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晨俊 高 亮
(1.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215;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舞狮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项表演活动。舞狮从起初的巫术表演逐步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时至今天,伴随着华人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而扬名海外,并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已成为一项具有中国风情的竞技运动。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母学科,从19世纪后期开始便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并在其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产生了不仅在本学科而且在整个社会科学和哲学界都具有相当大影响的学术大师,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化理论学说。其中许多代表性的理论学派包括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其中的进化学派、功能学派、传播学派的学说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基于此,笔者攫取了这三种理论的精髓进而希冀探讨舞狮发展的理论依据。
功能主义学派由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所创立。该理论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并力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般法则。功能主义从每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成员以及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出发。马林诺斯基认为,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人是动物的一种,因此人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满足自身的生物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类才创造出第二性的环境,即文化。[1]并把文化的功能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人们生物需求,如食物可以察味,音乐可以充声,绘画可以视色;第二类是满足于社会调适,一切的社会制度、礼仪、风俗以及道德、法律、教育等等都具有这种功能。[2]总之,在马林诺斯基的文化理论中,人的自身需要被看作是文化存在的基础。
舞狮作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需求。有关舞狮的起源,需探寻狮子的原型。关于狮子形象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古代时期由西域进贡;[3]其二为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4]在我国古代,一般认为舞狮源于三国时代,昌盛于南北朝,起初只是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民间关于舞狮的起源主要有“年兽食青说”,即我国古代某地区因瘟疫而民不聊生,因有“年”兽的出现致瘟疫散去,而这种“年”兽形如狮子,于是在农闲时节便由人扮演而舞之,以此驱瘟。另一种说法是,明初广东佛山地区因有怪兽践踏人畜,致使人们扮演狮子以吓退怪兽的传说。[5]尽管这些传说缺乏科学依据,但可以看出舞狮的起源便是古代人们的巫术活动。所以,巫术便是最初的舞狮文化。那么,为何我国古人会舞狮呢?在功能主义理论看来,当人类遇到难关,一面知识与实际控制的力量都告无效,而同时必须向前追求的时候,巫术便由此形成。也就是说,古人舞狮是在生产力落后的背景下,对不明事物的恐惧逼迫着他们,从而内心的希望、焦虑,在躯体内产生了一种不平衡,不得不寻求一种替代行为以克服恐惧。这样,舞狮运动便由此萌芽,并因克服恐惧的需要而深刻的裹上了巫术的外衣,这便是最初的舞狮文化。
舞狮运动在巫术基础上形成后,随着文明的进步渐渐摆脱了原始的巫术表演,并与传统的庆典、节日、集会等活动密切结合,成为了一种民俗活动。此时的舞狮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即由原始的巫术活动转变成娱乐表演活动,这时的功能主要以满足人们内心情感的宣泄为主。主要表现为:其一,在生产活动之外消除生活的紧张与拘束,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舞狮起源于封建皇权社会,普通百姓长期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而又无能为力,便只好借狮子这一威猛的动物壮胆,以减少对地主阶级的恐惧,满足自身缺乏安全感的需要;其二,狮子作为瑞兽,即吉祥之物,人们通过舞狮的形式求得狮子这一百兽之王的保护,在知识与实际控制力量之外,满足人们追求吉祥的内心需求。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发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舞狮俨然失去了生存土壤,然后,舞狮并未消失。时至今日,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下,舞狮运动走向了竞技之路,并由此形成了以舞狮技术和套路为主的舞狮竞技文化。在功能主义理论看来,舞狮的竞技化之路是当代社会的主流精神与价值观的需要,即公平竞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等现代人的共同需求。舞狮的竞技文化与其他竞技项目一样具有激励人类自我的奋斗精神、满足社会成员的观赏需要、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展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6]等人个人与社会的需求功能。时至今日,舞狮焕发着新的生机。综上,便是舞狮文化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而发展的功能论阐释。
在今天,功能主义学说为舞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即舞狮只有努力符合现代社会与个人的需求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舞狮文化才能经久不衰。因此,首先,舞狮只有努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时至今日,科学技术日飞猛进,但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需求与克服困难,它们总是有限度的,它们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以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7]所以,今天我们仍可见到类此放鞭炮、烧香拜佛等民俗活动与事相。舞狮作为吉祥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注重与此类活动相融合,例如各种开业庆典中的舞狮。其次,“狮”是吉祥娱乐的载体,舞狮的发展必须突出“狮”的吉祥娱乐这一与生俱来的休闲价值。例如可以将舞狮融入职业体育比赛中,使其成为比赛吉祥物,在比赛间隙娱乐观众。最后,竞技体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其因激烈的竞争满足人们业余观赏的需要,以及争优夺冠展示地区与团体的综合实力。因此,在今后的舞狮发展中应当注重其竞技价值的开发,举办各级各类比赛和提高比赛质量实属必须。
进化论是人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是文化人类学形成的标志性学说,其大致可以分为早期进化论和新进化论。早期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为达尔文、泰勒和摩尔根,他们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线进化,所遵循的社会发展都是相同的,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是因为进化的速度不同,又称单线进化论。[8]优胜劣汰是进化论的基调。早期进化论开创了文化人类学的先河,然而,毋庸讳言,早期进化论局限性同样明显。例如,把传统文化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将传统看成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障碍。此外,对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其解释存在明显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色彩。因此,进化论中的舞狮文化阐发应当辩证的看待。
