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的“禅武合一”文化

2014-08-15 00:50张静丽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少林功夫少林舞台剧

程 馨 张静丽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少林功夫舞台剧是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大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形成的,极具创新性。第一部少林功夫舞台剧《沙弥走进少林》自1994年被搬上舞台,曾经收到过不错的评价。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发展,如今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少林功夫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种新元素,学术界对它的关注是极少的,或出现于武术的美学研究中,或出现于武术发展策略中,但都是一笔带过,作为一个例证出现在文章中,这对于少林功夫舞台剧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我们研究少林功夫,甚至是武术的发展都是一大缺失。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录像观察法对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武合一”文化的使用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肯定了这一融合现代科技手段、艺术表现手法、关注文化传播的新形式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担忧其“重武轻禅”、一味迎合西方审美价值观的做法会终结和扭曲少林功夫文化的平衡发展。

1 概念界定

1.1 舞台剧

《辞海》对舞台剧的解释是:一种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即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1]舞台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戏剧、哑剧等。

1.2 少林功夫舞台剧

马文友对功夫舞台剧进行过这样的界定,“功夫舞台剧是特指以中国功夫为主要元素,在舞台等特定环境下现场表演的武术。功夫舞台剧是经过艺术加工但又有别于影视创作的新兴事物,它是现场表演、即兴发挥的“既真实又虚幻,既有确定性(事先编排)又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贵有尚无”的道家思想成为它吸引人的一大亮点”。[2]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将少林功夫舞台剧的概念定义为:

少林功夫舞台剧是特指以少林功夫为主要元素,借助舞台等特定环境现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少林武术借用了舞台剧这种西方常见的艺术表现载体,使得其对外的交流变得事半功倍;也可以说,是舞台剧吸收了少林武术这个东方特有的文化瑰宝,给自己补充了新鲜的血液。”[3]少林功夫与舞台剧结合的创新模式,将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将少林功夫文化传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2 少林“禅武合一”文化

在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下,文化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其二,是具体的、可观察的、物化了的文化。对于少林文化而言,前者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就是“禅”,而后者形象的、生动的文化就是“武”。所以说,少林文化是“禅武合一”文化。“禅”是“禅宗”的“禅”。禅,自印度传入中国时,并无“禅宗”这一概念,禅宗是印度禅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受到儒、道文化影响以后的禅,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产品。[4]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宋代理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大大久远于少林寺的创建甚至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戒杀,本不应当提倡习武。丁福保先生在《佛学大辞典》中“少林武艺”一条的末尾还专门写上:“案学佛者,当专修佛道,不应兼习武艺。”[5]正是在世俗社会严重出现重文轻武的文化悖谬现象时,作为佛教宝刹的少林寺却坚持传习武艺,注重文武并重,这也直接促成了少林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即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

释永信认为,“少林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它既深奥,又简单中寓人以哲理,给人以启悟,是一种大学问,更是一种境界。少林功夫不但包含多种身体动作,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动作仅是感官的,而不是理性的。少林功夫讲究以禅入武,要练好少林功夫,不光要有优美的动作,还要在禅学、医学等传统方面有所造诣,只有全面修炼,功夫才能达到上乘。”[6]

3 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的“禅拳合一”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为了宣传少林文化,传播禅武合一的文化精要,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团,在世界范围内,为各国人民巡回演出,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少林功夫舞台剧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形式。

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丰富了全球各族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增进彼此理解,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3.1 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拳合一”文化的运用

