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下)

2014-08-12 02:58余德泉
对联 2014年3期
关键词:联语楹联对联

●余德泉

编者按:余德泉先生历时三年,已完成《中华对联通论》初稿。全稿凡二十章七十余节约百万字,《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乃其中之第二章。由于这一章的内容涉及许多史料,尤其是唐代的对联史料多为转录,初发表者既无实物佐证,也多未说明引自何书,其准确性难免令人质疑。现将此章在本刊发表,目的是向广大联友征求意见,以便修改和补充:一、希望联友指谬。二、希望联友帮助提供确凿的出处包括实物图片。三、希望联友帮助提供宋代以前的新的可靠资料。联友的意见和资料请寄给作者本人:410017 长沙市岳麓区王家湾山语林居13 栋502,电子邮箱yudq123@126.com 。

第三节 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

对联从五代以降, 逐渐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宋元明后,到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代喜欢撰写对联的人已有不少,清代更是高手如云,数以千计。 孙髯翁、郑板桥、邓石如、纪昀、梁章钜、李渔、曾国藩、左宗棠、俞樾、赵曾望、钟耘舫、王闿运、李篁仙等等,都鼎鼎有名。 有关他们的一些对联轶事,至今尚在流传。 他们所写的对联,许多都已集而成册。

对联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了。 周 守忠的《姝 联》和钱德 苍的《玉堂句十余册,恨当时不曾传之也。』(43)《宋代楹联辑要》名为『楹联辑要』,实则大都是春帖和端午帖,乃立春之日和端午剪贴于宫门帐的诗句,且为近人曲滢生所辑。

元代可能由于立朝时间太短,社会矛盾也多,未见有专门的联书。 但对联是绝对有人写有人用的, 只是规模不大罢了。无名氏之《对类》,已收有若干幽默对联。赵孟頫等人亦有对联传世, 因数量不多,未形成集子。

明代杨升庵所著之《谢华启秀》,是今天所见较早的一部对联专辑,但梁章钜在《巧对录》中又说它是『盖偶然札记之本以备作骈体之料,后人得其残稿刻之耳』,而且『其中多全引旧文两句,旧诗一联,殊乖命名之义』,(44)价值并不甚高。乔应甲的《半九亭集》收的对偶句约五千个,但仔细考察,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还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对联。 李开先之《中麓山人拙对续对》是明代对联中比较突出的一部,不仅对联有一千五百多副, 而且三句以上,句脚平仄均按单平单仄安排, 规律性很强,且为后人所效仿, 被我命名为『李氏规则』。 赤 心子辑之《 奇联摭萃》 与冯梦龙之《金声巧联》顾名思义主要收对联之奇巧者。 而释担当之《网措斋对联》所收对联,内容多含禅理,自与其身份有关,实开后世大写佛教对联之先河。

清代为对联的鼎盛时期。 其所以对联在清代能达到鼎盛,有三个因素起了重大作用。巧对》就是。 但它们都是作为一本书的附录出现的,算不得专门集子。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云: 『明清于王岐公孙晓浚明处,见岐公在翰苑时令门生辈供经史对偶全

第一个是元明以来小说的流行带动了对联的扩散。 即以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施耐庵与罗贯中的《水浒传》、明代中叶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乾隆年间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几部最著名的小说来说,其每一回的标题,都是用对联来作的。 例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三国演义》第八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第十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西游记》第十六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红楼梦》第十九回)、『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等等。 在这几部小说中,有的不但每回的标题用对联,回末也用对联作结束语。 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末: 『陈登曰: ﹁某有一计, 可退曹操。 ﹂正是:﹁既把身孤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不知陈登说出甚计来,且听下文分解。 『又如《水浒传》第十四回末: 』吴用不慌不忙,迭两个指头,说出这句话来。 有分教: 『东溪庄上, 聚义汉翻作强人; 石碣村中,打渔船权为战舰。 ﹂正是: ﹁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 ﹂毕竟智多星吴用说出甚么人来,且听下回分解。 』这个结尾甚至可以认为是用了两副对联。 余不赘引。 由于这些小说都在读书人中广为传览, 又于书场中被说书人不断传播,自然会推动对联在清代的发展。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精心撰写了二十来副用在各种场合的对联, 其水平之高至今令人叹服。 如第一回题太虚幻境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题于上房内间处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十七回题于蘅芷清芬处联: 『吟成豆蔻诗犹绝, 睡足茶縻梦亦香。 』第一百十六回题于福善祸淫宫门联: 『过去未来, 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鉴于曹雪芹的名望,这样的对联对社会之影响更是可想而知。

