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双
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不断的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得到切实的提高。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实施教学计划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践行新课改理念精神,把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目标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并且通过课堂教学的检验,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教学方法,而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与删减。抓住教学中最精华的内容开展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从迁移理论中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往往在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我们发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成功之处就是他们善于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能够抓住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中主要内容,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么能不提高呢?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对其中的“易水诀别”内容,教师只通过三个问题就解决了问题:①太子与宾客为何“皆白衣冠以送之”?②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③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诀别场面的?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技巧,既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还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开展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互动。这种模式强调让学生多感悟、多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交流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满堂灌”,而现在一般要求学生先预习,发现预习中的问题,然后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理解为歌颂美好爱情的作品,这样就会对诗歌主题产生片面的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方式造成的,直接造成的后果除了使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人格修养欠缺外,还限制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结合白居易生活年代背景,从而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教学灵活多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预设计划进行的,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预先设置的教学计划。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可以灵活的授课,脱离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教学《雨巷》《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课文时,就把这些课文通过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横向比较这几篇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宏观上对这几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通过认真的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也进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了,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原来每个作家的理想与人生机遇各不相同,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在作品意境的高远不一样。同样的时代背景,有的痛苦、迷茫;而有的激起了心中的愤怒与坚强。而有的投身于大革命之中,在内心深处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与豪情。
四、倡导动态生成,注重进行激励性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精彩纷呈,构建了一个学生参与的多元化互动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课堂中动态生成层出不穷。这样,在教学进程中就会出现随机的质疑,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才能不断的出现。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闪动着灵性的生成。并为学生的质疑搭建平台,还应尊重从过程取向的评价,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一,灵活的变通预设,根据学生思维过程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已设计好而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程序。二,及时的进行调控,从全局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是回避,而是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的予以处理。三,对设置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我们应该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问题的处理进行适当的取舍。把那些不适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有的甚至是超出学生所能承受限度与内容与不必要的环节去掉,不刻意的去追求课前预先设计好的内容,不必太在意课堂完整性与全面性。
总之,我们践行新课改理念的目的就是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且让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的努力,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有效的实施,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