新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怀特、斯图尔德和萨林斯,他们以“能量获取”为主张,认为技术和能量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多线进化论。主要代表人物怀特认为,能量是赋予文化体系生命的动力和生命力。文化随每年人均利用能量的增长而演进,或随将能量付诸运用的技术手段效率的增长而发展。[9]技术决定论,能量决定论是新进化论的鲜明特点。
在舞狮文化的发展中,狮子初入我国,因其形象威严立刻成为古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给予古人安全感继而形成最初的舞狮文化。经过上千年时间的发展,它集中西文化于一身,既保存了狮子威武雄壮的气派,又赋予它祥和的面貌,使得这种威而不怒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在最初的巫术活动中,人们有时会通过舞狮而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早期舞狮偶尔会有效果,但大多是以失败告终,这便使得舞狮战胜恐惧的功能在古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舞狮文化岌岌可危,但舞狮文化已在古人心中扎了根。告别巫术时代后,时至今日,“狮”因其吉祥威严以及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传入进而发展成人们休闲时间里的一项娱乐活动以及竞技项目,成为人们祈福、娱乐、彰显威力、求好兆头的活动以及争胜比优的体育竞赛,进化成新的舞龙文化。
以新进化论对舞狮文化的阐释则为舞狮文化的每一次发展都与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有关。巫术祛怪时的舞狮因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人们对不明事物的恐惧得不到解释而又无能为力时只好借助于威严的“狮子”的眷顾,并将其舞起祈求平安。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人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自然,舞狮因此褪去巫术外衣,进化成为娱乐活动。时至今日,舞狮因现代科技与传媒的发展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与认识到这一运动,且在融合了当今体育竞技文化之后使得舞狮的技术不断创新,使舞狮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早期进化论对今天的启示:随着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占据强势地位,以舞龙舞狮为主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岌岌可危,依照进化论优胜劣汰的法则,舞狮似乎可以革除于体育门外。然而,不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亦或是我国“和而不同”的古训都深刻阐明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应当明确,舞狮的发展不应固守残垣,应当与现代生活相适应。新进化论对舞狮发展的启示则是:科技的进步是促进舞龙舞狮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前提之一,例如传媒技术的提高与科技在舞狮比赛中的应用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途径了解与认识舞龙,继而为舞狮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若要使舞龙舞狮文化得到进步,发展科技,提高舞龙舞狮技术以此提升观赏性是为关键。
传播论同样也是质疑早期进化论的单线进化理论的流派之一。传播论认为,应从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对文化进行研究,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10]
这一理论可以很好的阐释舞狮文化的发展。狮子由外域(伊朗或印度)传入我国,而后,狮子因其特有的形象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动物,并成为吉祥、威严、避邪的象征。狮子在国外并不具有中国文化中的功能,但由于狮子契合了中国人安全感缺失的需要而在中国形成独特的狮子文化,狮子在中国文化中植根与发展,舞狮便是中国狮子文化的一种升华。这便深刻印证了传播论所提出的文化圈相交的理论,狮子的原型不论来自伊朗或印度都同属亚洲文化圈,都显而易见的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舞狮文化正是基于外域文化而得以在中国形成与发展。时至今日,舞狮随着近代华人往东南亚的迁移而在这一地区格外繁荣。
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舞狮文化的传播契合了南北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了舞狮的南北流变,即北方的舞狮和南方的醒狮。表现在造型上的差异则为北狮的狮头尺寸较大,造型的模仿能力较强,追求写实以努力刻画狮子的原型,整体粗狂而宏伟。醒狮造型则讲求神似,造型美观,整体轻灵小巧,舞动自如,狮子的整体造型更具象征意义和艺术性。[11]此外,在双人舞狮的基础上,我国有些地区则发明了单人舞狮,其中的手狮即为其一。例如,南京江浦地区的手狮用竹片以麻布和彩丝装裱成狮子模样,在狮子前胸和小腹下撑以木(或竹)棒为舞狮者的手柄,单人舞于手中的一种舞狮。这就说明了舞狮文化在中国扎根后的传播在不同区域内发展成为不同的民俗风格,从而印证了文化的采借多于发明。
从文化传播论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启示:首先,舞狮应该多渠道地利用现代媒体的传播而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从现有的传播渠道来看舞狮传播较为单一,其主要以电视为主,然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及自媒体的发展,电视的话语霸权逐渐削弱,因此,如何拓宽舞狮的传播途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其次,舞狮的传承是其进行传播的基础,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舞狮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适,一些地区的民俗舞狮活动正在渐次消亡,因此,如何传承舞狮是传播的前提,而这其中的重点应是传承人的保护和做好信息化传承。[12]最后,文化传播论的采借学说指出应该对先进的文化进行借鉴和选择,造福于本民族,在此发展基础上再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为他人服务。因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舞狮的发展应当主动借鉴与融入国外优秀文化,例如可以植入西方奥林匹克精神,提高舞龙舞狮的竞技水平,并将其作为运动项目优先在亚洲发展,并努力推向世界。
文化人类学理论是研究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其中的不同理论学说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因此,笔者攫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舞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事实上,对舞狮这样集民俗、体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运动更应该丢下书斋里拍脑门式的推断,进入更为广泛的田野(现场)去进行研究。然而,本文借鉴的人类学理论正是在田野中获得的真知,将它运用到舞狮中是对理论的运用,是逻辑上的分析,舞狮将来是否会像笔者推论的那样,还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印证,而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1]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3.
[2][8]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45.
[3]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4.
[4]刘 静,余汉桥.从文化结构看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889.
[5]黄益苏. 中国舞狮的源与流 [J]. 体育文史,2000(01):45-46.
[6]田麦久.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与竞技选手的社会职责[J].体育文化导刊,2002(01):16.
[7]马林诺斯基[英].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3.
[9]L.A.怀特[美].文化的科学[M].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55.
[10]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
[11]云 鑫,刘敏涛.中华舞狮运动的发展与流派甄别[J].历史与文化:2013(01):204-205.
[12]麻晨俊.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