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俊谦 闫东辉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为本科专业开始的,属于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本科新专业之一。随着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健康发展,我国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逐年增多,招生人数急剧增加,然而习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数却没有增加,这就导致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共同面临着一个招生困难的问题。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从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的危机入手,探讨高校招生困难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我国最早开设武术系是在1958年8月,北京、上海体育学院最早设立了武术系,后来因为“文革”被迫相继中断。1978年“文革”风波之后恢复了各大体育院校的正常招生,我国武术专业人才招生才进入一个平稳的发展期。1982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的授权点,在随后几年中各大体育院校也相继被批准设立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我国第一个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在上海体育学院,从学位教育上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一系列的学位制培养体系。1997年,经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体育学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设三个教育方向:武术、传统养生体育和民间民俗体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以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随后一些各大体育院校根据政策要求对相应专业进行调整,由原来武术专业逐渐过渡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随后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教育部在2012年的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从国家教育部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为本科专业,属于体育学下属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口径也由此拓宽,消息传下来让许多武术同仁振奋不已,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也拥有了继续传承和发展空间的广阔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教育地位,促进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现代化转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采用的都是单独招生模式,考生必须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或以上等级证件才能有资格报考各大招生高校。每年由各招生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相应的技术理论考试,而文化课是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国家体育单招考试的统一考试。目前报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武术学校,第二类来自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下属武术队,第三类来自普通高中生。但是三类报考人群逐渐显露出两极分化的趋势,第一种是专业技能相对比较好的报考人群,而文化课学习相对比较差;第二种是专业技能相对比较差的报考人群,而文化课学习相对比较好。造成报考人群两级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武术学校和省、市运动学校由于文化课成绩主要受到学习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比较差等因素造成的。普通高中生武术课比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武术训练时间短、训练不科学等。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有关考试部门重视学生文化课和武术课的双重兼顾培养,可以大胆提出一些建议和实施措施,例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让文化成绩好的学生每周去武校和运动学校进行技术课的培养,让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去当地高中进行文化课学习,从而形成交换生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拓宽招生人群,可以从相关人群中挑选合适人才,给现在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注入一道新鲜血液,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预期标准,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对人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具体要求。每年我国高等院校招收几千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高等院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属于非师范专业,而人才培养目标方却是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来实行的,这就造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又把本专业的优势降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大概可分为教师、教练、社会武术指导和其他类,其中大多数都是教育类岗位,而我们人才培养模式却是错位培养,这就造成各单位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以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岗位竞争落后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明确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了解当下实际情况去设置相应课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和特长,有计划的去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而不应该继续原地踏步的错位培养。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急速增长,社会对体育类人才需求总量却没有增长,导致就业岗位日趋紧张,体育类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人才素质的全面,知识与能力的实际结合,在人才需求上逐渐趋于“一专多才”的复合型人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中小学体育老师,而高校专业培养模式大多都不是师范类学生,由于学校培养方案的不明确和学生技能的缺失等很多因素,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一专人才,而不是中小学体育类岗位所需求的一专多长型人才。而培养目标明确的体育教育类师范生却有很大优势,虽然体育教育类毕业生一专不太明显,而多才却显示出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就更加凸显体育教育类毕业生的优势。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多为中小学老师,毕业生专业技能单一,并不是多才型人才,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体育老师就业岗位上竞争非常不利。因此应该呼吁有关部门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师范专业,借助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优势来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真正培养成“一专多长”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解决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
自1986年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开始实行民族传统体育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具有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有46所。以前是几所固定的体育院校开始小规模和单一的办学模式,到目前多元性和高素质办学,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喜可贺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同时,还要以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来看待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不足,其中专业招生、专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招生院校的不断增多,以及以西方竞技体育为首的体育项目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都集中反映在高等院校的招生问题上。由于西方体育的疯狂来袭,众多西方体育项目迅速占领我们中华民族青少年一代人群的思想,不断张扬宣传,撕毁着我们以前的思想,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生源问题和保护本民族文化,以应对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有的招生模式是国家单独招生考试,要求考生必须持有二级或者以上运动员资格才能报考各招生院校。随着现在各大招生单位招生工作的困难加剧,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胆提出一些新的招生建议,以应对招生困难的问题。
由于目前招生困难是共同的难题,应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议,适当拓宽武术专业学生报考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的资格。一般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资格是省比赛前六名,但问题是每年每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举办的武术比赛屈指可数,据查阅有关资料能通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比赛只有省一级以上(含省一级)的套路比赛单项前六名、省一级以上(含省一级)的散打比赛各级别前六名和省一级的武术学校套路、散打比赛单项前三名,这样的局面造成每年能拿到报考体育院校资格的考生不过寥寥,所以目前这样的局限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困难的问题之一。应该适当拓宽报考资格,例如省比赛前六名有资格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7-10名运动员可以持次序册、成绩册和有效证件通过各招生单位的加试同样具有报考各大招生院校,从而解决武术专业招生困难的重大难题。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渠道不能仅仅局限常规的招收模式,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特殊招生模式来增加武术的生源。例如可以面向一些身怀绝技、优秀门派传人和外国热爱武术的同仁,通过一些绿色考试通道和特殊招生来增加武术的生源,而我们各招生单位也可以调整一下对这些人群的优惠政策,通过特殊招生把具有特殊绝技的考生招收进来,通过大学教育和培养使这部分人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即将消失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让外国热爱武术的朋友通过学习中国武术和民族传统项目,帮我们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来及时应对目前生源紧张的一些列问题。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武术研究院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以及考虑到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借鉴了跆拳道、空手道段位制的经验,正式设立了中国武术段位制。
自武术段位制自实施以来,得到广大武术同仁的认同和积极推广,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和传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人数。由于我国高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的局面,我们是否可以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结合起来,例如武术段位制的某一级别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当习武爱好者通过几年的练习和考级达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报考各大招生单位。如果有关部门能推出相关政策就不用担心武术文化和段位制推广不好,这样既能为普通高中生学习武术而创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又能有效传播武术段位制影响力,还能更好地解决各大招生单位招生困难的问题。
由于我国瑰宝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承性、独创性和弘扬民族精神等特色,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中的发展,必定受到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总体建设的影响,因此,作为培养祖国人才摇篮的高校应该及时调整办学方针、培养模式,拓宽招生渠道,共同解决高等院校所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让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能够继续健康、平稳地发展和延续下去,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项目能够更好地传播下去。
[1]吕旭涛,洪 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薛 欣,朱瑞琪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中国武术协会等.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M].北京:中国武术协会出版社,2011.
[5]洪 浩,孙向豪.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J].中华武术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