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新生——论中国早期的体育科教片

2014-08-15 00:42潘虹燕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潘虹燕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早期的电影人开始尝试拍摄科教片,而体育、军事体育等题材也成为早期电影人涉猎的对象,从而开启了中国体育科教片的发展道路。商务印书馆作为科教片的摇篮,曾拍摄了几部以体育、军事体育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片,这为以后体育科教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了20世纪30年代,南京金陵大学成为了科教片拍摄的主要阵地,以孙明经为代表的电影人怀着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体育救国的期待,拍摄了一系列的体育科教片,宣传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尤其对女子体育运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不仅对中国体育科教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商务印书馆:见证科教片的诞生

体育科教片作为体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宣传体育知识的有力工具,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的体育科教片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1917年秋季,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商务印书馆涉足电影事业,成为中国科教电影的开山鼻祖。①” 也为中国体育科教片的诞生埋下了伏笔。“1918年,商务印书馆便在照相部外,另外成立活动影戏部,聘请曾任基督教会报刊编辑的陈春生为该部主任。该馆印刷所装订部工友人彭年,因经常登台串演京戏和文明戏,也被调到活动影戏部来做陈春生的助手。这时,原摄影师已离职他去,改任照相部技工廖恩寿为电影摄影师。从这一年开始,活动影戏部比较更广泛地开展了摄制影片的活动。所摄影片号称分为‘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五大类,但仍多为短片。”②在这些影片中,“‘风景’片我们现在可视为社会教育片,而‘教育’片,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教育片,两者都属科教片范畴。”③其中,介绍体育、军事体育的科教片主要有《女子体育观》(1920年,1000尺,1本,摄影师:廖恩寿)、《技击大观》(1921年,2本)、《陆军教练》(5本)等。④

根据这些介绍体育、军事体育的影片片名不难判断其与体育科教片的联系,同时,就商务印书馆拍摄影片的目的而言,“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摄制的。它们在内容上往往与该馆所出的教科书相呼应,而且影片的放映常常是配合某些讲演、宣传和报告来进行,”而且,“‘商务’初期的制片方针,和它经营教科书的方针一致,制作态度也比较严肃。这些影片虽然都很短,但都有一定的为新学教育服务的内容。”⑤因此,上述几部影片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体育科教片,商务印书馆也就成了最早拍摄中国体育科教片的机构。遗憾的是这些影片都没有保存下来,1932年淞沪抗战,商务印书馆遭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厂房馆舍被夷为平地,影片拷贝在这次战争中全部化为灰烬。因此,目前对早期体育科教片的研究不得不面临没有影片资料的尴尬,但是,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我们仍然能够大致了解,当时的体育科教片有一定的新学教育理念,带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二、南京金陵大学:科教片的曲折发展

到了30年代,体育科教片有了初步发展,这与科教片的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大夏大学,无锡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教育电影活动。而1931年底至1932年初,国际教育电影协会考察团前来我国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考察教育电影在中国的开展情况,”并最终促成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和上海“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的设立。与此同时,镇江民众教育馆等放映机构对科教片的推广、宣传也推动了科教片的发展。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创立者之一郭有守“发表了一份当时电影业的纲领性文件《电影事业之出路》。”⑥文件指出“电影要用来宣传推动全民的体育运动,用体育使全中国的民众人人‘强健’。”⑦郭有守等人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为平台,发动了中国教育电影运动。通过影片“鼓吹运动,提倡体育,注重卫生,使每个人的身体,日臻健康”⑧,也成为当时电影事业的出路之一。郭有守安排其弟子孙明经在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担任重要角色,并为他拍摄体育科教片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此时的南京金陵大学成为拍摄体育科教片的重要机构,而孙明经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角色。

孙明经(1911-1992),江苏南京人,中国著名电影摄影学家、电影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后专职电影教育,并于1936年创办了金陵大学“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开始了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和中国播音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最早期的电影和播音专业人才。20世纪30年代,孙明经摄制了5部体育科教片,分别为《女子体育》、《健身运动》、《国术》、《校园生活》、《首都风光》等。⑨

《女子体育》(1936,16毫米,黑白无声片)纪录了金陵女大的学生身着上白下黑的运动装,做集体体操,拉弓射箭,排球比赛以及8人手拉手旋转,用脚捻石子等体育活动的情景。影片反映了金陵女大对体育的重视,其重视程度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据孙明经之子孙建三回忆,拍摄《女子体育》是源于另一部影片,那就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虽然不是一部体育科教片,但它纪录了金陵女子大学的“天足”女学生遍游苏州美景的景象,展现了“天足”和男子一起爬山的镜头,展示了“天足”之美,意在唤醒中国妇女不再裹脚,从而实现民族的救亡。放映之后很多年轻女子给孙明经先生写信,说自己的父母在看完《苏州园林》之后不再要求自己裹脚,这让孙明经先生受到很大的触动,于是决心拍摄《女子体育》这部科教片。⑩

《健身运动》(1936,16毫米,黑白无声片)的拍摄地点是苏州东吴大学。因为东吴大学的体育教育在当时是全国闻名的。早在20世纪初,该校就已建有“健身会”、“踢球班”、“篮球班”、“网球会”等多种运动队组织。1924年又与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联合创办了东吴大学体育专修科,其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学科和术科两种。术科课程有基本体操(包括队形队列)、体操、群众性游戏项目、田径和各种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训练,以及充任教练和裁判方面的训练、培养。因此,影片介绍了东吴大学学生表演男子体操、双杠、鞍马、个人体操、女子射箭等体育竞技项目的情况,再现了中国早期现代体育教育活动的风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继爆发,对刚刚有所发展的电影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科教片的发展受到了影响。1942年,国民党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在战争期间拍摄了大约10部影片,而体育科教片仅有《阳光与健康》和《全国运动会》两部。

三、结语

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体育科教片在动荡的岁月中,几经战火的洗礼,仍然顽强地发展壮大。尽管此时的体育科教片数量不多,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体育运动,介绍了体育知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孙明经拍摄的体育科教片,大多从女子体育的角度切入,表现了对女性体育运动的关注,这不仅鼓励和倡导了女性参与体育运动,而且加强了人们对女性教育问题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影片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②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0-31.

③杨力、高广元、朱建中.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

④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2-33.

⑤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0-31.

⑥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J].艺术评论,2008(8):49.

⑦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J].艺术评论,2008(8):49.

⑧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J].艺术评论,2008(8):53.

⑨参见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3,杨力、高广元、朱建中.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J].艺术评论,2008(8):49-51.

⑩参见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6,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J].艺术评论,2008(8):52-53.

[1]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杨力、高广元、朱建中.中国科教电影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孙建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与抗日救亡运动[J].艺术评论,2008(8).

[5]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