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医疗剧中医生形象探析——以《心术》为例

2014-08-15 00:42许安琪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许安琪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21世纪医疗剧中医生形象探析
——以《心术》为例

许安琪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华纳公司的《急诊室的故事》播出之后,医疗电视剧开始风靡全球,备受人们的喜爱。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都以《急诊室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大量的医疗剧,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制作模式。但在中国大陆医疗剧发展缓慢,产量偏低,并且迟迟没有形成自己的制作模式。但是,自《心术》后,国内医疗剧产量增多,同时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疗剧制作模式。2014年多部医疗剧先后在荧屏热播,银幕中的医生形象也变得越发的都市化。

医疗剧;都市化;媒介形象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病人围攻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病人不信任医生,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人自危。“从2000年至今,至少有150多起医疗暴力案例被报道过,其中致人死亡的有30多起。”(载于《南方周末》(1547期2013年11月7日),记者 刘俊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悠翔)而仅就医患纠纷的数量来看,“2013年上海人民调解受理的医患纠纷总数3000件”(解决医患矛盾的“第三只手”记者:唐逸如 载与《社会观察》2014年1月)医疗,是居民除衣食住行外最关心的话题。2012年,由吴秀波、海清主演的大型医疗电视剧《心术》的播出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关注的焦点。医疗剧是行业剧的一种,多以医院为背景,几位医生和护士工作为主线,讲述医生和护士的职业生活以及感情生活,讨论医患关系。自1994年,美国华纳公司的《急诊室的故事》播出之后,医疗电视剧开始风靡全球。《急诊室的故事》播出后获得世界各国(地区)美剧迷的喜爱,医疗剧也随之在多个国家(地区)发轫。特别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他们最初都多以《急诊室的故事》为蓝本,十几年的发展中,逐步完成了对医疗剧的本土化改造。医疗剧逐渐成为个性成熟的类型化产品,已经形成了一部分固定的受众群体。但在中国大陆,医疗电视剧起步相对比较晚。2005年,被喻为中国版“急诊室的故事”的《无限生机》播出后,医疗剧在中国大陆才开始受到关注。

一、医疗剧大热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患关系渐渐成为时事关注的焦点。医疗是人们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最为关注的事。它是对广大消费者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个行业的窥探。此前,关于这个行业的展示是匮乏的。即使有新闻对医疗事件的报道,但那也只是就新闻事件来进行定性报道,而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行业或者医生的媒介形象。随着技术的提高,家庭伦理剧,青春都市剧的大批量生产,观众对此有所倦怠。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以及行业透明度越来越高,医疗剧的编写拍摄难度降低,利于医疗剧的制作。而医疗剧恰好描述的是处于医疗环境中的人物情感以及价值观,体现出浓重的现代都市气息。这种与都市剧的嫁接使得医疗剧在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满足了观众窥探欲。它以一种“奇观化”的方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因此以医生职业为卖点的另类都市题材电视剧便成为满足多种需求有机融合的产物。故事发生的场景集中于医院,讨论行业制度、医患关系,而故事冲突、人物矛盾则关注当下的热点话题。

媒体行业对于医生群体的关注由来已久,新闻行业对于医患纠纷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但是新闻行业对医患纠纷的报道通过罗列大量的事实将患者的不满加深,不并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而这种不和谐实质上受到损害的还是患者本身。而电视剧通过营造一种理想化的医患关系,潜移默化的让观众认同这种理想关系存在的现实可能性。而电视剧中的医生形象具有现实人的情感烦恼,更具包容性。由此电视剧中的医生形象的舆论导向作用优于新闻报道中定性化的医生形象。

就医生的形象构建来说,电视剧中的医生形象表达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医生形象更容易让人接受。这让医患双方都在剧中找到慰藉。同时,电视剧能针对医疗群体做一个详细而有所偏重的刻画,突出医疗群体的形象。这种多角度展示医疗行业的方式,加强了观众对医疗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这样的展示,实际上是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医疗环境,以此接受这个虚拟环境中的理想医生形象,理想化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在虚拟互动中得到价值观、道德观的满足,以此使用于现实生活。“艺术的根本作用是抵达心灵,制造精神幻觉补偿现实生活经验中的情感缺陷。正是这些带有强烈伦理特征的“镜像式”人物,实现了观者心理上对生活的道德期待和满足。”从技巧层面来说,最新的医疗剧大多采用影视明星的作为包装,影视剧中的医生形象的将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优质的医生形象以及理想的医患关系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由此影视剧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好,传播效率更高。

二、影视剧中医生媒介形象变迁

中国医疗题材电视剧虽然发展缓慢,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中医的包治百病发展而来。后受到美国《急诊室的故事》的影响,在叙事上开始关注整个医疗群体,并融入一些都市列元素,让影片更具时代气息。叙事方式上越加趋向于现实主义。从2006年的《无限生机》到2014年的《妇产科男医生》医生形象变得都市化,青春化。而2011年的《心术》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心术》之前,医生形象较为片面,标签化。《心术》之后,医生形象更贴近都市年轻一代,更富于变化。剧作叙事也愈发富有张力。

