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搜索》中女性形象的“二次成长”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邱 倩

(西南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论电影《搜索》中女性形象的“二次成长”

邱 倩

(西南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715)

一直在历史的宏远背景中游走探索的陈凯歌,这一次将矛头对准了当下现实,并把着眼点立在了“网络暴力”这么一个时下非常新颖的题材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陈凯歌力图创作转型的努力。但饶有趣味的是,陈凯歌对“网络暴力”的题材选择,似乎是对当年《无极》带给他的窘境的一次艺术辩解。电影中的叶蓝秋好像映射的正是现实中的陈凯歌,这种同质性的巧合,或许并不是巧合,而是陈凯歌对网络生存下大众的一次教训式的拷问。

如果仔细考察陈凯歌过去的电影,包括“第五代”屹立不倒的岁月,他始终将电影镜头对准了他所要言说的人和人性。电影《搜索》自然也不例外。在访谈中,他说道:“写人是电影最重要的传统,能把人写透了写活了的电影最好看。这个时代的人内心总会有着各种纠结,对未来也在不断探寻真相。要是我直接拍摄‘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的电影,就把自己框死了。所以,我希望可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寻找,不负时代,继续写人”。因此,本文的着眼点并不在电影风格,镜语表达上,而放在了人身上。而且,我故意指向了《搜索》这部电影中为之特别设定的女性形象。

从“重男轻女”定式中走出来的陈凯歌,在决定拍摄《搜索》时,曾说:“我从小读的是男校,比较腼腆,跟女孩接触也比较少,所以先拍自己熟悉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被女性在面对困难与压力时突然迸发出的那种勇气所感染。女性都特别敏感,而拍电影需要这种敏感”。从它的谈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把电影的焦点放在女性身上。

《搜索》中主要言说的有四个女人,多线性的述说着他们各自的苦恼和现实困境。主人公叶蓝秋作为主线,承载了一个夸大现实悲剧,由于“公车不让座”事件她瞬间成为网络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她陷入了自困和他困的悲惨境况。电视台记者陈若兮在生存的压力下,选择了一条投机取巧,陷害他人的不归之路,并由此引火上身,深陷在现实与欲望的泥淖中。富家主妇莫小渝在家庭关系的冷暴力中,踽踽独行,跌跌撞撞,伤痕累累,情感的漩涡让她难以自拔。实习新闻记者杨佳琪,初入职场,怀揣新闻梦想,但却被陈若兮“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价值观牵绊,找不到自己的道德标尺,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她们全都在自己的“苦闷”里不得前行,面对人生的逆境,她们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

毫无疑问,电影将“网络暴力”悲剧事件自定义为一次幡然醒悟的有力冲击。四个女人在各自的局里,各自的困境中,但却都由于讨伐“墨镜姐”的网络暴力事件而被串联在了一起,她们纠结,迷惘,苦痛。无论是因为欲望还是因为压力,或是家庭关系的失衡,但直到最后,“叶蓝秋之死”作为一次标志性事件,让她们各自都获得了解脱,得到了二次成长。

且先说叶蓝秋自己,她虽被世人唾弃和谩骂,不被人理解,但却终于在和杨守诚“迟来的爱情”里得到自己最后生命的解放,而她的二次成长,是她在面对困境,学会了顺受,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存在,并最终悟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存在的意义。

陈若兮在持续升温的“事件”背后,作为一个操纵推动者,最后丢失了自己职业道德,落到一个“一场空”的结局,最后,在“叶蓝秋之死”的良心拷问中,也获得了自己的二次成长,学会了诚恳和踏实地面对生活。

杨佳琪终于在“叶蓝秋之死”后,突然的醒悟和二次成长,让她意识到了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原则性和责任感,她也终于明白了未来要“为”的方向应是什么。

而莫小渝冰释了自己对叶蓝秋的误解,并重新认识到了自己应该要的是什么,家庭关系维系的核心应该是彼此最初的情感,情感已经冷藏,于是她勇敢地决定离婚,并朝着自己幸福的方向奔去。

如果我们把这四位女性的初始困境与最后的醒悟成长做一个结构性地寻找,我们能发现面对网络暴力的“刀刃”,陈凯歌用真爱这一主题来进行化解,在解开了叶蓝秋的迷局之后,便在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中,也把电影里其他三位女性的迷局也一并解开了。人性本真的纯洁和真诚,感化了那些在现实中扭曲价值的人们,这无异于陈凯歌对当年“馒头血案”的一次自我释怀。

《搜索》主要集中在女性视角,究其原因,陈凯歌在之前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他无非是想要借助女性勇敢而坚韧的一面,发挥出其想要表达的人性光芒,并以此化解那些被网络暴力牵绊住的芸芸众生。

邱 倩(1989-),女,重庆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批评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