1994年《沙弥走进少林》是第一部以少林功夫为题材的功夫舞台剧,创意来自于奥地利导演Herbert Fechter。剧中由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的谈话引出一场场不同的武术内容的表演,同时配有对少林神功的讲解以及较真实展现武僧的寺内习武、坐禅的大致情景。在武术编排上注重追求艺术的造诣,故事情节不仅仅是服务于动作的展示,更主要的是通过武术历史的还原,让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尤其是对“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局限性也很大,由于创作者本身缺乏对少林功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侧重点还是放在令人亢奋的少林功夫的表演上。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Herbert Fechter的创意让少林功夫找到了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模式,在先前单调的功夫表演的基础上,融入故事情节,使二者相得益彰,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中国第一台少林功夫舞台剧《少林雄风》,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同篙山少林寺合作,将博大精深的少林功夫与舞台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精品。该剧突破了历来以竞技为主要特色的窠臼,而是着力于少林功夫文化内质的挖掘,突出以少林功夫及禅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少林功夫表演用令人深思的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该剧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诠释着宗教意义上人生轮回的重大哲学命题。巧妙地借助“夏红、春绿、秋黄、冬白”的艺术构思,生动展现了少林武僧鲜为人知的神秘寺庙生活,使得观众在欣赏这台节目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底蕴深厚的中国佛教文化,尤其是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全剧共由四幕组成,第一幕,菩提达摩来到篙山,在五乳峰的山洞里面壁修行九年,功成之日,影入顽石。此幕反映了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创立了中国禅宗的故事。达摩的行止颇多神秘莫解之迷,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但由此确立了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这是举世公认的。第二幕,少林木鱼功展示,木鱼作为少林武僧诵经念佛的日常工具,被生动形象地搬上舞台。配合着佛教音乐那平和而悠扬的节奏,大胆地植入了欢快的现代音乐,少林木鱼功动静结合,庄严中流露活泼,凝重中彰显俏皮,使观众对少林武僧习武诵经的生活有了新的体会,该剧设计的故事情节是两名武僧打山门均未成功,仍需继续学武参禅。这也反映出少林功夫需要勤学苦练,认真修行,想要获得真功夫并非易事。各场表演分别展示了少林十八般兵器、七十二门绝技,如喉顶汽车、罗汉撞钟、刀山钉床、五枪刺身、裆部开棍等一系列硬气功表演着实让大家为武僧们捏了一把汗。

禅武的结合孕育了举世无双的少林功夫。一向反对孩子观看“打打杀杀”动画片的郑琳瑛观看《少林雄风》之后说:“少林功夫绝对没有暴力倾向,正像老和尚对小孩讲的,‘禅武合一’是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的结合,而不是恃强凌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因为禅武合一,用佛教恰好化解了暴力,以“外动”达到“内静”,少林功夫不会增加人们的暴力倾向。[7]

2008年保利演绎经纪有限公司推出的《功夫诗·九卷》,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化、儒家及道家思想的高度提炼和深度挖掘,用进化成诗的功夫形体,渗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核心思想是诠释文化修行,它以“让功夫进化成诗,让众生欢喜修行”为创作理念,把少林功夫修炼的九个名称提炼成崭新的功夫散文诗:卷一《净》人本纯净,因浊而修;卷二《经》励精磨练,修而得智;卷三《勤》时时拂拭,修在当下;卷四《灵》万物本性,慈悲为怀;卷五《听》感恩图报,修行有情;卷六《形》诸相非相,修行无相;卷七《倾》自觉修行,欢喜自在;卷八《定》世事无常,安住本心;卷九《境》离苦得乐,觉悟菩提。它让功夫的深厚底蕴像诗一样地呈现在舞台上,展现出一种开放、纯粹、唯美、浪漫及深刻的诗的意境。

2009年又一部新的少林功夫舞台剧《快乐少林》问世,该剧由少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的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打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认为该剧“禅与武的结合十分完美,将推动少林文化走向全球”。《快乐少林》比以前的少林功夫舞台剧的进步之处就是不仅突出技术,更重要的是传达禅和武的内在精神。该剧讲述了一个小沙弥从懵懵懂懂到似是而非,慢慢明白功夫世界的深不可测,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抵制诱惑,最终走入大智大勇、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该剧中还安排了一个影子般的扫地老僧的形象,暗喻经过生活的历炼最终达到宠辱不惊、闲庭信步,才能成为最强者。这是一部励志的功夫舞台剧,在寻求觉悟的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世俗欲望的诱惑,其中处处透出人生禅机,重新解读了佛教与大众的关系,让观众从故事中感受生活、命运、善良、纯净。

