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特征与功能探析

2014-08-15 00:47安学斌曹志杰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白族大理族群

安学斌 曹志杰

(1.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2.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210098)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本文简称大理),因山川雄壮、景色神美和人民勤劳智慧,而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蜀身毒道”(被称“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地,具有“文献名邦”、“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和“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精神家园”等美誉。在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化石群、哈尼梯田相继被确定为世界遗产后,大理还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殿堂,需要我们对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及保护情况进行认真的深思、梳理与研究。

一、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结构与类型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本文初步将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种类型。

1.物质文化遗产

多民族共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给大理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除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蜚声天下外,点缀于苍山洱海之间的漾濞、诺邓等处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更是星罗棋布;[1](P418-441)至2012年,大理州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14项、省级36项、州级27项、县级270项,总数多达347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民族自治州。

从“文物”类文化遗产视角看,大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石钟山石窟(含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南诏铁柱、元世祖平云南碑、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珑玗图城遗址、白羊村遗址、州城文武庙等1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270处。大理文物类文化遗产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等价值。

从“建筑群”类文化遗产视角看,大理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兴教寺及寺登街古建筑群、西门街明代白族古建筑群、巍宝山古建筑群等为人类的建筑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特别是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为特点的白族民居,构思独特,布局科学,制作精美,成为大理人民心灵手巧、勤劳智慧、技艺高超的表征。这些因时因势、依山傍水、顺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建的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群,与自然人文环境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从“遗址”类文化遗产视角看,大理全州分布着上百处新石器时代遗迹,其中尤以白羊村新石器遗址、太和城遗址最具代表性。重要的遗址还有大理苍山马龙、白云、佛顶等山麓河旁台地遗址和弥渡龙潭山遗址、清华洞新石器遗址等。青铜文化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有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麓鹅山、大墓坪、剑川沙溪鳌凤山古墓群、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祥云红土坡石棺墓群等50多处。三国至初唐主要有汉晋砖室墓、博南古道、河蛮城邑与六诏遗迹等。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主要文化遗迹与遗物主要有:太和城遗址、阳苴咩城遗址、德源城遗址、三阳城遗址、龙尾城遗址、龙口城遗址、南诏珑玗图城遗址、南诏蒙舍城遗址等。

2.自然遗产

大理地处横断山脉南部的西南端,大部分为纵谷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纵横穿梭,洱海、剑湖等湖泊星罗棋布,使得大理拥有生态多样性、遗存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特点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西纵谷古道桥梁植被科考区等众多自然遗产。典型性突出者当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洱海名胜风景区,保护区内自然景观和资源包括冰川遗迹、苍山十九峰、高原湖泊、森林生态系统、水生动植物系统、南北动植物过渡带系景观等。苍山四季萦云戴雪,洱海常年波光粼粼,使得银苍玉洱“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拖兰”。[2](P71)历代骚客文人把苍洱风光景色概之为“风、花、雪、月”四景,所具特殊之美为历朝历代和海内外游客所惊叹与赞美。

3.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大理州内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当以宾川鸡足山为典型。鸡足山因其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距,俨然鸡足”而得名。[3](P156)其主体是古海地貌,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了从华首门、罗汉壁、九重岩到文笔山的叠嶂层峦,势如刀砍斧削,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山满山翠绿、森林莽莽、奇峰竞秀、百涧争流,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顶“东观日出,南瞰浮云,西望苍洱,北眺玉龙”,蔚为大观。相传鸡足山为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佛教文化极为深厚,史上36寺72庵古刹庙宇宏伟,金碧辉煌,正可谓“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是享誉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圣地。“深山藏古寺,绝顶起浮图”的鸡足山吸引了大德高僧、文人骚客游历题咏、撰诗作赋,留下了虚云、太虚、杨升庵、徐悲鸿等人的墨宝丹青,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交相辉映,相应谐趣。此外,道教胜地巍宝山和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剑川石宝山等,都凸显着双遗产的独特自然魅力与人文神韵的和谐交融、谐向共生。

4.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典型性强。主要可分为少数民族口头传说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含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戏剧等),社会风俗、节庆与礼仪,传统手工技艺,相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文化空间等类型。[4](P92)至2010年5月,大理已有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白剧、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张仕绅、白族绕三灵大本曲传承人赵丕鼎、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李云义、彝族打歌传承人茶春梅、彝族跳菜传承人鲁朝金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外,还有24项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8位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3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9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特征

