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到阜阳六百里》镜头叙事

2014-08-15 00:42邓欣遐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邓欣遐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到阜阳六百里》是台湾导演邓勇星2011年执导拍摄作品。影片讲述了一群在上海打工人的故事。诸多导演都拍摄过各有风味的底层打工人,而这次由邓导拍摄的“打工族”,则有着台湾导演自己的诠释,他没有讲述生活的窘迫,没有渲泄“底层人士”的苦楚,用电影语言在平静生活中把孤独寂寞流露,电影叙事表达真实而冷静,镜头使用简洁干净,叙事表达流畅自然,让一切在六百公里之外,就是回不去的家乡。笔者以下将从电影镜头方向分析导演叙事表达。

一、电影镜头纪实性叙述

“画面首先不是为了给现实增加内容,而是为了揭示现实真相”1.[法]安德烈.巴赞,著.电影是什么[M].崔君衡,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69.。《到阜阳六百里》全片镜头多使用长镜头,客观讲述女主人公生活状态,平实的纪录,真实叙述行为。影片开篇曹俐乘车回到上海,大巴车上光影分明,她若隐若现,一片漠然。就这样两个长镜头中,导演向观众交代这个女人的颠簸到达,辛苦却平静。之后她扛上行李,回到四年前住处,找到老乡,不经意闲聊着。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固定长镜头纪录下她回上海后的轨迹,记载了她的生活,困顿的人却没有用悲情的基调,乡愁在她身上似乎如同整个天日的光景,淡淡的不存在。在冷暖光线的交织下,她是如此安静真实。

整部电影多采用无灯光的摄影,镜头感真实自然。在曹俐居住的阁楼中,长年无光线,导演用自然光线的黑暗展示打工族居住条件的艰苦,也反映曹俐的心境。多少次她在黑暗中辗转反侧,压抑的空间与一成不变的昏暗让人透不过气。镜头不着痕迹拍摄下一切,不刻画不刻意,打工者的寂寞心事尽现。在阁楼场景中,固定机位将狭小窘迫尽收眼底,导演也没有用手法来对比这种孤苦,他只是真实展现,让曹俐的痛苦被轻描淡写,盯着曾经的住所,拿着儿子头像的手机,一事一物俱在,只是她回不去,因而乡愁也更为浓厚。

二、电影镜头构图叙事

电影的画面体系构建中叙事可以通过构图来进行。在电影中,讲述主人公曹俐婚姻失意离家打工,生意失败回到上海,在老乡狗儿的介绍下当清洁工。另一个老乡九儿为了给弟弟凑学费,找到一辆废弃大巴车,准备修好开回家,曹俐便到处拉老乡买票坐车回家。在卖票期间遇到多位在外打工老乡,她们因为各种情况返乡,而最后只有卖票的曹俐,独自留在上海,面对上海到阜阳的六百公里,游离在家乡之外。这样简单的故事,导演将曹俐的经历隐藏在电影中,让观众去发现。这种发现的赋予让导演常常从第三视角出发叙述故事。在曹俐初回到上海时与狗儿九儿一起吃饭,镜头出现三分构图,曹俐始终在前景背后,夹在狗儿和九儿的中间。镜头构图如旁观者的视角,客观的看着他们的故事发生。他们的面部一直和观众保持适当距离,表情不咸不淡。而在三人卖了车票后的再次聚会中,狗儿给曹俐讲述了她家中发生的一切,镜头构图倾向二分,曹俐的比重明显加大。加上反打镜头中近景的加入,过肩镜头述说着主人公的悲欢,泪水无声息流淌在曹俐脸上,这一拉近的距离让观众清晰的看到演员的情绪变化,第三视角叙事,情感强调突出,她的故事不再遥远,观众体会着这个有家不能回的女人是怎样在过着日子。

影片中第三视角构图也出现在打工人员小月身上,她想回家,饿着肚子同老乡倾述着打工遭遇,老乡一直作为前景,她占据镜头三分之二,镜头构图穿过老乡注视着小月,这个可怜的女人伤心伤悲,最终却被回家二字点燃,看着她亦哭亦笑,乡情乡愁,一口面一口气,一段镜头,一段叙述。

