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娟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一份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中看到一道图画题。
这幅名为“错位”的漫画揭示了现行教育体制中一些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的现象,讽刺了教育过程的“本末倒置”的作法:幼儿被逼着学习小学内容,小学生在追赶初中知识,中学生也在朝前赶,唯大学生却需回过头来补习幼儿园的内容——学做人。看完这道题,我沉思良久,脑海中不禁响起陶行知先生谆谆教诲“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后又想起近些年社会发生的一些新闻……经常听人们感叹说,社会风气越来越差,道德底线越来越低……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回避的是:教育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通力合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三者脱节明显,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了学校。因为各级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教育在很多时候又会直接变成“智”的教育而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德”的培养。久而久之学校教育就走进了“错位”漫画所描绘的这样一种教育怪圈。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告诉我们:德育不容忽视!
德育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但从学校教育的几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来看,初中和高中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尤其是高中。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广,受到的干扰也越来越多,这时如果他们没有形成一个正确、合理的是非观、价值观,后果不堪设想。但德育教育变成直接的道德宣讲,只一味强调要求的话,效果并不好,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所以德育培养不能满堂灌,不能高压,要慢慢渗透。在渗透德育教育上,我认为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讲有巨大优势。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有效渗透德育培养的目标。
一、必修模块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科书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目,我们在教授的时候都可以有效渗透德育培养目标。(以下以必修一的文本为例)如:
1.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和《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上阕时除了带领学生感受毛泽东笔下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还可以通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感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济世沧桑之情和宽广博大之怀。并利用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济世情怀和主人公精神,让爱祖国、爱人民落到实处,不再只是一句空口号。
同样,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在分析作者复杂情感的基础上,渗透德育,让学生从艾青和保姆大堰河的相处中学会感恩、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
2.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
教授《烛之武退秦师》,可在分析第二段时,抓住烛之武曾经不被重用却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大义,告诉学生对人对事要学会宽容,不能斤斤计较,要有大胸襟……
《荆轲刺秦王》,可在评价荆轲的时候让学生明白:评价人事物要客观,爱国要不怕牺牲但爱国也要理智(可联系钓鱼岛事件中那些暴力的打砸抢事件及“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等过于激愤的标语)。
同时可对比这两篇文章一成一败的结果,让学生明白:爱国需要的智慧而不是暴力,遇事要冷静……
3.必修一地三单元的《小狗包弟》
《小狗包弟》节选自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巴金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在现在这样一个很多人失去良心的社会,我们急需从巴金老人身上汲取道德营养。我们可以从巴金老人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领悟巴金老人这种“敢于、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学会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推卸责任、掩盖错误。可让学生大声朗读2003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巴金老人的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在朗读中感悟思考……
4.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名篇,学这篇文章重要的不仅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感受罗森塔尔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又不得不写的使命感。让学生在震撼和恐惧中明白列宁“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这句话的深意,不要让历史重演。同时还可以联系“南京大屠杀”等事件来谈,告诉学生要铭记历史,同时客观评价时下的中日关系……
二、选修模块
除了必修的五个模块,选修模块中同样也有很多作品是渗透德育的好素材。像我们学校的“传统文化习修”这门选修课就以《三字经》《千字文》等古代经典教育典籍为素材,让学生在练字的同时了解很多古代的言行规范,真可谓一举两得啊。还有《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等选修文本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这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高三复习模块
高三复习阶段必修选修的课文都很熟悉了,在复习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把同类的课文放在一起串讲时渗透德育是最有效的,能达到“润物无声”之境。高三复习会按试卷的编排逐个模块总结强调,这些模块都可以和渗透德育密切联系在一起。如:
1.浅易文言文阅读部分
高考时浅易文言文阅读的文本一般选择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都会介绍传主的生平经历成就,在经历介绍中会特别突出传主在某个事件中的做法……在讲解这些文段时除了让学生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还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对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做些评价,从而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2.古代诗歌鉴赏部分
诗歌和散文都是主情的文学体裁,情感的赏析和德育的联系是最密切的。像古代诗歌鉴赏常常选择的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其中会涉及到对理想、对不公正社会、对挫折等的看法,我们在分析作者的这些情感时就可以有效迁移到自己身上,可以问问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境遇中会如何,作者的选择可否借鉴……我们就可以在分析题目、评价作者时没有丝毫痕迹地把德育的培养目标实现。
3.语言文字运用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多题直接和德育联系在一起,如上文所说的这一类漫画题,还有最近今年很热的情景对话类题,这些题在命题时就和德育的培养连在一起,分析这些题目时很自然会渗透德育。
4.作文部分
从试卷的编排看,作文部分是渗透德育培养最好的阵地。不管是审题立意、主题表达,还是材料组织。
高考作文近年多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写作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审题立意,很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一个德育渗透的过程。
确定立意后,行文时需要很多有力的材料来佐证,这就需要课下积累。在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典型事例,如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学生积累这些素材总结人物特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德育渗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