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程霖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影视文学作品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化样式,由于受到观众、传媒工作者和文学艺术家等诸多人士的关注,因此,对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评述也存在各种分歧。本文从文化视角来探析中西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异同,并从我国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上寻找真、善、美等品德,同时对21世纪新女性的角色及定位进行反思。
人们在接触或者感受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其大脑和思想会产生一种很直观的想法,并将其反映到心里,呈现出对事物的印象,这就是认知。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是一致的,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中西方的影视文学作品中,都赋予爱情美好的向往,从而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尽管长得不漂亮,却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当爱情来临时,简爱能十分清醒地认识对方,认识自己,并在爱情中保持着女性的尊严,坚守爱情平等的理念。《红楼梦》中也塑造了一位对爱情有着美好愿景、要求爱情平等的女性——林黛玉。林黛玉的形象不仅诠释出中国女人的 “柔弱美”、梨花带雨式的美,而且在她的身上,人们能看见独立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要求爱情平等的现象。
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思想等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影响。中西方影视文学中的共同点,还包括在特定时期,所塑造出的女性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并赋予女性特殊的性格特点。《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性格塑造,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的环境下完成。在经过战争洗礼和生活挫折后,斯嘉丽由一个娇纵、任性、目中无人、虚荣的庄园千金小姐,转变成一个坚强、韧性、勤劳的女人。离开美国内战这个环境,斯嘉丽的形象就不会这么生动、丰满。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性格塑造,在《边城》中也出现过,将主人公翠翠置于如诗如画的湘西小镇中,小镇有淳朴的民风、爱唱山歌的傩送和白塔下爱讲故事的爷爷。只有在这种宁静、美丽的环境中,才会养成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翠翠[1]。
1.爱情观的不同
中西方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观念、民族性格等不同,因此,西方人的爱情观与中国人的爱情观存在差异性。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古希腊文化中自由、奔放、轰轰烈烈的爱情观影响着西方人,因此,西方影视文学中塑造的女性,对待爱情都是采取不顾一切、不受束缚的态度。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因为无法忍受与冷漠、自私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在和军官沃伦斯基相爱后,毅然离家出走,这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做法,在中国影视文学中是很难见到的。《梁祝》中的祝英台在与梁山伯冲破家庭和时代的束缚后相爱,但其依然不敢打破封建社会的枷锁与梁山伯私奔,最终只能用“双双化蝶”来为爱情画下圆满的句号。
2.婚姻观的不同
在婚姻观上,中西方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女性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等的影响,将婚姻看作爱情的最终结果,《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家庭式的爱情,影视文学中祝英台、林黛玉、翠翠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都期望获得爱情的时候,能嫁给心爱的人。这表明在中国女性的心中,爱情的最高级就是婚姻。而西方女性则将爱情视为最可贵的,无论是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还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朱丽叶,她们在获得爱情的时候,选择无拘无束地相爱下去,不一定要举行婚礼。
中西方影视中女性行动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以爱情为例,中西方女性在表达爱意和捍卫爱情两个方面的行为就迥然不同。中国女性在表达爱意的时候,是含蓄、隐约的,不会将爱意宣之于口,表现出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这与中国的风俗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影视文学中的女性,会以赠送荷包、手绢、自己贴身的饰物等方式,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西方影视中的女性,在表达爱意的时候,表现出泼辣、大胆、无所畏惧的性格,会用最直接的言语告诉对方自己的爱意[2]。
中西方女性捍卫爱情的方式也存在差异性,中国影视文学中的女性,捍卫爱情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社会、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女性会因为生活而向爱情妥协,中国女性捍卫爱情时,更为“人性化”。《红楼梦》中林黛玉捍卫爱情就很人性,当出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薛宝钗的时候,林黛玉会表现出强烈的斗争性,而对于出现在贾宝玉生活中其他的暧昧女性,如有肌肤之亲的袭人、行为暧昧的妙玉、过度关切的秦可卿等,林黛玉却选择亲近或者置之不理。这就表明林黛玉在捍卫爱情的时候,同时也在捍卫自己将来的地位——宝玉之妻。西方女性捍卫爱情的方式是纯粹、干净利落的,朱丽叶可以为了爱情,抛弃家族的荣誉、自己的地位,甚至自己的生命。
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社会背景下生活的女性,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是衡量人的道德和思维的标准。在西方影视文学中,女性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人权”、“自由”等思想上的,如《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对有妇之夫阿希礼的爱意,不会受到社会谴责,因为在美国,爱情有时候是高于婚姻和道德的,而最后斯嘉丽发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白瑞德,这种对爱情三心二意的态度,也不会受到西方人的诟病。
在中国“斯嘉丽式”的爱情是会受到道德谴责的,中国影视文学中,也有女性形象对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渴望》中刘慧芳嫁给了身处困境的王沪生,体现出她的善良,刘慧芳对小芳的爱超过了东东,只因为小芳是领养的,她对弱者的同情已经上升到博爱的层次[3]。
西方受众比较关注女性的外在美,这在影视文学中更为突出。如《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因身材高大、皮肤为健康的小麦色而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罗密欧对朱丽叶一见钟情,是因为朱丽叶貌美。而在中国的影视文学中,受众关注的是女性的内在美,即关注人物身上温柔、善良、聪明、坚强等美好的品性。如《女驸马》中冯素贞是一个集聪明、坚强、勇敢于一身的女性,她的未婚夫李兆廷家道中落,她却不嫌弃他,勇敢追寻未婚夫上京,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公主的驸马。冯素贞的形象深入人心,靠的不只是美貌,而是她内在的人格魅力。
从文化视角下探析中西影视文学中女性形象,可以了解中西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在不同文化视角下的性格特点,并让人们能从影视文学中认识到中西女性形象的异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特点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定位。
[1]崔剑剑.从文化视角探析中西影视文学中女性形象[J].影视文学,2012(23):198.
[2]谢红岭.浅析文化视角下的中西影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J].语文建设,2013(2):65.
[3]张华伟.从文化视角探析中西影视文学中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0(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