电视剧是一种大众视觉艺术,表现社会主导文化价值。当下的行业剧中,展现某种职业人员的魅力除了专业技术,更具有传播价值的是表现主人公的价值观取向。这种价值观取向常通过主人公爱情的选择,友情的选择,或者在职场中的做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来表现。这种价值观取向往往是编导吸取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改编而成。这种价值观和观众的价值观相契合,观众从中获得认同感。“电视剧营造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人们实际生活子啊一个现实世界,受众在观看电视时,会在文本的虚拟世界和生活的现实世界中不停的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并非一定是自觉、直接的行为,但是受众的确会依据现实生活,对电视剧文本的叙事理念和意识形态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剧中所展示的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理解现实的参照”。由此,这种价值观的展现成为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点。剧中职业人员的魅力在现实主义理想化人格的包装之下,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充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就是说,表现从业人员的方式不仅仅是从展现其职业技术上来说,还从其人际关系,家庭,友情,事业,爱情以及价值观展现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复杂包装下的职业形象更贴近观众的生活。观众的接受度也更高,传播力度更强。

可以看出,《心术》中的刘晨曦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生活上家庭和睦,还能在内心中坚持某种信念,坚持医学理想。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是非常理想化的,也很多社会中的男性所希望的。而张嘉译所扮演的角色常常都具有这样的人格特质,以及社会形象。这样的人物内心有隐忍有理想,能维护自己的理想。但是又精通职场经营的手腕和技巧,他们处处小心谨慎,认真维系着他们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张嘉译在《悬崖》中饰演的周乙,以及在《借枪》中饰演的熊阔海都有着这样的人格原型。而张嘉译在《蜗居》饰演的宋思明是江州市长秘书,在江州市算得上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职场上为人处世圆滑。他内心城府极深,可以轻易的掌控他人。可以算得上是这种人格原型在能实现的最成功的人生价值。而这种人格原型也是众多男性心中的理想形象。对于男性观众来说这种人格特质是极具理想化的。

三、关注都市职业女性

女性主义之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女性越加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在社交还是工作岗位上都积极谋求一种和男人同等的地位,谋求话语权,影视剧也将目光投向了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叙事上受女性主义影响,主张情绪的变化或者人物感情的变化为推动,去除宏大的叙事背景,去除社会规训。主要针对女性受众。

这些女性人物的设置侧重于表现社会中女性的角色以及地位。而其中大多女性会受到生理或者家庭的牵制而无法和男性取得同等的地位。或者无法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平衡,若得事业必有损家庭,若服务于家庭则在事业上就不尽如人意。的确,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也不乏能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性。银幕中的女性形象都有家庭和生理因素的牵绊,而永远无法在工作中获得和男性同样的地位。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家庭。剧中人物对其“女强人”的价值判断也不太认可。这在社会中是一种现实情况,电视作为大众文化,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个折射。但是,大众文化所营造的拟态现实也继而干扰着大众的判断,如此循环往复。早期女性主义批评对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刻板印象及边缘被动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评。她们发现刻画女性形象的5种等级,这些等级从低到高把女性刻画为:“1.头脑简单无知的装饰;2.身处在传统妇女的角色定位中;3.‘在两种位置’。即传统和非传统之间,但明显更具传统特征;4.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与男性平等;5.刻板模式之外的个体。”(引用[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第218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版 )医疗剧中的所有女性医生或者护士都会限于这5种刻板印象之中。

四、当前医疗剧的不足

当前医疗剧成功的构建了诸多理想的医生形象,也对医疗行业做了一定的展现,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补白。也表达了兴业人员理想化的医患关系伦理构建。但是他们在表达医患矛盾的时候倾向于从医生的角度。剧中的患者大多都是滑稽的,不讲理的,甚至是愚昧的。例如《心术》中,第一集,陈平的家属在得知亲人死亡后打骂医生,并扬言状告医院。而事实上医院这边没有技术上的失误,而是在手术程序上,未经家属签字就抢救病人,矛头直指医疗制度。但是,这一事件中所表达的病人确实无理,蛮横的,这与现实中患者的小心翼翼以及局促感相违背。在观众的接受角度上来说,这样的情况观众难以认同,甚至会产生对电视剧的质疑,反感。

国内当下的医疗剧,看似一个新的题材,但是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冲突的构造上,革新意义都不大。但他把医生做为一种宣传媒介,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医疗行业,又是在国产电视剧继抗战、婆媳、官场斗争等题材之后开发的新领域。

在医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医疗剧大热有着其必然性。医疗剧对于医生群体的刻画,以及医疗行业的描述适应了受众文化消费的注意力。而影视媒介中所展现的医生群体,医疗行业带有的主流意识形态,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理想化医患伦理关系。由于其在影视明星、热点话题、新潮的价值观取向的包装下,受众在全然了解这种理想化的医患关系是虚假的情况下,也能和剧作传达的价值观念达成和解。《心术》在关注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兼顾了时下热点话题。对于医疗行业的描述对观众来说补足了知识上的空缺。但是,目前的医疗剧的发展趋向越来越留于表面,仅仅将医疗行业作为一个噱头,描述的中心倾向于职场斗争,爱情观念,等等都市流行话题。削弱了医疗剧营造的医生媒介形象的传播力度。这样的转变或许是制作难度,或者编写难度甚至是审查制度造成的。这样一种流于表面的创作思路不会仅仅局限于医疗行业剧,这种创作态度就整个电视剧行业来说是有传染性的。这样的影视作品更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行业剧“奇观”式的猎取。因此,创作者应该提高本身的素养,突破影视剧在结构和叙事上陈旧模式,让中国的医疗剧获得新的发展。

J80

A

1007-0125(2014)07-0204-02

许安琪(1993-),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