还有一些类似的少林功夫舞台剧,如《生命之轮》、《功夫传奇》、《少林武魂》、《寺院内外》、《左山传奇》、《禅武红尘》、《风中菩提》等,都各具特色。创作者们都试图以立足于传统,同时又放眼现代的艺术眼光,把具有“禅武合一”文化内涵的“少林功夫”嫁接过来,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巧妙的包装,提炼成一种为广大观众喜欢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并呈现于舞台。实际上,这一创作过程就已经呈现出了全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少林功夫舞台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类型剧。

3.2 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武合一”文化的传播

在如今的高科技发展时代,少林功夫在借助于西方舞台艺术的过程中被过多地包装,过多地运用各种特效来显示其巨大的威力,观众所感受到的和所能记住的或许只能是少林的名号,而不是少林禅武文化的结合,这种“重武轻禅”的现象将严重影响“禅武合一”的少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3.2.1 商业化手段对少林功夫舞台剧中“禅武合一”文化的影响

少林功夫舞台剧推行的初衷,就是为了传播少林文化,为让世界认识少林文化,让更多的人更深地认识中国文化及少林精神。为什么会出现“重武轻禅”的现象,究其原因,则是受到了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法则的影响。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在某次活动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商业化仅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处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市场化就是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只要能够保护和发展少林文化,一切有效的手段我们都会使用。”[8]但是,对商业化使用手段的合理把握具有很大的难度,一旦失去控制,少林文化精神内涵的“禅”文化就要逐渐消退,而“武”文化就会喧宾夺主、粉墨登场。如果仅仅将特色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艺术化表达当作塑造地方形象、推动地方营销的有效手段或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便捷方式,忽略了文化的保护和富有生命力的传承,终有一日,我们会感受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与当代断裂的巨大压力,到那时,我们会发现,无根并不是指缺乏文化传统,而是找不到传统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的有效方式[9]。

3.2.2 创作者们对少林功夫“禅武合一”文化的认识

创作者们,尤其是编剧和导演对剧目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思想高度以及对少林功夫文化的理解将直接决定作品的核心内涵。第一,要认识到少林功夫舞台剧有别于影视作品,具有公开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使观众身临其境,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边的氛围,正是其真实性和不确定性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所以,不必刻意去追求技术动作的花哨和特效的过多使用,反而会引起观看者求真之心的反感。第二,少林功夫舞台剧不紧紧局限于动作表演,而是建立在少林功夫表演基础之上的传达情感、思想、文化的艺术作品,其重点是对少林功夫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是对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的输出。

创作者们只有认识到以上两点,不断加深对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内涵的理解,才能提升作品的层次。只追求外表华丽的表演效果,而忽视了“禅武合一”的文化内核,这个作品就是空洞的,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结果是被迫停演,如《中国功夫秀》,也有少数剧目奄奄一息,急需挽救。每一个成功作品的背后都有其闪光点。前文中提到,不少优秀作品专注于少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专注于“禅武合一”文化的有效演绎方式,使观众透过表象看到少林文化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如《少林雄风》、《快乐少林》等。

4 结语

少林功夫舞台剧一出场,就注定其国际化的身份和使命,在传播中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只要秉承一个文化核心,不随波逐流,不善变立场,最终会赢得人心,不断进步。

[1]编写组.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马文友,邱丕相.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9):51-53.

[3]石婷婷,郭玉成.少林功夫舞台剧发展阐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2,100-103.

[4]马明达.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4(01):15-16.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2011.

[6]释永信.少林功夫[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7]王中群.中国首次以舞台剧形式演绎少林功夫[EB/OL].新华网,2004,31(5)08:06:42.http://www.jiaodong.net.

[8]孙 磊,陈 璐.少林寺现代会生存内幕[J].魅力中国,2007(7):35-37.

[9]徐晓容,曹春宇.论《风中少林》的运作模式与范式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8(4):33-35.

猜你喜欢
少林功夫少林舞台剧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少林小罗汉拳(十)
舞台剧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少林功夫拳(五)
少林功夫拳(四)
少林功夫拳(三)
少林功夫拳(一)
舞台剧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