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对青少年尚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2014-08-15 00:50杨一帆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尚武武术

许 辉 杨一帆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却缺少民族精神的支撑,导致未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凝聚力,这种民族精神正是意志与智慧的高度辨证统一的“尚武精神”。[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萎缩,尤其是尚武精神的萎缩。[2]那么何为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有为的精神[3],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大凡强盛的国家和民族,无不具有较强的尚武精神,培养民族尚武精神,应当是一个国家战略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

1 中国尚武精神的历史沿革

尚武精神曾让中华民族拥有刚健、进取、自信、自尊的民族心理和时代风貌,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的血性因子,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挺身而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努力。想当年,战国时期李牧兵破匈奴数十万;拥有尚武精神特质的秦人最终一统天下;汉代,李陵区区步军五千却迫使单于穷举国之力来抗,就连汉乐府中的女子也刚烈绝决、自尊自强。[4]历史上无数的爱国诗、边塞诗更是其有力见证。[5]

然而从宋朝开始尚武之风逐渐泯灭,从某种意义上讲,始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一方面是鉴于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另一方面是怕别人效仿自己也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中央王朝。宋朝政府有意地在社会上大兴文风,历经两宋三百多年的磨砺,整个华夏子孙已经没有了从军报国的热情。社会的精英都去习文但却殆于练武,这直接导致了宋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的战争是一败再败。最终,偏安的南宋小朝廷依然不免亡于蒙古。

明朝汉族皇权集团也忌惮尚武国风的强大有可能危及自身统治,因此刻意加以限制。这时期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完全是以维护君权,加强思想禁锢为主。它保存了所谓“天理”,却真正地灭绝了“人性”,使得“中庸之道”大盛于世,中国人已没有了棱角和血性,因为它不是统治者乐见的。

当中庸文明和尚武文明相遇时,吃亏的总是前者。很少有人会认为蒙古人和满人文化比汉人文化优秀,但却是蒙古人和满人征服了汉人。清代康熙,乾隆都对汉文化极推崇,但在一件事上却甚为坚持,那就是不让满人士兵汉化,因为他们相信满人士兵的汉化会使他们丧失尚武精神。中国版图大扩张的两个朝代,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汉人的朝代。

近代史上的中华民族,严重缺乏一种每一个健康的民族都应有的、正常的“尚武精神”,受尽外族凌辱与欺压,以至于侵略。当列强的炮火轰开中国大门之时,“熟睡的狮子迟迟不醒”;“东亚病夫”从原先国内学者用以警惕转变为侵略者对国人身体上的描述、精神上的猥亵[6];抗日战争时期,汉奸与“汉奸文化”更是震动西方,伪军数量竟是日本正规军的数倍。

当今中国的和平环境使部分群众滋长了“和风吹得游人醉”的泛和平主义思潮,例如有的单位不愿接收转业军人,有的预征青年逃避服兵役,甚至有的青年学生否认董存瑞、黄继光。源自尚武的拼搏精神缺失也是导致当今很多中国人丢失梦想、遗忘理想的根本原因。一个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不会英雄辈出的,一旦国难临头,这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7]

2 “尚武精神”的辩证观

2.1 前瞻的忧患意识

“真正的”尚武”精神,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理性潜层的无私无畏、大智大勇。”[8]就军事上来讲,它并不意味着好战,而是为了以战止战,是为了备战慑战。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并非总是要通过战争解决争端,但总是把战争看成解决问题的积极方式。

梁启超指出:”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今日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在梁启超看来,尚武精神是中国人的国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远远没有美国那样的经济军事实力,但我们却胜利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打败世界头号强国,正是因为我们有国魂的存在,有尚武精神的存在。

近代以来,最具尚武精神的人物无疑是毛泽东。他强调他的哲学是斗争哲学,主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人把毛泽东的斗争性格和共产党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其实是一体两面,其一面讲尚武,另一面则讲求中庸和策略。现代欧美及日本都是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他们和其他民族发生冲突时,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耐烦跟任何人讲什么“委曲求全”,也不相信“上善若水”那一套。他们相信实力是最能服人的道理。

因此,我们不能因如今的安宁而没有忧患意识,要警惕“和平病”。群众拥有“外柔而内刚强”的品质,这个国家才是真正有实力的大国。

2.2 潜在的社会生产力

尚武精神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崇尚军力、社会思潮的形式出现,但其本体却无以摆脱中国武术及其文化内涵对它的制约。在抗击外寇侵略的战争岁月,它成了中国民众勇猛精进、御辱抗敌、大智大勇、众志成城的人格基石;在和平的时期,它与尚礼、尚仁、尚德的伦理精神联结着华夏民众的情感纽带,成了中华民族亲情意识与和睦精神的重要构体。

