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析手法 知人论世赏情感

2014-08-14 03:54冯盛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杜甫手法

冯盛国

古诗传递着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愫和个性情怀,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而阅读涵咏、鉴赏品鉴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

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提升,感悟能力增强的体现和显现;而表达技巧是诗人驾驭与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显现生活并在精妙创设的意境中的写作技法的体现。诗歌鉴赏时,只要把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才能鉴赏出诗人的情感、观点;在获得美的感悟中体会出作者写作诗歌和通过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政治倾向等等志趣。因此,鉴赏诗歌某称程度上就是感受诗歌生活的哲理,人生的意义,获得审美与情趣的熏陶与提高。

读一首古诗是与古人交流,而只有很好地理解古人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与情感寄托才能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因此,如何才能由感受美到鉴赏美,是我们诗歌教与学的重点,也是我们古代诗歌鉴赏有效的必然要求。

二、分析意象,理解诗歌创作艺术

意象是寓“意”之“象”,作者在诗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我们在诗歌学习和鉴赏时,首先知道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才能在诗歌中意象的运用理解中获得诗歌的美与艺术特质。

我在最近一次练习中考了王炎《江城子·癸酉春社》诗歌鉴赏讲评中就重抓诗歌的意象。如首句“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中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题,答案比较笼统。我引导学生先分析这句写了哪些意象,学生找出了清波、阳光、柳和草等四种景象,然后我让他们思考是如何写呢?于是学生明白意象描写中的叠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而“人独处,燕双飞”的艺术手法的鉴赏,也是通过两个意象之间对照来表达情感的,于是学生在比较对比中获得了反衬与以动衬静的手法,体会到作者落寞情怀与安闲平静情感。再通过“踏春”、“郊寒”、“野蔌山肴”、“村酿”等意象的把握获得以景衬情,景情相融的艺术手法。

可见,我们分析鉴赏诗歌意象是解读诗歌的手法的重要方法,并且通过意象可以体会诗歌在意象中融入的情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认为是该诗最精彩的句子,意象暗含暗示情感,道尽旅人道路辛苦与羁旅愁思。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多向的,不同诗歌中的同一意象的含义会有区别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的去理解和把握。

三、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情感

很多学生拿到一首古诗可能大致能够知道诗人写了什么,可是却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歌的意图与情感。于是,我们在鉴赏中方向就可能有失偏颇,从而误读诗歌,使得诗歌鉴赏题作答不够准确。

“知人论世”是评论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观点与原则。离开作者生平思想和创作诗歌时候的情况,那么我们是无法准确解读与鉴赏诗歌的。

如杜甫《登高》这篇诗歌,宋代罗大经读出八种悲意——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但是我们为什么读不出来呢?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把握杜甫的诗歌特点和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境遇状况。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辗转流浪到成都,本想凭借好友严武能够安定下来并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可是短暂的安定却因严武去世而化为泡影,于是无家可归、走投无路而又百病缠身,潦倒不堪的杜甫无奈被迫东下;到达夔州时百感交集抒写了该诗。如此写作背景的把握,我们可以感受这样一个自认为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才能的杜甫,反观其难过半百的奋斗历程,悲伤之情显现于诗歌的字里行间。

因此,学生要学会把握作者生平境遇与创作时的特定生活状况而去鉴赏诗歌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传达的感情、有效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分析出诗歌塑造的形象。当然,我们也不能为“知人论世”套上枷锁,山水田园诗集大成者陶渊明也有《咏荆轲》这样对奇功不建的惋惜的慷慨悲壮之作。这就更需要我们注意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鉴赏效果,获得鉴赏能力的提升。

总之,提高学生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是提升学生语言感受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想象创新能力的要求,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必定会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要重视学生理解诗歌意象,获得诗歌语言与手法把握的品味能力,通过知人论世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思想;这样,诗歌教学才会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杜甫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七步洗手法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