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锋
(广东省清远市华侨中学 广东清远 511538)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地处萌诸岭山脉南麓,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隋唐时期,连南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居住,聚居在连南的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两个支系,同源于莫瑶。连南过山瑶的来源,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是清道光年间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来的,排瑶的来源是从湖南来,在清同治袁泳锡的《连州志》中,有“徭本盘瓠遗种,产湖广溪峒间,即古长沙黔中五溪蛮也,其后生息繁衍,南接二广,右引巴蜀,绵亘千里,在连者为八排徭峒,崇山峻岭,错处其间”的记载,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有广东瑶族来自湖南的说法[1]。
连南瑶族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有着瑶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韶关学院的王桂忠教授通过实地考察,把广东瑶族地区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归为24项,具体项目是:赛龙舟、舞龙灯、舞狮、舞龙、射箭、顶杠、爬杆、扳手腕、摔跤、踢犁公、登山、爬刀梯、独木舟、瑶拳(刀、剑、拳术)、瑶舞、气功、跳台桌角、跳坑沟、掷石子、抢花炮、射弩、打陀螺、押加、游泳等[2],并建议有计划有目的的把这些项目引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对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3]。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连南县瑶族世代居住在百里瑶山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保存下来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做好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弘扬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开展研究,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连州市图书馆、连南县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同时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期刊网检索查阅自1979~2012年关于瑶族传统体育的论文共60余篇,利用互联网,浏览网页,阅读专著、报纸画刊,查看地方志和政策法规等,在连南县文体局、连南县志办寻找相关文字资料,收集了大量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为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地走访连南县三排镇、三江镇、涡水镇、大麦山镇等地,拜访了瑶族耍歌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王”唐买社公、长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王”唐桥辛二公、瑶族耍歌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彬公、房比边良九斤公、唐民意三公等民间艺人,访问连南县县志办许文清、唐剑明先生,获得第一手访谈资料。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出现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农闲时间里,或者被安排在节日庆典中。通过跳长鼓舞,感受强烈的节奏,通过荡秋千,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身体状态与空间感,刺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获得身体的乐趣,通过射箭,提高算度能力与力量控制能力,加强思维与体力的结合,感受射中目标的兴奋与喜悦,与现代体育的激烈竞争截然不同的是,活动中没有那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思想,只有为缓解因为劳作给身体带来的疲惫感,这种单一的想法看似容易,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仍然无法体会到,上班的人依然认为只有工作这样的事才值得全力以赴,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至于运动休闲这一类的事情,是一种生活中的小事,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并没有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根本不给自己机会释放生活与学习中日积月累的压力。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多元价值,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生态保健与中华游憩理念,这种具有东方文明观念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将在和谐社会得到很大发展,其原因是他们都具有与休闲时代一致的特征[4],连南县瑶族传统体育这种运动休闲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社会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剧增,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5],瑶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休闲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认同他们是有益健康,增强幸福感,提高生活能力的大众的活动。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大多数是群体性活动,参加者不需有精湛的技术,但是一定要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许多活动需要各成员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才能进行的,作为局外旁观者会随着活动的开展自觉或不自觉进入了角色,为成功者欢呼,给失败者鼓励,成为集体的一份子,在参与群体性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活动,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瑶区,人民常常通过宗教祭祀、节日庆典和个种民俗活动,将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播给下一代,在发展的进程中,那些反映原始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表演逐渐失去了传授谋生本领的教育作用,谋生技能成为休闲娱乐的技能和内容[6],对于祖先神灵的膜拜与取悦升华成为祖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披荆斩棘的意识的传承,这些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在各种民俗活动或家庭成员实现传承,以油岭排的唐买社公一家为例:受父亲的影响,买社公的儿女们从小也酷爱打长鼓、唱瑶歌,三位女儿先后考入广州星海学院、广东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都当上了音乐教师,并在参加市县各项声乐比赛中屡次获奖,成了瑶山上引吭高歌的百灵鸟。1997年被市电视台八面来风栏目做专题“歌王和他的儿女们”节目,同年获全国电视最高专家奖。儿子唐海宁,子承父业,多次演唱“优嗬歌”而被人们所喜爱,2006年10月与父亲等被邀请到广州参加首届国际旅游欢乐节开幕式演出,孙女唐钰莲在2005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才艺展中获奖,2006年11月,一家父子三代被香港凤凰卫视台邀请到纵横中国节目做客,传送瑶族民歌艺术,把一家人串起来的是歌,无独有偶,南岗排的唐彬公一家是以长鼓舞作为串连,唐彬公是耍歌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擅长欢乐长鼓舞,儿子唐中工一贵从小就喜欢长鼓舞,由于技术水平高,为人正派,吃苦耐劳,现在是南岗排歌舞表演队的队长,孙女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瑶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在传承的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传递优良的民族思想。
连南瑶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教育休闲的特点,筛选优秀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完成运动项目的同时释放学习压力,充分发挥传统体育的教育性功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多种教育方式,增强学生民族意识;继续加大民族体育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增加相关研究人员,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1]连南县志办公室.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8):56-57.
[2]王桂忠.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8):55-57.
[3]王桂忠.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34-1536.
[4]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5-9.
[5]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28.
[6]杨翠丽.瑶族体育文化的珍宝——长鼓舞[J].传承,2007(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