当今中国的尚武精神不应只体现在国防建设上,更应是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积极进取品质,是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提升力;不仅是潜在的对生存环境的优化,更是一种人种优化、进化所必备的动力。整体而言,与中国武术文化息息相通的尚武精神显示着一种炎黄后裔荣辱与共、存亡一体、奋发有为、无畏不屈的传统意志,尚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有机成分,会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趋同归一的文化与心理走向。[9]

3 体育——培养尚武精神的中坚力量

当代青年人民族精神缺失使得他们在社会多元化的冲击下价值观迷失;价值标准的缺失造成价值观的模糊化;加上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也造成青年人价值观世俗化。[10]其表现有:(1)不太关心政治;(2)缺乏远大理想,不太愿意做普通劳动者;(3)张扬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4)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等。[11]

近期相关研究报告还指出:由于社会压力,人类男性精子的活跃度正在直线下降;青少年发胖,体质下降严重;女孩子过早成熟等等。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缺乏体育锻炼,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缺乏竟攀拼搏的体育精神。

构建民族整体的精神素养必须从根本抓起,从年轻一代人的教育抓起,而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对于尚武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增强人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12]

毛泽东(1917)在《体育之研究》中写到:”国力萘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欲强国莫如激发其尚武精神,欲激发起尚武精神先从体操着手。体操之效非一端,约言之曰:强筋骨,习步伐,齐心志三者。”[13]

国家之盛由于兵,强兵之道由于国民尚武,而尚武之风实始于学堂运动会焉。[14]

徐一冰说:”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体育不讲,人种不强,国将安赖?此犹可知学校体操为教育之本,尤不可不图改良者也。”

可见,尚武精神教育必须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体育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力军,必须充分发挥培养拥有尚武精神人才的重要作用。

4 武术教育培养尚武精神的优越性

4.1 武术拥有基于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15]作为华夏国粹之一的武术,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不仅有健身防身功能,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凡系统练习武术的人,都会亲身体会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16]同时,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它会给受教者带来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企及的高度认同感。

4.2 国家拥有雄厚的竞技武术教学力量

竞技武术发展几十年来,受到国家各阶层、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武术教育人才辈出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武术教学的开展实施。其教学过程一直以来都包含着精神层面的传授,而且伴随着这种传授更有利于激励受教者主动投入到自我修为的武术训练过程中去。

4.3 武术拥有全面的精神提升功效

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培养人的尚武精神品质方面职能分工和作用程度不同,笔者将这些项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危险性体育项目(如单双杠等),用以锻炼人的胆量、意志力和顽强的精神;第二类是竞争性体育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用以提高人的竞攀意识和拼搏意志,而武术运动兼有两类体育项目的培养功能。武术教学中难度动作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即使教学方法和安全措施都很成熟,但仍给习武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和练习过程是给习武者最大的自我挑战,超越自我,对锻炼人的胆气和顽强拼搏精神具有非常大的功效。武术基本功是初学者的入门功夫,更是贯穿始终武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包括肩功、腰功、腿功、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和组合动作等,注重发展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等素质,要求习武者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习武者的意志力。套路演练把这种塑造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有危险性的技术动作,而且有高强度的体能要求。习武者总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将自己塑造成有胆气、有毅力、有上进心、有尚武精神的合格人才。

5 总结

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然而精神文明建设似乎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国人缺少一种将国人凝结在一股力量上的民族精神,即尚武精神。我们噩需重拾尚武精神,将我们的意志与智慧凝聚成最强大、最稳定的生产力。体育作为尚武精神塑造的中坚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其培养功能。武术在塑造青少年尚武精神方面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因此,尚武精神培养应与武术教育相融合,这将更有助于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1]路云亭. 尚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J]. 竞技·中国,2006:53.

[2]张世平.论尚武精神[J]. 政工学刊,2006(1):46.

[3]温 力.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8):5.

[4]陆丽丽.汉乐府诗中女性形象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

[5]陈小英.论王维边塞诗的尚武精神[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9-11.

[6]戴国斌.消费文化语境中武术的文化生产[C].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12.

[7]雷 林.弘扬民族尚武精神增强现代国防意识[N].温州日报,2011-11-14(6).

[8]田秉锷.中国尚武精神的百年失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4).

[9]路云亭. 尚武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J]. 竞技·中国,2006:53.

[10]张立丽.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J]. 科教文汇,2012:18.

[11]杨根乔.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115-116.

[12]冯 燕. 试论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J]. 体育科技,2006(9).

[13]同里教育支部体育会演说[N].苏报,1903-3-17.

[14]运动会盛观[N].盛京时报,1906-11-17.

[15]伍绍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6]贾胜夫,贾晓文.全球价值链视域下的中华武术对外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2011.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尚武武术
中华武术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武术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走出尚武村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