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曹 曦

(曲靖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在学前专业教育中,音乐技能的培养包括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在提升音乐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德育培养、学习实践等过程中增强音乐技能的运用,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析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整体价值与作用

在学前专业教育过程中,音乐技能的培养最主要的是突出音乐审美心理的运用,在整个要素形成中,要针对不同的音乐艺术,突出在音乐审美中的自我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情感能力与理解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歌唱、想象以及情感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并构建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兴趣爱好,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音乐心理要素的整体功能,构建良好的心理发展模式。在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中,将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作为学生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在学生对不同音乐形态的感觉中,形成一种知觉与评价,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判断。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音乐中的一些声音、图像等通过不同的联想,并发挥出自己的综合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有一种自我感知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态度与整个体验形成整体的教学模式,在音乐审美理解中,针对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一些感性形式的审美活动意境中进行整体的把握,在学生进行倾听、体验与欣赏的过程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元素的教学主导方式,在挖掘音乐作品中的一些艺术形象的同时,通过行为与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更好的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形成情感态度与知识理解的教学特点。

二、德育培养在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中的功能

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审美因素的培养渠道,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在突出音乐教育中的综合性、实用性以及运用性的特点,结合学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音乐学习之间的联系,采用德育教育的方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在音乐审美素养教学中,巧妙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在熟知与学前学生音乐学习相吻合的背景下,将一些具有道德引导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之中,重视音域审美的教化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与完善音乐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针对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教学中,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纽带,形成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上的着力点。二是注重个性化的心理引导。从目前一些学前学生的家庭情况来看,有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学生的起底低,培养相对困难。有单亲家庭的,也有孤儿。三是采用丰富的德语教育方式。教师在音乐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活动组织,围绕学生的道德标准、人格价值取向等进行教育,形成音乐素养与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平台。

三、音色控制以及音乐美学思维意识的培养

在音乐演奏的技术提高上,要注重音色控制的技能教学。在声音的控制过程中,要形成多方面的内心综合素质与对声音变化控制的内在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围绕学生内心听觉对声音控制的能力。在演奏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曲目、旋律与音色的表现情况,在具体的整个音乐气质形成中,要全面掌握声音的气质培养,将学生的内心情感与音色控制结合起来,将乐谱中体现的音乐意境与内心想法结合,培养学生在听、思、练等多方面的能力,注重不同乐感的培养,通过采用多种音色培训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在听觉系统上的节奏感,在音色强弱的体现中,形成对乐曲的思考,这样,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对于音乐演奏中的方法运用、技巧配合、细节处理等形成整体回顾,对演奏技术的难度控制上,在音乐控制、音色表达、审美情趣等形成自我感知的音乐魅力,加大学生在音乐震撼力与思维表达上的能力。教师通过结合具体的音色控制教学,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方法,分析在美学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音乐价值等,注重情感色彩与哲学思考的艺术效果。

学前音乐专业的技能教学,在融入艺术性、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能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心理素养,主要是突出在表演、审美、鉴赏等方面的音乐技能知识,并在音乐氛围的营造中,将一些综合性的音乐心理素养,包括德育培养、思维意识等,能给整个学前专业教学带来更多的音乐艺术发展空间。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4]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