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
程佳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中岛哲也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运用多种电影元素去诠释“上帝就是爱”的主题,其中除了充分的歌舞、音乐、动画、色彩、剪辑等多种手法使影片别具特色之外,影片的叙事方式也是使影片新颖的重要手法之一,本文将结合电影叙事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
松子;叙事;内焦距;因果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日本影片用它最真诚的态度去演绎了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是追求爱和美的理想的一生,他身边的所有男人和她的纯洁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他们一次一次让松子从希望走向绝望,从童话的世界跌入阴暗的地狱,从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蓬头垢面、精神崩溃的疯女人,影片的结尾以儿童的残暴行为让人感到彻骨的寒冷和悲伤。无疑这是个精彩的故事。当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阐述了叙事之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成了一种语言。”①此片的成功,除了和它有美妙的故事相关联,还和影片巧妙的叙事的分不开的。
一部好的剧本必然和它的戏剧手法相关系,那么《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片子中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段,让这部影片既具有商业性又不失艺术性,而这些戏剧手法又是和叙事是息息相关的。
英国戏剧理论家亨托曾说过:“悬念式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的魔力,戏剧的悬念是差不多一切成功的戏剧效果的源泉、根据、和生命。”影片紧紧抓住了悬念的重要作用,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抛出了三个悬念:(1)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少年阿笙放弃追求梦想,过着堕落的生活。(2)两年不见的父亲出现在阿笙的公寓里,告诉他他的姑姑松子被杀害了,委托他去收拾松子的遗物。(3)警察拿着一张面部可怕的人的照片问阿笙是否认识,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杀死松子的凶手呢?这三个悬念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而松子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被杀害这样的悬念中开始了漫长的调查之旅,影片也就此展开。
影片从阿笙去松子的公寓收拾,看到公寓的样子和警方的来访切入,围绕松子到底是被谁杀害的展开松子一生的叙述,随着影片对松子这个人物的刻画,那么这个谜团却越难解开。悬念的成功设置,带动着观众将松子的一生看的透彻,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更是对松子结局表现出一种焦灼的状态,才使这部影片那么的引人入胜。正是一种期待的心情一直在堆积,结局才更让人出乎意料。
发现和突转都是戏剧剧作结构的技巧术语,松子的一生就是不断在发现和突变的一生。发现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突转是事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松子的命运就是再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和突转中变得波荡起伏,形成了她戏剧性的一生。
可以说松子生命中的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一次发现和突转,比如:从老师到离家出走;恋人作家突然死亡;当第三者被发现;去做土耳其女郎;杀死自己的自私的合伙人;遇到理发师后进监狱;出狱后和自己曾经的学生相连;被黑社会追杀报警;等情人出狱后背抛弃;孤独堕落的活着后被杀。这一系列的发现和突转都深深的影响了对松子的性格和命运,松子生命中的每一次突转她都会说一句:“我的人生就此结束了。”就在松子一次次结束的人生中,她又一次次的燃起希望,她顽强的把生命力发挥到极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发现和突转,只是好景总是不长。天堂和地狱就在松子的一生中反反复复的出现着,交替着。
说到伏笔,是在电影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叙事技巧。影片也巧妙的将这一手法运用,起到暗示、沟通情节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
阿龙和阿惠是松子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情人,一个是唯一的朋友。影片开头警察拿着阿龙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松子的公寓和阿笙见面,阿龙狰狞的面部特写是影片埋伏笔的最好证明,一开始就把这么重要的包袱都出来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技巧,松子在经历了五个男人之后,阿龙总算得以出现,这和过去当学生时候的阿龙相呼应,观众的情绪在阿龙的出场后可谓达到高潮。这个男人是不是杀死松子的凶手总算得以解开,从质疑到阿龙出现的满足感,无疑是影片的转折点,得知阿龙并不是凶手之后,观众的失落感又再次使影片便得悬疑起来。
阿惠以女优的身份出现在阿笙的视野中的时候,无疑这也是观众视野中的疑惑点,为什么有名的AV女优也会出现在松子的公寓楼前,带着和阿笙相同的疑惑,阿惠讲述了她和松子相识并且相知的过程。这个伏笔好在从阿笙堕落的生活入手,在影片开头就三言两语的介绍了阿笙的生活状态,几乎和松子后半生的状态是一样的,每天吃吃喝喝,无所事事,住在凌乱的公寓中,不同的是阿笙打发时间的方式是看色情影片,所以阿惠的出场正好和阿笙的生活相关联起来,在影片沉重的主题下增添了一抹诙谐。
