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表演心理研究比较的文献综述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7期

王 欢

(西南大学 音乐学院 重庆 400715)

音乐表演是最近中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音乐理论如何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去,很多学者都正在做着尝试性的努力。在西方,对于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但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受到重视,在80年代后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对于表演心理问题的研究也出现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近20年得到繁荣发展。西方对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有着实证与分析相结合的特点,心理学的方法再结合哲学、美学与其他科学分析;国内的研究则更为思辨,缺少实证,主要是几位较有声望的学者对其进行的概括与总结。

一、国内主要研究相关综述

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前先生为中国的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表演”课程,系统的分析音乐表演的每一个方面。他在1990年的文章《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中说到:音乐表演和人类的任何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音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心理活动,牵涉认知、记忆、情感、理智、想象、直觉、才能等各个方面。

罗小平也对音乐表演心理做出了许多理论贡献。她在2008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中,把音乐表演心理作为一个章节来阐述。在书中,罗小平提出了三个音乐表演心理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对作品要整体的把握与准确的感知;然后要对作品内在意蕴进行深入的发掘;最后要注意美感与技巧的统一。其中最后一个方面也提到了表演怯场心理,描述了怯场心理的特点与表现。

吴丽洁《关于音乐表演者审美经验的思考》中,从“表层审美感知形式层—深层审美感受意味层”、“前验性审美经验—后验性审美经验”以及“有意识—无意识”这三个范畴来对音乐表演心理进行理论总结。她主要是运用心理学以及音乐美学上的理论成果来进行描述性的阐述,比如第一个和第三个范畴分别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第二个范畴从康德的美学思想出发。

国内对表演这个方面的大多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缺乏实验结果对理论的支撑,但是其中也有少数采用外国研究方法,注重实证性的研究。

二、国外主要研究相关综述

卡尔·西肖尔是西方较早使用心理学来揭示音乐表演问题的学者之一。他以实验为基础,对音乐的感觉经验和行为进行研究。他通过对不同表演的录像分析,研究了不同演奏家诠释音乐作品以及乐句的显著相似性,从乐句法中展现了音乐家的情感表现方式。此外,他用实验测量研究了广泛存在于声乐和器乐表演中的振动现象,认为这是一种表现美感的方式。

E ricC larke 的研究对音乐表演的表现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认为对音乐结构的综合阐释是研究表演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他对演奏者罗宾.鲍姆( Rob in Bowm ) ( RB) 在同一天对同一首作品 (肖邦前奏曲 Op128 No14) 的六次演奏从力度和速度两个维度进行了细节分析和比较,通过图表呈现出其中两次演奏中右手部分的数据,图示显示了两次演奏的前半部分在力度和速度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差异,表明了演奏者两次不同的艺术处理。E ricC larke的这种表演分析图示直观地呈现了不同表演在音乐结构处理上的异同,清晰地展示了在听觉中容易被忽视的结构因素。

Richard Parncutt 和Gary E.Mcpherson在他们2002年的综述性研究中从音乐家的发展和音乐家的表演技巧来进行了论述。在音乐家的发展中提到大众和环境的影响会塑造音乐家的音乐知识学习和音乐表演,主要包括:演出动机和目的,社会环境、焦虑以及大脑机制;在音乐家表演技能中主要涉及练习、即兴表演、回忆以及情绪交流。

从中外对音乐表演心理研究的相关综述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和国外有关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都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得到重视而发展起来,但是两者所走的研究道路却并不相同。国外大量从哲学、分析以及科学的角度来论证音乐表演,注重表演的实践过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注重实证性和实验数据,并且显现出各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而国内对于音乐表演心理问题的研究则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为描述性的总结概括。与西方重视实证不同,国内正是由于研究方法过于“思辨”而导致研究结果缺少实验支持。因此,国内也应该多运用现代技术,从音乐本体出发,以音乐表演实际演出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让理论能够实际地为实践服务。

[1]高拂晓.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

[2]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吴洁丽.关于音乐表演者审美经验的思考[M].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