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婚俗词语研究

2014-08-15 00:53宋倩男王美雨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婚俗沂蒙男方

宋倩男 王美雨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沂蒙老区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理概念,在民俗传承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如在婚俗方面,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自婚姻产生伊始,相关的习俗就在逐渐形成和规范中。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繁衍的发展,相应地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制度、礼仪与习俗,这便是婚俗文化。沂蒙老区也有自己的一套婚俗。大致有求婚、合婚、相亲、订婚(过小节)、完聘(过大节)、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卺、闹房、归宁等环节。这些程序相较于传统的婚俗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会有所差别。即使是临沂市三区九县之间风俗也有所不同。尤其在婚俗名称上更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婚姻的程序一般分为婚前、婚中及婚后,沂蒙老区人民在表述婚姻的这三个阶段的名称时,方言色彩浓厚。

一、婚前阶段色彩浓厚的方言词

结婚前的程序通常包括提亲、相亲、定亲、传大启、定日子、做嫁妆等阶段。其具有沂蒙老区浓厚方言色彩的名称有以下几组:

①适不着、适着了。“适不着”一词用于“提亲”之时。所谓“提亲”即“六礼”中的“纳彩”。《仪礼·士昏礼》云:“婚礼,下达,纳彩用雁。”“适不着”、“适着了”主要是就将要进行相亲的双方的八字是否合适而言。“合八字”即“合年命,主要看属相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年命不合,不能成婚,俗称“适不着”。如不相克,俗称“适着了”,则可成婚。具备上述条件,还要进行相亲。

②见面。“见面”也叫“相亲”,即“六礼”中的“问名”。《礼仪·士昏礼》云:“宾执雁,请问名。”相亲时由媒人带女方让男方父母(或姑嫂)相看;带男方让女方父母(或哥嫂)相看;男女当事人不能相互见面。双方父母觉得都可以,即选择日期进行定亲。

③送书子。“送书子”一词用于定亲之时。“定亲”即“六礼”中的“纳吉”。定亲仪式沂蒙老区叫“传柬”,又叫“送书子”,即男方买衣服一至二身,外加鞋袜、手巾、化妆品之类,托媒人送往女方家。《仪礼·士婚礼》云:“纳吉用雁,如纳礼。”

④传大启。即“六礼”中的“纳征”。《仪礼·士昏礼》即说:“纳征,玄獯,束帛,俪皮。”婚事定后,男方便和女方约定日期,购买衣料、首饰等物品,连同婚约,由媒人送至女家。女方收下衣物亦需写一张婚约,回复男方。婚约内容为某人之子与某人之女定亲,双方主婚人某,媒人某,年月日等。在旧社会,婚约被认为是法定凭证。这谓之“传大启”。即“六礼”中的“纳征”。《仪礼·士昏礼》即说:“纳征,玄獯,束帛,俪皮。”

⑤要年命、一盒子抬。“定日子”即“六礼”中的“请期”。《仪礼·士昏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婚俗方言词有“要年命”和“一盒子抬”。男方将娶之前,需买少量衣料和猪肉、鲤鱼、点心、粉皮、粉条等礼物,送至女家。女家便将女子的生辰八字开列明白,带给男方,这谓之“要年命”。贫穷之家为了节省,双方同意后。将传大启和要年命一次进行,谓之“一盒子抬”。要年命后,男方家庭根据男女的生辰八字,命相等,找人律日子,确定具体迎娶时间、发轿(或发车)时辰、上轿方向、伴娘女客所忌属相等事宜,一并写在柬上,女方按所定具体日期及注意事项安排出嫁。

⑥做嫁妆。嫁妆是娘家陪送的物品,与以往手工制作不同,现在嫁妆主要是购买成品。另外,男女双方都要请人套新棉被,俗称“缝铺盖”,“铺盖”即被子和褥子。套被时,需要找身体健康、儿女双全、品行端庄的“全福人”。“缝铺盖有很多的讲究:被里、被面一定要选择整幅;线不能打结;在针法上头不倒针,不续接。之所以有这么多讲究是因为其中暗含着对新人今后的生活能顺顺利利、夫妻和睦、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如此看来,人们在缝铺盖的同时也在编织着憧憬与希望。【1】”