松子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自身的冲突,社会的冲突,家人、情人、朋友之间的冲突,无一不表现出松子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松子的爸爸和弟弟,都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更不懂得去照顾别人心里感受的人,父亲对妹妹的疼爱让松子从小就备受压抑,就弗洛伊德的观点来揽,一个人的童年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冷漠疏离的家庭关系中,松子和家人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冲突,渴望被爱但却是冷漠的。松子总是全心全意的为着每一个情人,对她们付出所有的感情,松子一味的付出,只为了有个安稳的家,一份稳定的感情,所以她和情人之间的冲突就在于她渴望被爱,而她的情人却都是自私的,没有人可以理解松子的感情。然而和阿惠的友情是真挚的,但是松子脆弱卑微的对爱情的渴望确实阿惠无法安慰的,她们之间的冲突就在于松子羡慕阿惠的感情,自己却始终得不到。
虽然松子从未责怪过这个荒诞的社会以及伤害过她的自私日本男人,但是不得不说松子在这个社会中过得并不幸福,从松子偷钱替学生隐瞒过错,想着把过错自己承担却惹祸上身,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松子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法则,她违规必然遭到淘汰,所以以至于她变成土耳其女郎,更乃至变成杀人犯,最后变成有精神病的疯子都不足为其了,她和这个社会最大的冲突就在于,她试图用自己天真的处理方式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个社会是建立在父权社会下的,一个女子的“妇人之仁”又怎会得到允许和谅解!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电视画面,或从阿笙的视角,或从松子的视角总是有人站在悬崖边上,当有医生或者他人来阻止的时候,站在悬崖边上的人总是选择跳下去,尽管劝阻的人不停的说着,你的人生还没有结束。
观众在看影片,影片中的人又在看电视机中的故事,这缩小的片段就是松子人生状态的缩影,她不断的走向人生的悬崖,一次一次“勇敢”的跳下去。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对于松子来说,影片中演绎的故事就是她真实的故事,她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影片中,她淋漓尽致的一生,就像是义无反顾的跳崖,她总是爱幻想,人生的痛苦与快乐仿佛在她看到的电视机里已经演绎的够清楚了,但是即使如此,也道不尽她所能感受到的悲苦和快乐,就如同我们在戏外看松子,也不能十分真切的感受到她这被人嫌弃的一生。
综上,影片中用了多种戏剧手法去叙事,去把松子塑造的立体,鲜活,是她深深的留在观众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显然这些戏剧手法是功不可没的。
谈到叙事,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叙述人?所谓叙述人,指的是一个叙事文本中给听述者讲故事的人。维林吉洛娃把对叙述人的研究视为建构叙事模式的理论:“叙述模式是指在叙事体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所谓‘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②叙述人是每个叙事文本所不可或缺的,热拉尔热奈特说过:“无叙事者的叙事,无陈述行为的陈述纯属幻想。”③可见叙述者对于一部影片是何等的重要。具体来讲,影片叙述人包含人称和视点两个层面。
影片叙述人的身分可以反映出叙述人对所叙之事抱有的态度和距离。影片的叙述人是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在松子每一段人生的讲述之前,都又一个第三者为作为听众的阿笙讲述松子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的转换为第一人称。
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被别人塑造的,所以在这部片子中同样采用了这种方式,像是《公民凯恩》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的讲述构成了松子的一生,不同的是阿笙是观众的代言人出现在影片中,这也是影片别具创新的地方,这和影片的宗教主题也息息相关,阿笙这个任务的设置,不仅是观众的代言人,更是受到松子性格影响最深的人,透过阿笙看松子,这个也是导演的别有用心。
一部电影的“叙事伦理”就是编导借助其对事件的叙述样态而彰显电影所要传达的道德伦理诉求。“叙事伦理”从根本意义上打破了艺术作品“主题学”和“美学”截然分立的研究方法,将叙事立场、叙事原则、叙事策略统一于编导的叙事层面,进行互动性理解。《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叙事伦理运用出色的影片。影片充分运用多视角完成伦理的多立场诠释。
影片最开始是从松子弟弟的视角,这里可以理解为大众视角,引出松子,那么在弟弟眼中的松子是无可救药的,她的人生毫无意义,他对松子极端厌恶和鄙视,这就是在大众眼中松子样子。松子一生都是一个失败者。随着影片逐步深入,通过阿笙这一探索者的视角,我们走进了松子这一主体的生活,从松子的眼中看到生活的原态。也就是整个电影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大众视角——探索者视角——主体视角。
然而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会借助剪接及其他电影技巧,完成从大众视角到主体视角的数次曜入曜出,一来一去完成了价值的重估,主体的精神世界被成功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技术的魅力在于,随着视角不同立场也会转换,使观众充分自相矛盾,在矛盾的激烈冲突下,发现新的价值。
所有这些矛盾冲突在每一次视角曜入曜出都会出现,而且在导演的掌控下充满节奏的美感,每当我们对观点有所确信必将迎来叙事发展的当头一棒,当我们不再轻易确信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重新评估人生价值的探索之旅,这也是导演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这样的艺术效果是一般叙述手法达不到的!
