潘涌老师积极语用思想点评——潘涌老师讲座有感

2014-08-15 00:53罗杰伟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表达力范式言语

罗杰伟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潘涌老师的讲座主要是宣讲他自己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理解。潘老师认为,母语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述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什么“理解”不重要呢?

首先,潘老师回顾了建国以来,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变。他概括为四个阶段:思政中心、语文工具论、语文知识中心、语感中心论。接着他重点分析了语感中心论的不足。指责王尚文先生的《语感伦》对写作避而不谈。

接着,潘老师总结,这些语文课程目标的共同之处是,只针对阅读教学,对于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对不重视。因此,引用范式理论,上述四个阶段实际上处在同一个范式下。语文教学要有发展就要转变范式,以前注重输入型的语用,现在就有必要转向重视输出型的语用,即积极语用的课程目标研究范式。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一点已经逐渐被学界认同。而语用能力有什么构成要素呢?似乎很少人去注意,或者还是认为是听说读写这四大类。潘老师不以为然,他深入的探讨,提出语用能力图。

把语用分为内语语用和外语语用,这是很新颖的。而且吸收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于人语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人语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但是,输入型语用中“视”来适应读图时代。其实,这是对于“读”的理解过于狭隘。“读”即“阅读”,“阅读乃是对于记号的解释”“阅读乃是对于符号的解释”,从这些定义来看,增加“视”来强调对于除语言文字外,对其他符号的阅读是没有必要的。其次,“评”与“听说读写”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这一点潘老师也承认。但潘老师认为,说写是客观再现,不是评说评论。事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写不可能完全客观,而是必然掺入主体的情感意趣,已经在潜意识里用主体的一些价值标准(有道德、审美、言语规范等等)进行过取舍,只是没有达到理性分析、理性反思的高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要达到这种高度。因此,这个“评”也是没有必要的。

更让人费解的是,这张语用能力图上已经明显表示出接受力和表达力同属于外语语用,两者处于同一层面,相互独立。潘老师认为,输入型语用虽然是基础,输出型语用才是目标。具体的论证是,输入必然影响输出,为输入而输入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输入是为输出服务的。语文课程目标也可以简洁地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潘老师说,接受力是通往表达力的一座桥梁。但是,这座桥粱是不是已经建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表达力是以接受力为基础,要发表达力就需要接触新的言语材料、新的言语技能。这些言语材料、言语技能不可能马上转化为表达力,中间就需要接受力。面对新的言语材料、言语技能首先就要如何去理解它们的问题,这就是说接受力也是要培养的,至少也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但是,似乎潘老师连这一点也承认了。只是不断地说,没有指向表达力的接受力是没有价值。事实是否如此呢?还是以潘老师提及的休闲娱乐式的阅读为例,潘老师认为这类阅读也是有用的,它给人娱乐、放松我们的心情,扩展人的知识。这确实是一种功用,却显然不是语用,更不是以表达为目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我们读通知,也不是为了转述给其人听,只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表达力无关。这些例子,就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力可以有独立价值。叶老也常说,课堂内的训练只是手段,而课外的应用才是目的。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是生活日用的需要,决定课堂的目标。这也是符合泰勒课程基本原理的。总之,接受力是应该有独立价值的,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

最后,潘老师说出自己的哲学依据“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表达的动物,是语用的动物”“表达是人存在的深刻象征”。以此往下推演,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这自然没有错啊。而且,这些理论也没有要排斥接受力。当代流行的对话理论,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提倡人与人之间合作沟通。在这个沟通合作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以倾听他人意见为前提,一味表达对话也是实现不了。以此类推,语文课程目标也应该接受力列为目标。

显然,如果建国以前的四个语文课程目标解读阶段,都侧重于阅读。而潘老师的观点则是矫枉过正,过于侧重写作,对于阅读和倾听的接受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个积极语用的范式的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范式理论的发展是要求,下一个范式理论能够解决上一个范式的难题并且对当下该研究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潘涌老师的积极语用范式能够对上个范式起到修正作用,对于当下的语文课程领域的研究的问题也没有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新观点。因此,两个研究阶段不能说是范式的转变,倒是有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嫌疑。

[1]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语文建刊,2013(3):4~6.

[2]潘涌.积极语用:撬动中国母语教育范式的支点[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2~13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表达力范式言语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