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达 周军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南海口 571127)
20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单纯重知识阶段,80年代的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阶段。进入90年代后,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人们认识到,高等学校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推进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高职高专逐步建立起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未来的小学体育师资的重任,既具有师范性的特点,又具有高职特色。基于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所处的办学环境、教学氛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定位的“双面性”而导致专业发展受到冲击,其师范性受到质疑的同时,职业性也倍受质疑,逐渐走向边缘化。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正面临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拐点。
面对当前高校生源的剧减和人才市场需求饱和的双重矛盾,如何及时调整适应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理念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地方高职高专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琼台师专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的高职高专,在骨干校建设背景下开展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以往的本科层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大多还是偏重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梁立启等人在《美、日、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启示》中总结了美国、日本、英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致做法,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先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认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应该分阶段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推进教学实习方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需求的完美对接。夏冬等人在《地方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中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提出“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和科学的考核评价形式;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李强、毛振明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素的新视域——课程核心与多因互动》中提出:以课程核心和多因互动为新视域,梳理、分析培养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影响体育教师培养质量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找其内在规律以科学指导培养过程,为提高培养质量提出另一种新模式。以上研究虽然很少涉及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但对于同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具有可借鉴之处。如《美、日、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启示》,《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就比较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都突出强调了“实践”、“就业”、“社会需求”、“职业”等关键词。
职业院校不同于大学,大学走的是产、学、研,以培养研发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之路,为社会输送技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职业院校则走的是产、学、用,以培养技术实现型为目的的办学之路,为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所以,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1]目前专科层次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专才”的培养模式,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二是“通才”培养模式,即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专门从事小学体育教学的体育师资;而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沿袭了20世纪80年代中师的良好传统,重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课程设置上体现小学师资教学能力(即小学全科型)的特点。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学科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的小学教师,而不太认可“小学教育”是个专业,甚至不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2]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小学全科型”的人才深受小学的欢迎,符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真正对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如甘健辉在《师专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模式探析》中强调专科层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是定位于“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刘江等人的《二年制体育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集宁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为例》中提出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虽说这种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符合当前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但毕竟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以,对于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如何依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在省级骨干校建设背景下,借鉴于本科院校、部分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高专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变“专业对口”的观念转变为“适应社会”的观念。在新的形势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相应拓展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在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有所调整,使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对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加强选修课的科学设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体现选修课的社会适应性。
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强调学科知识的传递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小学师资的培养应重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结构要突出综合性特征。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学校只设系科,不强调专业,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知识面的培养,教学组织管理较多采用完善的学分制。增加学科课程门类,多开设一些通用课程。加强选修课建设,选修课程要体现高职高专的“基础性”、“综合性”、“师范性”、“职业性”特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想的出发点。目前,国家教育正大力进行倡导,反对大学生只学狭隘的专业知识,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规范和深入。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发挥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实践指导作用。小学师资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必须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实践需要来培养。[3]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当务之急,尤为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工作,认真开展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与小学共同设计开发“专业见习—专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四阶段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将“师范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要加强高职高专与小学的伙伴关系,构建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4]合作办学对于克服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小学教育基地的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模式,使小学、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校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更好的为师范生提供见习、实习场所,使学生获得来自小学教育现场的实践感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以提高师资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5]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体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鲜明特征。
中国师范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高职高专应该成为改革的排头兵,在拓宽、加深各门知识的同时,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加强人文修养教育,使人文素质教育走向规范和深入;此外还要努力营造宽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性、研究性。只有勇于探索和改革,面向小学,服务基础教育,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以“立足大专教学,发扬中师传统,服务小学、幼儿园和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为工作思路,兼顾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双重导向,“大、中、小”紧密结合,使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
[1]吴生海,夏冬,唐犇.湖南体育职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4(1).
[2]段作章.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3]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
[4]宋会军.改革开放三十年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9).
[5]胡靖平.我国小学体育师资培养途径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