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鹏
初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选取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排的,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教法、学法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体现出强烈的价值取向。回顾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就其价值取向而言,一方面,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交流语言,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及整个社会文化的载体,在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受到传统社会伦理的影响;另一方面,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点、古汉语字词的掌握灵活地运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去,听说读写并进,全面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要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之中增进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对民族情感的体验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已经占到一定的比重,然而学生平时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并不多,普遍存在着没有阅读明白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和信心,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尽管语文教师重视文言文教学,花费了大量的课时,讲解细致全面,但是一直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如下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要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从把握文言文的本质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在对《论语》一文进行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去搜集与孔子有关的箴言名句,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等渠道充分了解孔子一生的感人事迹。然后,教师制作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再配合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介绍,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进一步走近孔子,这也是触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
(二)熟读成诵,注重体验
新课标在建立新的课程价值和理念时,"体验"这两个字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也揭示了语文教材全新的潜在意义,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所以要想让学生能浸润在作者的情感当中,必须熟读成诵,注重体验。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浸润的基本要素就是要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情感浸润、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浸润,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要丰富学生的体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从书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书读百遍"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感,让学生在不断地诵读之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提升语言感悟能力。因此,在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与所诵读文言文相应的特定情境之后,,应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还学生一个自我体验的空间。在反复诵读中渐渐领悟作品的语言特点,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完成从文字到文意、从表面到内涵的全面感知。诵读作为学生阅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无法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
(三)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或者从人物动作、神态方面展开想象用具体的语言将其描绘得更加地生动,或者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通过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使情节得到充分地展开,而且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信息。比如教学完《木兰诗》,引导学生对"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句话展开想象。可以根据这句话合理添加情节,体现出木兰善良机智的优秀品质,使木兰这一女性形象更为丰满,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文的改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又能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改写时,一定要学会提取原文中的可扩展信息,既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初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优化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可以有效避免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呆板、沉闷局面,原来学习中的枯燥无味被课堂上的生动活泼所替代,并且能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让学生乐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