同样,在影片讲述另一名打工人员谢琴的故事中,镜头构图依旧客观冷静。她也同曹俐一样,常常出现在昏暗中,为了女儿刻意结婚留在上海,骑着自行车穿过上海滩只为女儿送一碗馄饨。在女儿工作的发廊外面,她见到了女儿,镜头构图却将玻璃窗外的她遮挡在画报之后,在画面构成中女儿占据一半,她“不存在”画面中,谢阿姨的叮咛伴随女儿清晰的身影出现。为了女儿,她可以卑微的活。女儿是她的全部,她只是女儿的小部分。当她在豪宅见到女儿时,狭小的门缝让刺眼的光线伴随女儿一同出现,习惯了昏暗的她在镜头的正中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震惊之后,明白了女儿职业。于是在女儿过肩镜头中谢阿姨的表情变了又变,她转身走入昏暗的走廊,回到她的世界,她的轮廓占满整个画面,表情慢慢被昏暗掩埋。找回自己,却不想面对一切。镜头构图把人物情绪释放出来,潜移默化,让观众一同感受。

三、镜头剪辑叙事

“电影化叙事操纵我们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人物和情节”2.周欢.电影叙事手段与技巧-以电影《钢琴课》为例.青春岁月[J].2013(20):120.,电影镜头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组成影响着观影效果。首先拍摄《到阜阳六百里》前导演有着长达一年的以纪录片为目的的拍摄,最后却拍摄了电影,电影18天成片,低成本投入,用温暖明亮来讲述打工者的生活。影片整体叙事线性发展,多条人物活动并行,伴随着剪辑缓缓的节奏,平静的生活下隐隐作痛。邓勇星导演以拍摄mv著称,这次选择内地底层打工人士题材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影片监制侯孝贤为影片作了指导。导演用剪辑调适着情,情绪在他手中隐忍低调,即使在情感最激烈的片段中,无论是谢琴使劲蹬着自行车逃离还是曹俐满脸泪水,节奏的松弛,让情绪始终埋藏在镜头之间,蕴蓄着能量,使得影片味道隽秀悠远,你可以记住情节,遥想她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不知不觉中,人物的特点展现,情绪伴随着情节的发展积蓄,没有爆发,却也找不到出口,被生活的节奏活活掩埋。这样的镜头叙事从现实人生中纪录事件,写实人物,写实叙事,不带有刻意的安排和造作,温柔的击向人心。

其次在人物关系镜头剪辑中,平行叙述着两个女人的生活。谢琴和曹俐同为老乡同住一个房间,却是在狭窄昏暗的楼梯上一早一晚互不干涉,曹俐为了继续生活容忍着财务失窃与谢琴的偷情,谢琴为了女儿的明天容忍着上海的生活,曹俐看到谢琴被围攻却也只能远远围观。细腻的刻画,一盏烛火中,二人线索汇合,同样是六百公里的乡愁,同样回不去的两个人。

四、镜头细节叙事

影片开头蒙太奇中有一系列的上海打工阿姨的画面,她们熟练的工作,努力与城市融为一体,最后蒸气缭绕为一个原本残酷的话题带来温馨,这也是导演的用意,柴米油盐的劳作与归去的原因相结合,有的不如不归,有的不如归去。同样的镜头细节叙事也在曹俐再次回到上海,她与谢琴在阁楼中交谈,交谈中谢琴拿出一面小镜子问她“是否有人打破”,曹俐笑笑,小镜子如同回忆,也如同人生。同时屋内镜子里倒映出二人交谈全景,曹俐被回忆紧紧包围,随后镜中出现她的近景,镜中的她影像模糊,迷茫无焦点,努力重新适应。同样的细节在谢琴在打扫鸟笼的时候,细微认真,鸟笼亦象她的生活,四面围困,皆是迫不得已,谢琴唯有细心打扫,寄托以了却自我。

《到阜阳六百里》被金马奖评委评为“以生活化的内容写尽大城市里异乡客的孤独寂寞,观察入微,体贴细腻。”从电影镜头叙事来看,它客观冷静,纪录打工者的生活。从电影构图来看,它视角鲜明,洞察人心。同时镜头剪辑与细节的表达,细腻寻味。伴随最后大巴的上路,乡愁依旧没有尽头。曹俐收下的麻绳将她继续捆绑在六百公里家乡外。

[1][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衡,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周欢.电影叙事手段与技巧-以电影《钢琴课》为例[J].青春岁月,2013(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