从人称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方法可以断定,影片采用的是典型的内聚焦型的视角,从不同的视角转换中塑造松子,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已被很多影片采纳,但是这种既有听众又采用多视角叙事的方式,依旧最引人入胜,影片的戏剧性和风格化在多重的视角变化中彰显无疑。
从影片的情节结构角度讲,影片虽然采用的是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倒叙结构,因为影片并没有先全部呈现结局,然后再追述原因,就松子作为主体部分的叙事来看,也是采用插叙的手法展开的,把松子的离家出走作为她人生的转折点。之后故事的情节基本上是依正常时间顺序展开的,并没有游离于情节时间之外的插曲来打断叙事的直线进程。
像《公民凯恩》、《阿甘正传》、《恋恋笔记本》、《铁娘子》、《英国病人》一样,影片也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法,这是最能使观众进入情绪的经典手法之一。
影片先给我们展示了松子被杀之后,其家人和警方的状态,,让我们带着很多悬念进入到故事中去,那么不同的人在讲述松子故事的过程中,又添加了插叙,比如,松子失败人生的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学校发生的一起盗窃事故,松子本想自己揽下所有的罪过,但是却东窗事发。松子被迫离家出走,在出走的路上,影片讲述了松子小时候的事情,这无疑是影片中重要的插叙部分。
这两种手法的合理运用使影片的在矛盾冲突上更能激发情绪,推动剧情的合理发展,使影片不再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戏剧冲突,更加符合松子跌宕起伏的一生。
影片采用了三条故事线互相穿插。第一条故事线,也就是电影的主线:松子突然死去,警方断定为他杀,她的弟弟拜托自己的儿子——阿生去收拾收拾她的遗物,阿生通过父亲或者他人只言片语的提示陆续接触到了几个曾经和松子相处过并且了解松子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在松子生命中那一部分的故事。
第二条故事线,就是故事的大部分时间所在呈现的内容,即松子一生的故事的展现。从松子七岁岁到五十三岁所经历的事情的演绎。
第三条故事线是最让人忽略的,那就是松子侄子阿生离家出走,追寻梦想,但是又放任自己,漫无目的的活着,直至他的女朋友和他分手,离开他的这条故事线,这条故事线全片几乎是通过几句简单对白就一笔带过了,所以并不引人注意。但是这条线索确实
由三条线索可以看出,这种电影的叙事结构让故事内容更有对比性,不同的故事内容进行对比,以前与现在对比,生与死的对比,这一切都能够为电影的情感起到辅助作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描述松子遇到的悲惨的事情,但是通过另一条线,她所影响的人对于她的描述,让我们对于松子的遭遇更加的同情与怜悯,感叹她这样的付出却没有美好的回报。另外,第三条复线,其实也在像我们暗示松子侄子的生活和松子的生活的相似性,体现出她侄子是最能懂得松子心情的人,也是最应该了解松子一生的那个人。
一般来说,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叙事关注于对事件的外部运动发展变化上,通过“故事性”推动情节发展。但本片多重线索的引入,使得客观的叙述变得主观起来,经典的“情节结构”模式,其叙事目的在于强化“幻象真实”,使观众陷入对事件外部流程的关注而不知不觉成为叙事操纵的捕获物。但本片致力于打破观众对故事的沉溺和信赖,保持间离,引起思考,所以说是“非典型”性的因果式线性结构。
影片中“我”的缺失无疑是影片叙事最大的亮点,松子作为一个死去的人,根本无法作为第一叙述者,而是通过其亲人,爱人,朋友重塑松子的一生,虽然影片通过各种叙事手段去增加松子的真实性,但是也无法掩盖松子的一生不过是被他人重新构造的一生的事实,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终究不得而知,或许也是正因为如此,阿笙才说:“我对上帝一无所知,也没想过。但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存在的话,像姑姑一样,让人欢笑,让人打起精神,爱别人,自己却总是伤痕累累,那么孤独,完全跟不上潮流,傻到透顶,如果上帝就像姑姑那样我到愿意,信仰他。”纵观松子一生的经历,在其性格刻画上,松子亦没有真正的“我”,她只是一味的妥协,如果这是一种宽容,那么也只能用“生儿在世,我很抱歉。”这句话来解释了。松子从来只有沉默,从没有为自己争辩过丝毫。
由上述不难看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所以成功,其对叙事的现代性处理是功不可没的。选择一个好的故事固然重要,选择讲述故事的方式更重要。所以在这些叙事技巧的合理安排下,让我们看到了松子的一生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一生,尽管她知道爱是泡沫,爱是麻烦,但为了这个爱的信仰她甘愿像基督那样去担荷苦难,她虽然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却留下了永不消失的爱的背影。在电影叙事的辅助下,不得不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影片喝彩,虽然影片的叙事技巧的远远不止以上所述,但是也可从这寥寥数字中体会到电影叙事在影片中的魅力所在。
注释: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M.D- 维林吉诺娃主编.胡亚敏等译.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M].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J905
A
1007-0125(2014)07-0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