1.地域性明显。一是大理位处云贵高原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雄山巍峨,河流纵横,造就了其自然环境绝美、自然遗产丰富的特征。“苍山雪、洱海月”诗意美景,具备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联盟资深专家吉姆·桑塞尔一行2007年10月考察大理苍山“申遗”工作后说,“大理有很多宝贵的自然资源,苍山就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地质作用,重要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等,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区,它被列为‘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带’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大理苍山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使它成为了强有力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候选对象,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5]此外,鸡足山、石宝山等都是大自然赋予大理的自然杰作。二是从新石器时代起即有人类在洱海流域生存生活,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大理文化遗产天然具有洱海流域文明的特征。三是因其经纬度决定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地特点,决定了有史以来生活生存于这块土地的民族族群所创造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遗产,是适应其独有地理位置而生成发展的特征。四是由于大理所处的重要交通和军事战略位置,历史上族群流动大,对外交流多,使其文化遗产具有了较强的开放性、兼容性、传播性等特征。美观实用的白族民居、具“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盛名的崇圣寺和大理三塔等,都是大理的标志性象征。

2.民族性浓郁。大理自古是族群迁徙交融的要地,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汉、白、彝、苗、回、傈僳、藏、纳西等各个世居民族在大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存生活,创造着灿烂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众多具有杰出价值和浓郁民族特性的文化遗产。如本主信仰、绕三灵、大本曲、白剧、喜洲民居、扎染技艺、剑川木雕等文化遗产,是白族人民的创造与象征;而南诏土主庙、土主崇拜、巍山打歌、南涧跳菜、火把节、二月八祭祖等,则具有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特质。在大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有些是单个民族独具的,而有些则是多个民族共有的,很多都与少数民族的历史或文化有关系,使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大理文化遗产的主题。这也是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独特性和杰出性的重要体现,是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成为世界遗产和人类共享财富的根本原因。

3.多样性突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神美的景色,给大理地区留下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代表性强的珍贵文化与自然遗产。现如今大理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已多达347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36项,州级27项,县级270项,被称为茶马古道上“最后的茶马古镇的”剑川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确定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至2010年5月大理已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8位省级传承人;以及173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9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亦是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其实兼备了文化、自然、双重、景观、非物质等五大类型。

4.交融性典型。大理山麓河滨,散布着众多盆地,明丽的湖泊似繁星点点缀丽其间。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使得大理的自然景观与大理各族人民创造的星罗棋布的古城、古街、古寺、古塔、古碑、古楼、古道、古桥、古战场等文物古迹,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赋予了大理文化遗产自然孑遗与历史人文浑然天成一体之特性,造就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精神家园”[6](P41-47)。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匠心独具的白族建筑艺术,星罗棋布的白族村落,正可谓“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拖兰”,山与湖之间的平畴沃野,被明代状元杨升庵誉为“百二山河”。国家建设部2009年公布的首批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大理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位列其中,充分说明其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人文创造、民族特性、宗教文化等多重要素的紧密交融和完美结合,使大理遗产体现出了丰富的珍贵内涵和杰出的多重价值。

三、大理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功能与作用

1.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大理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是大理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下来的,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真实反映了大理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的实际,切实体现了大理各民族的特征,充分表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和充沛的创造力。巍山古城、大理古城是历史的遗存,彰显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价值导向和文化信息;“南诏土主庙”既是彝族祭祖仪式进行的特定场域,又是毕摩文化、打歌、服饰等各种彝族传统文化集中展现的舞台。南诏土主庙在成为祭祖活动开展和旅游文化经济的一个标志性场域的同时,也是促进彝族人民族群认同和大团结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彝族古朴的社会价值观和各种文化习俗在仪式活动举行中,[7](P35-41)代代相承,历久弥新。白族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三月街等是大理各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正是这些活动的代代相传而实现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族群凝聚、社会团结的功能与作用。族群凝聚力,是使族群成员聚合在族群内部的情感,它是族群成员对族群的归依归属感。文化遗产一般为某一地域的某一族群或同一地域的多个族群共同拥有,它既是一种文化表象,又体现着人们的思想与智慧、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创造意识与民族精神,同时还凝聚着族群巨大的认同性和感召力。[8](P35-41)大理文化遗产在凝聚族群力量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风、花、雪、月”为标志的苍山洱海自然遗产,是大理的象征,是大理人民的骄傲,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大理各族儿女因此而心向故乡,并用心深爱之、呵护之;巍山彝族祭祖具有较强的昭示性和向心力,能促进广大彝胞强化族群认同和民族团结;南诏土主庙供奉的细奴逻及妻白族三公主流传着彝白民族结亲的美丽传说,成为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随着南诏土主庙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到此寻根祭祖的彝族群众纷至沓来,现存的土主庙在成为祭祖活动开展和旅游文化经济的一个标志性场域的同时,也是促进彝族人民族群认同和大团结的一个有效的载体。[9](P35-41)

