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长眠着我的爱人”——兼论跨视野下的艺术表现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胡 杨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现如今在各种技术、特效充斥眼球的时代里,制片方不想方设法的与3D沾上干系,似乎都觉得过意不去。视觉效果已然成为了电影卖座的噱头,而回归本真纯粹的故事情节是否还可以打动人心?现实社会中追求成效的氛围里,人们对这类作品的艺术表现还能产生多大共鸣?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领军人物的张艺谋,在他的银幕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心底的声音和渴求,也向受众展示了小说和电影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性,有影像化的小说情节才能转化为视听艺术,而电影内容则需要在完整文学作品中去提炼精彩情节。

中国电影艺术始终和文学创作结伴同行,追溯到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时至今日也有在近百年的历程,无论这期间拥有过什么样的艰难和磨砺,文学给予的养料和启发都对于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形有着无可厚非的助推作用。而张艺谋无疑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上大银幕的成功代表,《红高粱》可以算是张艺谋引起国际关注改编最为典型的电影,再反复摸索和沉淀之后,再次回归到改编文学作品创作电影的轨道上应该是《山楂树之恋》。

一、不同载体的叙事差异:电影版《山楂树之恋》对小说改编的取舍

张艺谋算得上是离不开小说的导演,本身又经历过动荡年代和阶级斗争,让他对那个时代的体会真切又细致。在对原著《山楂树之恋》的改编,他一改往日对文学作品大刀阔斧的修改和按照自我意识形态的颠覆,保留了原著中的线索和人物关系。

小说表现的除了静秋和老三间纯美纠结的爱情,更突显了那个压抑人性、残酷且暴力的社会现状。而电影版依旧带领受众体会到严酷特殊时期下年轻人爱的萌芽是如何拥有生命力,让人揪心而“三月不知肉味”。相对于这部原著而言,导演尊重了故事原型的脉络。

与很多生死相离的故事一样,在故事构造上也许并无独特,但在主题的选取上张艺谋强调的是受众共通的意义情感空间。全剧只取一个主线,饱满元素色彩,用人性的纯粹牵动大家的情愫,这本身也将电影创作回归到源头。

二、不同艺术意象对同一故事原型的呈现区别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静秋心理动态为原著节奏主干、充满回忆的小说。布鲁斯东曾今说:“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电影的结构原则是空间。”以画格空间为基本单位的电影,遵循着视觉规律:“视觉是一种距离感觉,所以在空间知觉中占主导地位。”“静秋”干净、美好,“老三”专注、容纳,“你活着,我就活着,你要是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就这么认真的守护、注视着她,那个年代的爱恋真的让人羡慕。让当下物欲横流氛围里生活的人们好生羡慕,简单原来也如此浪漫。在文革的大背景下,静秋“走资派”、“右派”的父母出身,让他们小心翼翼的相处。他每天翻山过河就为看她一眼;他没船回去就在河边亭子里过夜;他颤抖着帮她挑脚板里腐烂的煤渣;他面对静秋母亲时也像个孩子般紧张;他为了让静秋去医院看病不惜割伤自己;他哭着对静秋说:谁说男人就不能掉眼泪,我只为我最心爱的人掉眼泪……这每一个画面的选取都可谓用尽心思,无疑不彰显着他独有的浓郁的意象张力。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声音等方面均带给人别致的视觉盛宴。

镜头特写的那脸盆里的山楂花,胜过任何花语,爱神追逐恋人时划伤留下的血液就是我浇注这花朵的梦。小说《山楂树之恋》是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上映当天在电影院中有不少前来观影的长者,特定的历史背景,让他们怀念起了那个残酷荒芜又纯粹的年代,和所有发生在那时光里的忘却不了的荏苒片段。画面简洁、却牵动人心,淅沥淅沥的哭声足以清澈心中对爱的崇敬。

在程式化、效率化的今天,跨视野下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更多的用心投入才能不淡化掉文字给予的想象空间。复杂情节、精湛的技术手段,这样元素打造出来的影片我们看了不少。但是这部回归情感的剧依旧让人喜欢,这样的纯美爱恋依然让人心动,如果可以回到桎梏的年代,我希望我也可以找寻到你,听到我的名字时你也会无顾忌的回来身边……

[1][美]乔治.布兽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俊千译.巾国电影出版社,1982.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艾米.山楂树之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审美与文化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