第二个是可读性很强的对仗启蒙读物大量出现,从基层教育上推动了对联的长足发展。 明代司守谦的《训蒙骈句》、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李渔的《笠翁对韵》、李调元的《精选幼学对读本》等等,皆为此类童蒙之书,既是习作诗赋也是习作对联的好教材。 这些读物,或承其前,或启于后,皆对仗工稳,合乎平仄,想象丰富,辞藻美丽,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既通俗易懂又很有文气,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好的文学享受,很受学生欢迎,对初学诗联者打基础极有好处。《训蒙骈句》从一字到十一字按韵编排。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均仿其体例而注以新的内容。《精选幼学对读本》有习对歌、习对定式、切韵谱诀和巧对门四个内容, 从二字到二十字,顺次排列。 五字花木类之『花王初报信,梅子已成仁』、七字天文类之『水共长天同一色,雷无皓月两交辉』等等。 这些书籍多被私塾所采用,几百年来,印行的版本非常之多。 由于许多私塾的学生,有的甚至还在幼儿阶段,都不仅读过而且能背诵这些书, 加之在学校经过日常练习,从小对平仄对仗就有感悟, 其后作诗作对联,自然就不困难了。

第三个是对子摊的流行。 所谓对子摊,就是在平时特别是春节这样的节日在街头巷尾书卖对联的摊子。 这种摊子在明代就出现了。 冯梦龙《警世通言· 钝秀才一朝交泰》中即有所述。 该文言福建文人马任流落北京,因衣食无着,『喜逢新岁写春联』以『趁几文钱度日』。(45)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一是明代开国之初提倡写春联,已成习俗,百姓中能写字的人太少,自然要请人代笔。 二是科举考试落魄文人太多,有些缺乏生计,给人写点春联,也确实可以生点小财。 进入清代,社会逐渐繁荣,对联使用面更广,加上康熙乾隆等帝王不仅爱好对联,而且都是撰写对联的高手,上行下效,社会需求量大,对子摊便得到长足发展。《燕京岁时记》说:『自入腊月以来, 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屋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46)这是真实的记录。有些地方,教书先生写不赢,还把学生组织起来帮着写。 这样,学生既可得部分酬赏,又练了书法,求联者的欲望满足了,先生也不至太累。生意能到这个程度,足见对子摊在清代的盛况。对子摊的盛行,客观上又起着推动对联在清代进一步普及的作用。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 『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 万寿盛典,亦有绘图一门,而楹联附焉。(』47)各地名胜、祠庙、学堂等等也到处刻挂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对联在清代的普及程度。康熙、乾隆年间曾两次编辑,因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 康熙御定的《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分借对、数目、干支、卦名、彩色等等门类,如『山骨泉心』、『羊角鹅毛』(指风雪)、『八座三台』、『嫣嫣红,楚楚青』之类,亦非对联直录。 康熙中,高士奇所著《续编珠》二卷,分岁时、人伦、文学、花木、鸟兽、鱼虫,附于所刊杜公瞻《编珠》之后,性质同杜氏之书也差不多。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巧对》,汇集康熙以前之趣巧对联, 可称当时趣巧对联之集大成者。 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凡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据经意自撰成联,虽其意在宣传经义而不在艺术,宽对甚多,如『清(清廉)任(负责)和(随和)各成仁于三代,果(果敢)达(通达)艺(多才)同授政于一朝』,上联联意取自《孟子》万章下并参告子下,下联联意取自《论语,雍也》,但比较工稳的也不少。 缪莲仙诸人的几本《四书对语》,情形大致相同,只范围限于『四书』而已。 嘉庆间,尚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今与清李光庭的《乡言解颐》合于一书)即《北庄素史集》。『北庄素史』为王有光别号。 该书博采江浙一带谚语,集成对联,并加以注释,亦庄亦谐,俗不伤雅。所辑谚联,从二字至十二字,对仗工整,『若历阶然』。如『纱帽底下无穷汉,纺车头上出黄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要知山下虎须问过来人』之类,内容有可取之处,但因受谚语的影响,平仄亦有失调之处。 嘉庆进士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所编著之《楹联丛话》、《楹联续话》和《楹联三话》(后集印为一书),影响最为巨大,价值也很高。 梁书收集面广,资料具体丰富,但在对联理论上基本上没有涉及。道光八年李彦章之书院弟子也为之出了一本《榕园楹帖》,是乃较早且质量较高之个人专集。 如『别开小径成松路,忽有朱栏出竹间』(集句联)、『四面楼高先得月,三元花丽正争春』等都很清新。此后陆续出了一批集印对联的书籍,但都是单纯的对联汇集。中有咸丰五年初刊邱日虹的《对联汇海》与同治二年初刊何绍先的《对联汇海》等等。光绪五年出的《楹联集锦》八卷,所收的对联,主要是集字联。五言的如吴平斋集座位帖联,六言的如何子贞(绍基)集禊帖联,七言的如丁心斋集《兰亭集序》联,等等。又常麟《楹联集韵》二卷,所收对联,皆集诗句而成。 如『已抽身向园林下, 犹寄形于逆旅中』,集白香山(居易)诗句; 『刘伶避世唯沉醉,平子归田不必穷』,集韦庄诗句。 《楹联名迹》三卷,所收全是一些名士的对联墨迹。除『泉为葛天味,松是羲皇声』一副为明人高攀龙所题,『整顿乾坤将相, 归休林壑渔樵』一副为明人张瑞图所题而外,其馀皆出自清人之手。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曲园)的《楹联录存》、李篁仙的《天影盦联语》、吴劭之《绮霞江馆联语》、姜济寰的《寅清阁联语》、曹秩庸的《邺吟馆联语》、王壬秋(闯运)的《湘绮楼联语》,等等,所集乃本人所作对联。民国二十二年,湖南浏阳人卢希裴将曾、李、吴、王、姜、曹六人联语,集为《六家联语合钞》,推崇备至,说: 『吾于六家,固已五体投地,不敢遽言绝后,要为自有联语以来,不愧泱泱大风也。 (』48)因涉及面较大,艺术性也较高,在清末所出的同类著作中,比较著名。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子,而且中多精华,可从中看出时代前进的脚步。 清末民初,新疆也出现了对联的石印本,主要记录新疆边塞对联,质量也很高。在此前后,还出过一些诸如民国十四年壬文濡等辑的《对联大全》之类的书,专门供人抄用,都比较一般。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明显。 一是越写越长。 乾隆年间号称『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一百八十字,已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光绪以来有不少对联就使它望尘莫及。 本书『长联』部分还会专门叙述。二是越写越巧, 把许多艺术手法都用上了,有些手法还很特别。 本书『对联的词语运用技巧』部分,已总结出了六十余种手法,后面将详细讲述。 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 某地风物甚佳,写副对联描状咏叹;某人寿诞, 写副贺联以表祝福; 某人逝世,写对联以表哀挽; 感于世情,写副对联以述心志; 欲售货品,写副对联以广招徕; 闲来无事,会同一二好友,以一事或一物为题,彼此属对,以为娱兴。 诸如此类,为官为民,皆常有之。 甚佳者,篆刻于胜地,录载于书籍,流传于民间,用梁章钜的话来说,真如『天章稠迭,不啻云烂星陈』, (49)稍许留意,即随手得。四是对 联独有的整套声律规则—————马蹄韵以及朱氏规则、李氏规则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拙著《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对马蹄韵已有系统阐述。 后文还将对马蹄韵以及相关规则分别介绍。