3.教育教化、提振精神的功能与作用。文化遗产是优秀历史、知识、文化、科技、艺术、传统的载体,是授人以益的知识库和实现创新的智力源泉。文化遗产既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形式中发挥着强劲的教育教化作用,亦时刻潜移默化地涵养、引导、滋润着人的心田与行为。“遗产教育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即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10](P5)从知识层面上讲,它通过进家庭、进学校、进教材、进书籍、进电影、进电视、进网络等将历史上形成的先进知识、优秀文化、优秀传统传教给人们,发挥教育功能,起到教化作用;从精神层面上讲,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构筑雄厚的民族精神,激发宏大的民族志气,振奋民族的精神面貌,形成强大的民族力量。“绕三灵”、石宝山歌会、火把节、彝族祭祖都是成千上万群众参加的重大传统活动,对参加者向自然和祖先表达敬意、教育养化、增进交流、洗涤心灵、释放情怀、振奋精神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调剂生活、和谐社会的功能与作用。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还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既可起到崇高理想、提振精神的形而上作用,也可发挥娱人娱神、调剂生活、调适心理、滋养民众、和谐社会的形而下现实作用。特别在全球化、国际化、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聚力冲力和社会深刻变革、深度转型强力影响的现实背景下,文化遗产更可以发挥滋润民众焦虑心田、缓解民众紧张情绪、发泄民众压抑情怀、调剂民众紧张生活的功能与作用,更能发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作用。崇圣寺是“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生在佛都的大理人民历来笃信佛教,信守心灵的宁静和归一,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善于从自身、生活的小环境寻找适应社会大环境变迁的动因和力量,进而调适自己的因果预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灵暗示,从而在与社会、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调谐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生活,增进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化解矛盾,解决冲突。虽然是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意识在民众思想中的朴素反映,却也暗合了构建社会和谐的要求。彝族打歌、石宝山歌会、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等盛大活动举行,是各族群众劳作之余最好的休闲、娱乐与调整。通过这些活动轻松、愉悦、惬意、活跃与和谐的氛围,使得人际关系得以调整、改善和强化,通过无拘无束的对歌和通宵达旦的舞蹈,使人们淡化或忘却了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疲惫和烦恼,情感得以肆意宣泄,有效缓解了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紧张状态,满足了民众休息放松、恢复体力、调节生活需要,促进了社会和谐。

5.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的功能与作用。文化遗产是世界和平的滋润剂和人类发展的驱动力,世界遗产地对当地知名度扩大、旅游业兴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奇作用已屡被证明。作为云南民族文化强身建设重镇,大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对海内外游客、商贾、学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永恒魅力,成为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与资源。大理“以生态文明为本,以历史文化为魂”的战略要求,已促进文化与自然遗产在旅游产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入市场化机制恢复重建的崇圣寺,成功再现了佛都胜境,成为展示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人文景观、体现厚重历史、重现宗教文化的精品旅游区,海内外游客如织。绕三灵已不只是白族传统文化的展演传习场域和白族人民的狂欢节,也已增添融入了商品贸易、旅游参观、文化交流等多重内容,除大理白族群众外,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客、商品贸易的商贾、文化研究者及附近的各民族群众都纷纷慕名而来、趁兴参与,对打造大理品牌、弘扬大理文化、促进贸易交流、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大理上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对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优势的深度透彻认知,及大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民族文化遗产的经济纽带和文化交流功能将不断得以强化,而成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大杠杆。[11](P41)

[1]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大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李东红.云南乡土文化丛书-大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安学斌.大理白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析[J].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05,(4).

[5]博雅旅游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到大理考察苍山“申遗”工作[EB/OL].http://cn.bytravel.cn/art/lhg/lhgjkwzzzjddlkccssygz/.

[6]安学斌,曹志杰.大理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10,(6).

[7][8][9]曹志杰.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0,5.

[10]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胡阳全.试论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的社会文化功能[J].昆明:民族艺术研究,2005.

猜你喜欢
白族大理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做梦都要去大理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中国白族文化的海外展演与传播研究
大理好风吹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花样云南(二)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