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军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7)
职业体能训练是当前高职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了解体能、职业体能、职业体能训练的定义,全面认识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课的相关内容,有利于真正提高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体能”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中期,定义有数10种,但至今为止尚未统一,其特点是从狭义扩展到广义,20世纪80年代,狭义的体能仅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1]最初“体能”一词仅与特殊群体职业运动员或者专项体育运动员有关。21世纪最初10年内“体能”一词逐渐与公检法部门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相联,并被视为其职业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体能研究逐渐扩展到与所有职业相联。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广义的体能泛指“一种身体能力,身体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工作等需要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2]
“职业体能”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07年,其定义有近10种,目前尚未一致,其特点是由宽泛肤浅发展到专业深刻,一般把“不同职业对人体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称为职业体能”[3],较为科学、完善、准确的定义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4]。
“职业体能训练”一词在我国比较系统、全面、科学的定义是“职业体能训练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它通过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和军事活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5]
尽管学术界对体能、职业体能、职业体能训练的定义界定纷争不断,但有一点认识却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体能的提高必须通过体育锻炼,优良的体能主要依靠体育锻炼才能获得。正因为如此,21世纪初,职业体能训练开始运用于高职体育课,其研究可谓方兴未艾。
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课既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储备职业体能,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又能使之在岗期间培养职业体能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进而促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特色化、实用化。
“研究表明,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6]。那种认为通过一般身体锻炼就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观点是一厢情愿并且是片面的。实际上,只有专门对学生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研究,有的放矢针对具体专业来说最为核心的职业体能进行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提升职业体能,同时帮助学生在岗后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体育课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及使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因此该大纲实际上对体育课凸显职业特色的课程改革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而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职院校所有课程却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7]
职业各有其显著特点,对职业体能要求也相应不同,职业体能训练应根据职业特点选择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运动项目并且有机组合这些项目开展训练。确立高职体育课职业体能训练的主要依据在学术界公认的是各种职业岗位劳动时的5种主要身体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3]。
职业岗位所需职业体能随之千差万别,但无论何种职业体能训练指导者或者联练习者都应该掌握并遵循以下7项原则,此项研究最为权威的代表人物是胡振浩。
专门性原则是指在职业体能训练中应对身体的某一部位的机能需要开展反复练习。例如,要练习腿部肌肉的力量,就应该对腿部进行力量的训练,如果要练习腿部的耐力则应该对腿部进行耐力的训练。腿部力量的训练对腿部耐力的提高是没有明显帮助的,反之亦如此。
