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晓莉
(山东大学 山东 威海 264200)
追根溯源,舞蹈与诗歌有着不分彼此的同源一体关系。
明代诗人李东阳云:“乐始于诗,终于律。以陶写性情,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志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再有《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无不说明,在原初,舞、乐、诗,三位一体,同源于“乐”,彼此之间难分轩轾。
那么时至今日,舞与诗的再度相遇,就应积淀于历史长河的深厚根基,并非突发奇想的偶然,而且带着时代的气息。
舞蹈诗产生发展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早被称为“音乐舞蹈史诗”的大型文艺巨作《东方红》,在舞蹈诗的生发中是不得不提的重要部分,它运用速写历史的表现手法展现人民革命的进程,容纳了舞蹈、歌舞、表演唱、诗朗诵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这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充满了新鲜与挑战,再度点亮了艺术的殿堂,开创了当代中国舞蹈诗的新纪元,成为舞蹈诗的标榜,为舞蹈诗的今天奠定了基础。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舞坛上派生出一种“类诗舞”,各自取名为“舞蹈诗史”、“大型音乐舞蹈诗剧”、“歌舞诗画”等等。这种新舞蹈形式的涌现,起初有许多人不以为人,但它似乎并不以人的意识作为自己成长的阶梯,顽强并执着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到90年代,在中国舞蹈艺术领域具有相当荣誉感和权威性的“荷花奖”,对舞蹈诗做出了评定。这个只有专业团体和人事才可参加的“荷花杯”赛事使舞蹈诗成为了舞蹈艺术的一个独立项目,舞蹈诗终于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中国舞蹈大家庭中的一员,登上了严肃而又高雅舞台。
舞蹈诗的产生或许是对当时传统舞剧在“剧”上的苛求与死板的反感;抑或是脱胎于以舞蹈音乐为主,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型文艺演出。总之不安于现状的中国舞蹈艺术家们开始大胆的探索尝试与创新。这便出现了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的创作倾向,即“舞蹈诗”这一新形式的诞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舞蹈诗,舞蹈诗为何被称之为“诗”:对于舞剧是通过不同人物情节、矛盾、激化、冲突,形成戏剧结构,展现有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形式来说,舞蹈诗则是新颖于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并与“诗”相连。
“舞蹈诗”是经过诗情诗意,诗化过的舞蹈。它的这种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在原初,舞蹈与诗歌共同服务并构成于“乐”不无关系。两者除去表达载体不同,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却是相辅相成,对韵味的拿捏,意境的营造,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舞蹈中固然有着与诗相通的,诗的情感,诗的意象,格调像诗,形态如诗的诗歌品质。
这样一来,“舞蹈诗”是因为具有“诗”的诗情,诗意,诗的品
格而以为“诗”,便不足以立足。于是回到与舞剧的对比定义,我便有了新的思探。“舞蹈诗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形象?”难道是为了漫天飞舞,单纯营造一种舞与诗的意境美,抒发诗情画意,成为串联式的独立的舞蹈剧目叠加,显然这时的淡化情节好像就被等同于了忽略情节,有些偷换概念的嫌疑,可是症结也出在这情节与人物的淡化上。
舞蹈诗与舞剧作为最高的舞蹈形式,两者举案齐眉,都具备独立成篇的舞蹈、音乐,完备的舞美灯光和服装道具等,但除这些舞蹈本体以外的辅助客体,舞剧还有着相对完整的剧情、一条或几条贯穿性的矛盾冲突线索、一个或若干贯穿性的人物角色,可以作为引线贯穿始终,丰满结构;那么舞蹈诗,既淡化了人物形象,又没有了突出的情节,要以什么作为支撑,得到有秩序的持续进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们再回到舞蹈诗被称之为“诗”的根本命题。动作作为舞蹈的本体,可以作为语言,形成语义,营造语境,虽然具有的诗的品质,却不具备诗的整体结构,而结构恰好可以作为“治愈”舞蹈诗淡化的一剂良药,使其得到有秩序的持续进行,所以我以为舞蹈诗的内在特质在于,舞蹈诗应该具备一个高度提炼出的主题构思、若干富于诗之意境的篇章或段落,并且篇章段落之间在统一的基调下要观照整体。重在诗化的整体结构,其次展现诗化形象和诗情画意的抒发。旨在,形成以诗的特质作为内涵支撑,以诗的结构作为内在张力的新舞蹈形式——何为“舞蹈诗”被称之为“诗”。
比如从诗的分析上看,诗的韵味、意象、意境是在诗中必须呈现的。此外,在整体上,需有贯穿其中的线索,作为引导。一虚一实,实为象,虚为意。虚实相衬,贯穿始终。舞蹈诗《天地之上》像散文一样流畅贯穿于柔美艺术“情节”,生发了“风的传送”、“迁徙的民族”、“孔雀之舞”,三个章节之间相互支撑与依托,显得饱满而稳妥。也正是因为有了整体诗化的结构构思,使剧作有了精神的寄托和支撑。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整体诗化的结构,整个作品有了一个既朦胧又清晰的高度提炼的的主题结构, 给人以美感以暇想。
然而让舞蹈诗具有诗歌的这种内质,即:舞蹈诗的内质——整体诗化的结构构思,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很难创作呈现并完成的。整个过程需要编导进行长时间的思维构思,做足准备工作,且需要有深度的艺术修养与精湛的编创技能。
诚然,舞蹈诗整体诗化结构的内质之本, 可以作为重要项来衡量舞蹈诗作品,是一种纯属于艺术研究的专业体现。它的深度与难度决定了它赋予舞蹈诗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赋予舞蹈诗一种高审美与真内涵的姿态。同时舞蹈诗在舞蹈创作中的出现与发展,体现着它的张力与后劲, 相信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走向成熟,不断地积攒能量,不断地受到青睐。
[1]杨少莆.“诗”的兴盛与“剧”的无奈:关于舞蹈诗的絮语[M].舞蹈,2002.
[2]杨雪.“舞蹈诗”之我见[M].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3]于平.诗的意象与戏剧行动——舞蹈诗与舞剧的形态学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
[4]姬茅.李白杜甫诗中之舞及其意蕴[N].解放军艺术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