二、独特的婚俗特色

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自从春秋时期有了“六礼”的规范之后,上层人士总是既希望遵守这一规则,又试图按照自己婚礼的需要和时代的不同去完成婚俗。于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六礼”被增删被改动。其间,民间出现并形成新的婚姻习俗,沂蒙老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俗特色。

①迎新娘。在结婚当日男方派遣车队至女方迎娶新娘,亦叫“接亲”。根据历史资料现实,出嫁当日男方须用工具迎接新娘的习俗最早源于周代,当时所用的迎亲工具叫“墨车”,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适应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迎亲工具也随之改变,时至今日,主要的迎亲工具则为轿车。但在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环保思想的影响下,现在的迎亲工具也有花轿、马车、自行车等。

②撒麸(福)子。新娘到,男方家要放鞭放炮,新郎要着盛装相迎。新娘下轿(下车)后前往喜房的路上要铺红毡或红草席。新娘下轿(或下车)时,要有预定人选向新娘头上撒麦麸数把,麦麸中掺合红枣、栗子、铜钱之物,寓含新郎新娘婚后早生子、有钱、有福之意。此谓“撒麸(福)子”。

③拜天地。拜天地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其内容也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唐代时,拜天地主要指新娘见舅姑。现在拜天地应该是当地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了。拜新娘进家后要同新郎于院内供桌前同拜天地、父母、互拜,然后进入新房。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拜堂时在庭院中会放上一张用红布或红毛毯覆盖的桌子。桌上放两碗染红的鸡蛋、栗子、红绿花生等,寓意新婚夫妇婚后生活和谐美满。

④洗脸。拜堂仪式完成之后,新娘入洞房,这时男方会找一个本家的妹妹拿一个新的脸盆放一些清水和一条崭新的毛巾,让新娘洗掉之前拜堂时被撒在身上的麸子或彩纸之类的物品。

⑤敬酒。新婚3日内,要遍宴宾客。在结婚当日,新郎新娘拜天地后,宾客都去用餐,席间,待菜数上到一半时,新郎、新娘要在一长辈或同辈兄长带领下到宴桌前为来客敬酒,曰“喧酒”。

⑥闹新房。闹新房即为“闹房”、“闹洞房”。新婚当天晚间,兴小辈或同辈年小男女闹新房,讨要糖果吃,新郎新娘要拿出糖果分给孩子们以表高兴。同时新郎的朋友和村中的人会到新房玩耍 形式多样,诸如让新娘点烟一对新人唱情歌,咬苹果,猜谜语等。无论大伙儿怎样刁难,新郎新娘都不得发脾气,必须任其处置。

三、婚后阶段的婚俗特色和婚俗词

婚后阶段的最重要的程序是“回门”,在名称上富有沂蒙老区地域特色的有:

①回门。闺女出嫁后,一般在结婚三四天后,娘家会来几个本家哥哥或弟弟,将新娘子请回娘家,女婿不能跟着。名曰“回门”。回门,是传统婚礼的最后一项仪式。据汉河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拜门礼”。康熙《常州府志》亦载,“结婚弥日,婿妇皆拜往父母,谓之回门”在沂蒙老区新娘子在娘家住个三两天,再由娘家哥哥送回婆家。

②拦截棒。闺女出嫁后,就不能再回娘家过年。年除夕晚上,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放一根木棍,名为“拦截棒”,一是拦截出嫁的女儿回家,二是拦截邪魔鬼怪。这种行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反映,在沂蒙老区,一般认为结婚后的女儿如果回娘家过年过节,一是会影响娘家的财运,二是会对自己娘家的兄弟等带来厄运。尽管这种看法是荒谬的,但是在目前的沂蒙老区尤其是农村大多遵循着这一习俗。

在语言中,词语能够直接快速地对社会文化的的变化做出反映。而方言词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在反映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因而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上述的婚前、婚中、婚后的婚礼过程中出现的婚俗文化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沂蒙老区的婚俗文化,对我们传承创新沂蒙老区的婚俗文化、保证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佐证。

注释

[1]汤海鹏.鲁西南农村方言婚俗词反映出的婚俗文化[J],汉字与历史文化,2011(2)。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姚际恒.仪礼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刁统菊.婚嫁礼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0

[4]左玉河.婚丧嫁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

猜你喜欢
婚俗沂蒙男方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自制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