有效性原则是指在职业体能训练中对整个身体或者身体相应部位进行训练一定强于不训练。例如,要使腿部肌肉耐力提高,进行腿部锻炼总比不锻炼强。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职业体能训练应根据练习者的情况以“10%规则”为指导逐渐增加,遵循训练、疲劳、休息、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加以提升,过慢或者过快都不行,假如达到自己预期的体能水平,就可以把训练的强度固定下来坚持这种规律性的锻炼,只要坚持这种规律性的训练,该项体能水平就能一直维持。假如长期停止该项训练,相关体能就会逐渐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例如,为练习腹肌力量所做的仰卧起坐训练,某女生刚开始每分钟做10个,下一次练习应增加10%即1个,共做11个,依此类推。如果增加后逐渐达到规定的优秀的标准每分钟40个,就一直坚持使腹肌力量能够维持,否则就会倒退到原来10个的水平,甚至更差。
大小运动量组合原则是指职业体能训练应将大小运动量有机结合,如此既能降低练习者整个身体或者某个部位受伤的可能性,又能取得训练的最佳效果。例如练习跑步,一周内3天采用高强度训练,3天采用低强度训练,1天采用超强度训练,这样组合的效果最优,如果每周只择其一训练,都会损伤身体降低实效。
个性化原则是指职业体能训练应根据练习者本人的具体实际状况进行,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标准。例如,他人每天跑步1小时很轻松,自己跑1小时感觉特别疲劳和勉强,那就可以减少跑步时间不必勉为其难。
结合基础性素质训练原则就是职业体能训练必须与基础性素质训练结合,对学生进行一般的力量、速度、耐力训练,如此不仅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体能,更促使其保持优良的体质和较高的健康水平。毕竟“健康第一”仍旧是高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体育课“在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同时,基础性素质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8]。
改造创新原则就是职业体能训练“可以采用一些根据职业活动的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9]。例如,酒店专业的托盘练习,烹饪专业的颠木锅练习等训练使学生兴致盎然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内容是职业体能训练的核心,与职业岗位劳动时的5种主要身体姿态相适应,包含训练的重点和项目,此项研究最为权威的代表人物仍是胡振浩。
训练的重点是颈、肩、腰的肌肉力量。实施的内容有,“肌肉力量和耐力(屈伸探肩、摸耳屈伸、手侧压颈屈伸、肩绕环、耸肩;体后屈伸、俯卧两头起、仰卧过顶举、高翻、持铃耸肩、直腿硬拉等腰背部肌肉训练;屈伸腕、8字绕环等腕部肌群训练;柔韧性(座椅拉背和胸屈伸、俯腰、体测屈等腰背、胸训练;扭转望月、低头沉思、肩膀上提、正压肩;背后拉毛巾、跪撑正压腕);心肺功能(游泳、爬山、跳绳、太极、气功);每天10分钟椅子操”。[10]
训练的重点是下肢、腰、腹力量。实施的内容有,腰腹力量和耐力(搁腿半仰卧起坐、直举上腿、仰卧侧踢腿、屈膝举腿、燕式平衡、静止搭桥、接球搭桥、借球仰卧);下肢力量耐力(踏板弓箭步、抱膝触胸、踏板提踵、屈膝直腿、踮腿跳跃);柔韧性练习(使用健身车、跑步机、划船器、健骑机练习肩胸部、躯干、腿部的柔韧性,使用哑铃增强肩部、胸部、腿部肌肉);专项的站姿、走姿等体姿礼仪训练。
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心肺功能并消除精神疲劳。实施的内容有,耐力练习(慢速跑、游泳、健身走、登楼梯、跳绳、舞蹈);灵敏性练习(徒手练习、组合变速练习、游戏);心理素质练习(适当运动、肌肉放松、做广播操、欣赏音乐)。
训练的重点是肌肉力量及注意力的持续能力。实施的内容有,“上肢肌肉耐力(直臂体前平举哑铃、持铃头后伸臂、侧弯举、正反握腕弯举、俯立臂屈伸、仰卧后撑);下肢肌肉耐力(颈后深蹲、颈后半蹲、负重提踵、腿屈伸、腿弯举、踮脚跳跃)”[10];平衡力(高空爬楼梯、高处下跳、注意力游戏等)。
每一种特殊职业训练的重点和实施内容有所不同。空乘人员训练的重点是抗眩晕、平衡练习,实施的内容有,抗眩晕训练(原地打转、前滚翻后滚翻、闭目旋转);平衡力训练(平衡木练习、链桥练习、闭目单脚站);力量训练(引体向上、仰卧举腿、俯卧背腿、俯卧撑);耐力训练(定时跑、短时跳绳、跑台阶、立卧撑)。警察训练的重点是擒拿格斗术,实施的内容主要是障碍训练(跨壕沟、跳墙、高板跳台、过独木桥、过低网、钻孔洞)。
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课最大的问题是,职业体能训练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知识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在高职体育课教学中指导及实施职业体能训练不仅要充分掌握运用专门的体能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甚至熟悉各种职业岗位的特点及及其体能需求,并能游刃有余运用两个方面的知识将二者有机融合,更要科学、全面、系统地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实践检验、矫正充实。
[1]李先润.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978.
[2]崔光远.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探索[J].山东体育科技,2010(2):26.
[3]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972.
[4]翁惠根,黄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08(4):63-65.
[5]刘岩.在职业院校体育课中开设职业体能训练课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9.
[6]熊建勤,涂志华.论职业院校体能训练的实用特性[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2005(1):23.
[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8]刘滨,赵建霞.技工院校体育课职业体能训练初探[J].职业,2013(8):101.
[9]宋振虎.职业院校体育课开展职业体能训练途径探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166.
[10]胡振浩,张溪,田翔.职业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