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欢欢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体育后备人才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竞技体育资源的强大保障,关乎着国家未来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的地位,并直接影响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在我国体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了大批的体育后备人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8枚金牌,中国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这其中的36名奥运健儿中,有35人是来源于体校的培养输送。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榜上中国位居第二,在我国体育健儿取得32枚金牌的50名运动员中,100%都是来源于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输送。可见,体校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起主渠道作用[1]。
当前,随着新闻媒介对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体育文化现象等与体育相关事件的大力宣传,作为其中主要角色的体育优秀运动员所展现的出众的运动天赋、优秀的技战术水平、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不畏强手的拼搏精神和友好竞争、公平竞技的体育道德品质逐渐被人民大众所认识和认可[2],并深刻影响着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念,已然成为促进大众体育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和平年代体育作为各国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竞赛自然而然的成为运动员为国争光和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平台。
首先,体校运动员大都是处于12-17周岁之间的青少年,个别体育项目训练年龄会要求提前,如:武术、体操等。其次,他们在进入体校之前普遍是中小学或业余训练队的学生,通过各种选拔、测试、评价,最后符合体校招生标准有运动潜力或在某运动项目中具有天赋的学生。由此可见,凡是被招生进入体校的学生都是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优势的,这是保证其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重要前提。
根据调查得知,体校训练课程安排在周一至周六的每天早上和下午进行。早操采用的训练方式是基本身体素质练习,一般为身体耐力练习与身体协调性练习,这是所有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保证了运动水平的可持续增长,早上的训练内容一般在1小时之内完成。下午采用的训练方式为运动专项训练,练习内容为本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以达到对某一运动项目的“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练习时间为2-3小时。从对运动员的健康调查情况来看,只有8%的被调查运动员有其他方面的疾病,但有89.3%的运动员说自己在训练过程中有受伤的情况,这可能与教练员在训练时训练强度过大或训练手段不妥当的现象有关。通过对体校教练员的调查得知,多数教练员并不否认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中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过大。虽然青少年阶段学生的力量、耐力和速度等素质提高较快,但其心血管系统发育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不宜进行运动负荷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可是为了让运动员快速提高运动水平和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排名,还是要进行过度的身体素质与专项训练。
根据调查得知,体校采取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进行文化课学习。上午为八点至十二点,晚自习为七点半至九点半。学习内容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解剖学和计算机知识等。由于学生大都是12-17周岁的青少年,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操大量的身体素质训练,使大多数学生在上文化课的时候会出现身体疲劳、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在课堂出现“卧倒一片”的现象。同时还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体校之前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才被家长选择送入体校进行身体锻炼,保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不会辍学,并有人对他们进行约束和管理。这样一部分入学动机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极大地破坏了体校文化课学习氛围。
体校还存在着“重体轻文”的现象,一个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决定着他在所处的班级和训练队中的地位。久而久之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把重心放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成绩上,从而忽视了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体校文化课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加上体校对文化课考核不严格,使之没有较强的教学责任与使命感,这一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对体校的生源、学生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对运动员输送途径的情况调查来看,存在着省体工队和高校两种最主要的输送途径。但是能被成功输送出去的学生必竟占很少数,只占体校总人数的12%,而欠发达地区体校的人才输出率更低。由于建国以来形成的“三级训练网”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模式,所以体校输出的运动员中有43.3%被输送到体工队进行更正规系统的训练,还有30%的运动员考取到体育大学或特招到普通高校中继续进行体育知识学习。这也和运动员训练的目的相一致,在目前体校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运动员只有继续训练或学习。有些地区颁布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行安置工作的政策,很大的鼓励了运动员对训练比赛的积极性,也缓解了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难问题。体校其余78%的运动员直接流向社会。由此可见,目前体校存在运动员出路的困境和很高的淘汰率现象。
由于近年来体校毕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导致人们逐渐对专业运动员这个职业失去信心,从而出现了体校招生困难,而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许多体校在招生时根本未对运动员进行体质和体能等各项运动能力测试,对所到学生都是“来者不拒”,让一些本来在中小学中文化课成绩和道德品质较差的不良青少年趁虚而入。我想正是由于这些运动员天赋较差,很难达到较高的运动技能,故而在日后从事体育工作时难以胜任,给体育、体校和运动员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如今人们对体育不能够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严格执行体校对运动员选材标准,拒绝入校动机不纯学生,这样不仅保证了高水平的运动质量,巩固了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同时也使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达到较高的高度,继而在日后的体育教学中发挥出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具体实施者和管理者,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体校教育系统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和发展起主要作用,教练员多采用命令式、压迫式管理,而这两种管理方式对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体校出现招生困难,教练员因运动员较少,继而出现思想散漫,训练课蒙混过关。对运动员升学、就业和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严谨的规划,而体校又是事业单位,收入与福利较为平均,岗位且具有相对稳定性,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锅饭”现象[3],影响了一部分有能力的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体校应尽快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对教练员的业绩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奖励与处罚并行,促进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
当今的社会是个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社会。2011年网络爆出体操冠军街头卖艺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同时,此则新闻也暴露出体育运动员缺乏文化课学习的弊端,可想而知体校运动员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择业上有很大困难,而且也难以胜任将来的工作。体校抓好青少年文化课教学,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培养21世纪优秀运动员的要求,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这就对体校文化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从思想上意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而体校更应该强化文化课监督制度与规范文化课考核制度,各级体校应引进企业化的人事制度,打破用人制度的终身制,形成“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使每个在校文化课教师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快教练员与教师的年青化进程,使一些年富力强、创新意识较强的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岗位上。同时在学校树立光荣榜,公布被输送到体工队或考入大学和流入社会并在社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一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与争先创优精神。
成立特殊教育专家组加强对体校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特殊规律、运动员教学方法与内容的研究,并深入到各体校中指导教学和反馈检验。在教学上要结合运动员实际文化知识水平,创编适合体校运动员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由浅入深,让运动员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加强运动员自习的管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4]。
众所周知,运动员的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坚定纪律性。坚决服从学校规章制度,坚决服从教练员指示,是每个运动员必须坚持的理念,这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所造就的一种积极的、正面的结果。然后,就是因为这种长时间、封闭式管理手段所造成的消极的、负面的不良后果更是显而易见。首先是作为青少年的运动员从十岁左右进入体校后就和社会同等年龄的学生接触甚少,直接的结果就是运动员性格冲动、社会交往困难;其次是作为体校中的教师,由于缺乏与周围中学先进的高级教师的教学交流,所以导致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再次是体校的封闭式管理最终导致了它和整个社会、教育的严重脱节,使人们很难正确的认识了解体校存在的作用与意义,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体校运动员在毕业之后难以融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
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同样作为体育教育的体校任务则是要培养出身心合一、德技相长、文理兼备、服务社会之人才。积极主动的与外界开展知识、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不断的丰富自己、进化自己,从而适应未来,真正做到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体育文化研究人才。
[1]刘 洋.河南省体校运动员培养状况的研究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148-149.
[2]孙梦莹. 体育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访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N].光明日报,2012-4-19(04).
[3]马志和,徐宏伟,刘 卓等.我国青少年体校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思路[J].成都体院学报,2003(2):39-42.
[4]钟 伟.湖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现状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