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民族内心的宁静——电视纪录片《听禅》艺术特色分析

2014-08-15 00:42王金辉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王金辉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影像本身就是结构

张以庆在20分钟的《听禅》之旅中,将精选的佛山素材和城市生活碎片以十二段禅语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为一种板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后现代的叙事形态,将传统城市宣传片的枯燥说教变为一场平等对话,两种生活方式的对话,一种粗砺真实的城市生活与一种宁静诗意的禅意生活的交锋。

(一)板块式的叙事结构。由于《听禅》这部纪录片的定位是关于佛山的城市宣传片,所以张以庆选择将能展现佛山面貌的元素——宗教、陶瓷、功夫等交叉融合在一起进行叙事。张以庆力求将佛山的一切纳入到自己的纪录范围,所以《听禅》的影像非常丰富,按照不同的内容划分为:代表性的人、特色的物以及起概括和转场作用的字幕。代表性的人:轻灵曼妙的广东粤剧学校的陈家欣、生活宁静的自梳女、大隐隐于市的谦伯、剪纸艺术家、寺庙的僧侣等;特色的物:古建筑、民俗、寺庙、保留完整的清代最后的街区等。导演在多元素交叉叙事的基础上,将这些人、物等生活素材和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具有禅宗意味的十二个板块,形成一种板块式的结构模式,比如在嘈杂的城市集市中边卖菜边读书男孩的“有空用功 没空用心”的片段。

(二)后现代的叙事形态。“后现代叙事追求的不是故事的完整,结构的严谨,相反,它采用的是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追求的是视听效果,试图通过大量冲击力的碎片,来激发人们的想象,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合谋。”在《听禅》中,导演运用流畅的剪辑和唯美的镜像展现佛山的禅意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呈现一种叙事的碎片。《听禅》只是借助一个个人物的出场,或展现城市生活的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并无完整线索的叙事,也没有经典叙事中强调的情节真实以及对一切艺术化的镜头处理方式的摒弃,导演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大胆使用新纪录片运动所推崇的强调视觉效果的手法,比如多次出现的虚焦镜头以及画面的凝固和定格等。

二、深远的人文意蕴——追寻民族内心的宁静

艺术的高尚之处在于反映的是人类永恒的情感。纪录片也不例外,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喧哗或者从浮躁、匆忙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是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很多人所渴求和向往的。所以《听禅》不仅是一部反映佛山的城市宣传片,更是张以庆借用佛山的“双重性格”来诠释人,诠释变迁的文明和生命的哲学,充满深远的人文意蕴。

于生命个体而言,忙碌的生活,后现代时代的来临,以及媒体的无孔不入,使部分生命个体处于一种焦灼和忙碌之中不能停歇,形成了一种浮躁的人生态度。这在《听禅》中导演选择戴着耳机和打电话的形色匆匆的行人可以看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的耳朵和心灵已经被另外一些东西所占据,听不见自己内心宁静的声音,也缺乏一种自省的精神。这也许是导演将这部记录片命名为《听禅》的原因。重要的在听,那么禅是什么?张以庆说:“禅是无言的宗教,禅是过滤之后的静思”。

于整个城市和民族而言,导演借用佛山禅的境界,赞美一种与城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方式与文明。当然也不全是排斥现代文明,导演也在轰鸣的机器背后展现了勤劳的工人。导演要表达的是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能找寻一份城市和民族内心的宁静。在《听禅》中,我们可以从陈家欣坚定的眼神中,从普度众生的庙堂中找寻一份皈依。导演诠释的不仅是中国的这样一座具有禅意的城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现代社会中眼花缭乱的、处于迷茫和喧闹人生的一种召唤,一种处于现代钢筋水泥影响下的现代人性的反思。怎样保持民族内心的宁静?导演在纪录片最后给出了我们答案“其实用心什么都是禅”。

佛山这座占据“佛”和“禅”两种宗教文化的城市,在张以庆的镜头下熠熠生辉。神圣的寺庙,普度众生的僧侣,大隐隐于市的谦伯;喧闹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快节奏的后现代生活,都在真实的记录下赋予了佛山这座城市以性格和精神。张以庆从《幼儿园》和《英和白》中走来,在这部《听禅》中一如既往的继承其人文精神,在赞美中有反思和批判。他充分调动各种视听审美手段,采用后现代式的叙事形态,诗意化与陌生化相结合的美学理念,深入到佛山这座城市的灵魂之中,喻示着现代人群、城市乃至整个民族缺乏的一种安于内心宁静的生活状态。这些都使得《听禅》不仅仅是一部城市宣传片,更是一副饱含现代城市和民族寓言的生动画卷,彰显着纪录和人文的光辉。

[1]侯洪.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