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弱化“伤痕”之后的情感回归

2014-08-15 00:42李梦龙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李梦龙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张艺谋文艺片的回归

文艺片,是指带有较强文学艺术色彩的电影。较之于商业片,它更注重内容、风格和情感的表达。近年来,由于商业片的强势挤压,原本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文艺片只能在小范围内流行。在当前消费主义盛行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即使国际声誉极高的文艺片,大多也以票房惨败而寡淡结尾。

众所周知,张艺谋早期的文艺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活着》等,都被认为是其导演生涯的巅峰。而之后他投身商业片拍摄,虽然获得不错的票房,但却褒贬不一。2014年,张艺谋携文艺片《归来》走进全国院线,这并不是巧合的“回归”。从电影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观众在铺天盖地的商业片中各种消费与被消费后发现,大而华丽却显空洞无味的商业大片并不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二、弱化“伤痕“的文艺片

在潺潺流水般的叙述中,张艺谋展示着精心购置的细节,一个个剪影式片断,不断敲击着受众的心灵。电影《归来》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内敛的节制美,用真实来弥补平淡所带来的叙事缺憾。

(一)弱化“文革伤痕”的文艺片。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反思“文革”的历史,电影《归来》不再仅仅表现批判,而是转向人性的赞扬。影片用看似质朴的爱情和漫长的等待为主题,却在背后隐藏了那个复杂岁月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用文艺情怀剔除商业气息,这部宣扬人性的文艺片,避开了敏感的“文革伤痕”。从淡化的“文革”元素中,聚焦人性中的真善美,导演用内敛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特殊年代的反思和认同。

(二)被情感包裹的伤痛。面对伤痛,影片避免了过分的情绪化表达,在整部影片演员质朴的演绎中,把复杂的背景简洁地表达了出来。冯婉瑜苦等自己被打成“右派”的丈夫陆焉识的归来,却因失忆与重逢的丈夫相见不相识,陆焉识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陪伴在妻子左右,直到电影结束。在那个复杂的年代中,父女、母女的关系破裂,是这部影片中最具有批判力度的设定。陆焉识归来的任务是重组家庭,女儿情感的归来是重新改变对父亲的偏见,而对于妻子冯婉瑜,丈夫的归来使她在一次次失忆中重拾希望。

《归来》将更多的细节放在了寻常生活中,妻子无数次的“接站”,陆焉识为失忆的妻子念信、弹琴,女儿在父母面前的舞蹈,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编制成片。电影没有把每个人过往经历的伤痛撕开给人开,只是用深深的感情包裹住了曾经的伤痕。

三、归来,另一种等待的开始

抛开历史和时代的印记,《归来》更多展现的是个人的等待、坚守和期盼。陆焉识和冯婉瑜穷尽一生的坚守,似乎让这份等待有了非凡的意义。

影片中,主演巩俐和陈道明用平淡、内敛的表演展现着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而所有刻骨铭心的伤痕都隐藏在看似平静却饱含伤痛的叙述中。影片中,对于妻子冯婉瑜来说,等待的正是丈夫的归来;而对于丈夫陆焉识,等待的是妻子记忆的回归,这种质朴的守候正是当今消费主义商业片中所缺乏的真挚和情愫。

在电影第二段落,陆焉识归来后,导演用慢镜头试图将生活化的艺术事件叠加。原著最感人的部分就是陆焉识归来后试图唤醒妻子记忆的描写。妻子每个月5号都要去火车站,举着牌子焦急等待的场景;而丈夫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以“陌生人”的身份为妻子弹琴、念信。

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陆焉识夫妻俩举着旧报纸站在风雪中,冯婉瑜也许永远也认不出身边的丈夫,但她始终坚信丈夫会在“5号回来”。导演将这个场景定格在最后一个画面中,表达着一种矢志不渝的归来和等待,使整部影片得以升华。这种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值得回味的想象空间。

电影《归来》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文革中最易被提到的“伤痕”被平淡而真挚的爱情包裹,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温情画面。文艺片,是对历史的丰富性进行有效记录的工具,它的多元素展现能够让历史更加富有色彩。这部包含人文价值的电影,可谓是导演张艺谋一次良心与大师水准的回归,与夺人眼球的商业片相比,其内在的美学涵养,更值得人们去品味。

[1]李博,吴月玲.回归为艺谋,评价两极化[N].中国艺术报,2014-05-21(004).

[2]孟黎.艺谋“归来”[N].金融时报2014-05-16(009).

[3]刘阳.用电影勘探人心[N].人民日报,2014-05-19(012).

[4]蒋进国.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J].聊城大学学报,2011(4):104-108.

[5]王研.2014,文艺片“回归”[N].辽宁日报,2014-04-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