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舞蹈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趋势与特点——以《进城》为例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王 菲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一、舞蹈《进城》取得的社会影响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演绎的舞蹈《进城》登上春晚舞台,感动了全国的亿万观众。与以往观众心目中的“舞蹈”不同,该作品颠覆了此前舞蹈在舞台上的审美标准。其内容讲述了一群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故事,编导以农民工为对象,运用写实的手法,从舞蹈动作、舞蹈服饰以及舞蹈演员的神态上塑造出农民工质朴、勤恳的形象。该作品也凭借自身的独特性获得第八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三等奖、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三等奖。

二、舞蹈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背景

从社会背景而言,社会体制的变革、资讯的发达,都使得一般群众对社会问题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也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们希望自己所关注的艺术形式和自己同样关注的社会现实能够结合起来,自己的文化休闲和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取得一致。现实主义题材的各种文化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反响,相反,单一的、纯粹的“审美”则不可避免的随之遭到冷遇。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或曰整个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今天的艺术创作市场化、商业化的潮流早已不可阻挡。

三、舞蹈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特点

(一)舞蹈《进城》体现的特点

题材的独特性:舞蹈“取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却在主题的立意的分量上又‘重’于生活。”[1]是一个以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社会现象为题材的作品。夸张的表现手法:首先是动作上的夸张,作品中融入了东北秧歌的元素,以前踢步为主要的步伐。舞蹈动作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展示,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正是因为这些朴实的舞蹈语汇,才能塑造出本真的舞蹈形象,真实反映出社会的农民工群体,更加体现了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对于塑造丰满人物性格的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来说,表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二)舞蹈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特点

我们把《进城》反映出来的特点,结合其他优秀当代作品的特点,可以找出舞蹈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一些共同特点:优秀的选题是舞蹈创作的关键。具体来说这种题材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意义重大的,二是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三是发生当下或者不久的历史中的。满足这三个要求的题材,一般都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众所周知,“舞蹈是抒发人的情感的艺术。”[3]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语汇更加能够真实的表达人的情感,无论是《进城》中“数楼”的动作还是“求职介绍”的动作都来源于生活,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实实在在的,这种真实的情感可以让观众融入其中,为之感动。《汉宫秋月》是一个叙事性的舞蹈,“以‘事’为框架,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情感。”[2]

四、舞蹈创作与现实结合的未来趋势

由于我国正处于艰难的社会转型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问题的表现仍然会比较突出,社会大众仍然会对社会热点给予极大关注,因此对文艺作品的现实性提出较高要求。具体到舞蹈创作上,一般观众还将继续关注与现实结合,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社会问题的作品。因此,舞蹈创作与现实的结合,仍是未来舞蹈创作的重要方向。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们大胆假设,可能出现三个新的趋势:社会热点可能成为题材的新方向。社会热点问题是大众关心的焦点,但在舞蹈上的反映相对很少。未来舞蹈创作要进一步贴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改变目前文艺形式中舞蹈相对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以舞蹈形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大众注意力,或许是可以选择的方法之一。审美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舞蹈毕竟是审美艺术,观众需要通过舞蹈完成对美的享受和体验。也许短时间内,一味强调“土老破旧”,忽视审美的作品可以以其新奇刺激和“接地气”赢得好评,但在类似作品大量产生之后,势必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这时候只有既关注现实又能体现审美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将出现分众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阶级已经消亡,但阶层和人群的分化却日益突出。不同人群的关心问题、审美情趣,甚至于对同一问题的观点,都可能是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因此虽然都是结合社会,但是具体作品结合什么样的题材、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甚至体现什么样的思想立场,都将随着具体的观众群的需求而有所不同,最终形成分众化的趋势。进一步说,做好观众群体的规划,将成为未来舞蹈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刘炼.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想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宏.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