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南省弱势武术文化边缘化研究

2014-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拳种弱势武术

王 燚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1 河南省弱势武术文化的当代境遇

河南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淀了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起源于河南省就有40多种。此外,还有不少拳论拳谱,散落于民间。这些拳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过辉煌的一笔,是中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自信的缺失、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威胁,有部分的弱势文化遗产逐渐被边缘化,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八极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发源地博爱县如今习武者甚少,它和少林、太极并成为“中州三大拳派”的荥阳苌家拳依然坚守“不得在人前卖弄”的古训,但也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另外,开封的查拳、汤阴的岳家拳、安阳的弹腿、豫东的洪拳、淮阳的六步拳、长垣的六合枪、滑县的虎尾镰、鹿邑的跤术等也面临同样的命运。河南大学栗胜夫对河南省这些弱势拳种的现状感到担忧,他说:“我省武术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由此可见,河南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少林和太极兴盛的背后,一定要警惕弱势武术文化的生存境地。

2 保护弱势武术文化的价值

武术非物质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留下来的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的了解历史。无论是何种武术文化总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的历史特点,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

每个民族、种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迥异于其他民族的特有价值,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生成体系,不管是强势武术文化或是弱势武术文化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特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势。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构成人类的各种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文化的独特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3 弱势武术非物质文化边缘化研究

3.1 弱势武术文化的生长环境的恶化

每一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它所表现的所有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综合。[1]所以,生长环境的变迁对于弱势武术文化的边缘化影响巨大。非物质文化的生长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生环境。外部环境方面,其一,因为时代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的推广,某些民间体育项目原有的自发性练习民间体育的群众社团难以发展,受众人群逐渐分流,从事这些项目的民间艺人和爱好者越来越少,导致传承人断层;其二,当地媒体缺乏关注,使得这些项目逐渐淹没在了众多“流行”文化中。我们所熟知的苌家拳在清代末期河南地界几乎家家习练,与太极、少林合称为“中州三大拳”,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习练苌家拳的人急剧下滑。内生环境方面,其一,河南省弱势武术文化缺少相关的文字记载、书籍和视频,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这些弱势武术文化随时都会因为传承人的终老而消失;其二,传统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束缚了其发展。河南省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忘”,大量的武术非物质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3.2 弱势武术“文化空间”日趋萎缩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界定“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村落、庙会、庆典和节日等文化同构体是以地域性、血缘关系或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拥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方式。这些共同体是民族传统体育不可或缺的生存空间,表现出时间的节律性、场所的定点性,成为传承民俗语言、民俗传统、民俗思想、民俗信仰和民俗价值的重要场域。随着现代文化的兴盛,很多民俗节庆方式逐渐被人们淡化。兴盛于明清时期,开封民间的武术擂台赛,曾经作为民间武术切磋技艺、展示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农村百姓用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至今已经销声匿迹。很多武术文化为了拓展自己的文化空间往往借助现代市场化手段,比如每两年一届的郑州世界传统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的成功举办为登封少林拳和温县陈式太极拳拓展了文化空间。由于弱势武术影响力低下,与当代市场融合力差,导致其文化空间举步维艰,日渐式微。据了解,河南省部分武术武术项目平均每年进行由多人共同参与或表演的艺术形式不足一次,而且部分展示,增加了许多表演性套路,致使体育文化原生态内涵受到破坏,传统文化“盛宴”因此而变得乏味。[2]

3.3 弱势武术文化群众基础的薄弱与传承者的缺失

因为非物质文化特有的“活”的特性,使得它的延续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基层民众是多彩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传承者,他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血肉相连无法分割的,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是民间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土壤,离开了这一生长的土壤,民间文化的艺术之树就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因此,可以说广大民众的态度、觉悟从根本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或摒弃的命运。对河南省弱势武术文化调查中发现,基层民众对当地武术文化的关注度低下,甚至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当地的这些民俗文化,多数人表现出漠不关心,认为其可有可无。因为弱势武术文化鲜有人知,当地的政府和企业不能直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他们也不热衷对其进行推广,而愿意继承这些弱势武术文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甚至传承人自己的直系亲属宁可另谋他职,也不愿留在家中继承老一辈传下来的文化。今年已经85岁的陈忠德,是唯一的圣门莲花拳传人,在家免费招收弟子,却无一人登门求艺。贫瘠的文化土壤使得弱势武术文化找不到可以依附的根基,生存境地岌岌可危。

4 结语

河南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省民俗文化中的稀缺和特色资源,作为河南省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所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迁延与变革某些“文化记忆”逐渐被人们忽略或忘却,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人类文化的整体内涵。否则,我们损失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液。

[1]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8(1):4.

[2]吉灿忠.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所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475.

猜你喜欢
拳种弱势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术
为弱势妇女开辟阳光之路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