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四读

2014-08-14 23:59黄磊樊春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师散文读书

黄磊 樊春喜

散文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重在“形散而神不散”。要想领略要旨,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阅读方法,得到一个理解的支点。又因为散文是文学中的精品,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对于这文学中的精品,我们如何赏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里面的精髓呢?

一、素读——不求甚解,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法,目的是达到“读书破万卷”的功效。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容易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说的便是素读的功效。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提到“素读”对夯实自己文化根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散文“素读”的特点: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因此,散文“素读”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目标上追求大量积累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

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评价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惟,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在古代散文主题阅读教学中,对于精选的经典散文,我们不急于理解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赤壁赋》,要求学生在老师精讲前,就要熟读成诵,并能说出自己诵读中体会到的“义”有几点。有学生归纳:“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赤壁之下,多少英雄故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短短的开篇,长短句结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在学生的素读中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散文是作家阅历的体现,经验的集合,冷静的思考和智慧的沉淀。读他们的散文,就能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踏入他们的知识领域,感悟他们的灵性与智慧。所以,素读优秀的散文,一要尽可能忠实原文,二要忠实于内心。过于功利或者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与大师真正以心会心的。只有放下心中欲望,静心素读,才能真正聆听到大师的心声,得到大师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

素读就是不知不觉,悠然心会。修心,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素读这种方法。

二、品读——字斟句酌,不经意处始觉读书之大用

字斟句酌,像反刍一样,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分,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边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即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寒窗苦读,含英咀华,韦编三绝等等成语就是“牛嚼”的经典实例。可见,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牛嚼式字斟句酌,特别适合读经典散文。例如读高中教材中的《诗经》选篇、《论语》选篇、《庄子》选篇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我们就要在这“一粒沙”“半瓣花”里精心领悟,蓦然回首始觉读书之大用吧。

三、美读——披文入情,情意贯穿

《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散文素有“美文”之称,美文美读,美读得其法。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味”:有的要读得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周密严谨等等。

所以,这就要我们从“情”字这个角度去读,从情入手,披情精读,情意贯穿。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所以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带给自己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因此,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教师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空,运用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使学生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基础上,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四、问读——探究质疑,读出自己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自我探索的阅读方式。探究质疑式阅读,或者说创造性阅读,这恰恰是要让我们一改过去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到知识的最前沿,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即“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探究质疑阅读的关键在于“质疑”,即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一个由“无疑——有疑——无疑”的质变过程。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多用些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多问几个没有唯一答案,思路开阔的问题,多提供几处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自身生活体验相联系的场景,我们的阅读就一定会拥有一个自主、个性、互动的新平台。

带着问题读,可选择两种形式,一是带着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教材中的探究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是自己边读边思生发的问题。就前者带着别人提出的问题阅读来说,主要使阅读目标集中而深入。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所以读散文就是一件雅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对美的欣赏水平。那么,对于这文学中的精品,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真正聆听大师的心声,得到大师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

猜你喜欢
大师散文读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大师剪我也剪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我们一起读书吧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