清代的联书,从已见的目录看,已有好几百种,如果将各地图书馆与私人收藏尚未流行的刊本和抄本都发掘出来,估计有数千种之多。 对联数量,见诸文字者,不下百万副,且质量高者居多。 对联在清代如此登峰造极,不仅为其前其后的时代所未有,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形式相比,也非常突出。 因此,若谓清代以对联最为发育,并以『清对联』同『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并论,并不过分。

第五节 关于联话

所谓联话,乃《江南赵氏楹联丛话》序之所谓『钞纂楹联,附以记述』者。 也就是说,每副对联除了对联本身而外,还加上一些说明性的文字, 或介绍作者的情况,或介绍对联产生的背景,或介绍对联所含的内容,或介绍对联特有的技巧,等等。 这样的『联话』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比比皆是。 看下面几个例子:

谢蕴山启昆知扬州时,修葺史阁部祠墓毕, 梦阁部来见, 因问: 『为公修葺祠墓,公知之否? 』曰: 『知之。 此守土者之责也。 然要非俗吏所能为。 』问己官位,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问: 『将来有子否?』曰:『与其有子而名灭,不如无子而名存。 』因问: 『公祠中少一联,应作何语? 』曰: 『一代兴亡关气数; 千秋庙貌傍江山。 』谢为书丹勒石,今存祠内。(50)

丹书勒石,即以红色书写,刻于石上。此联之话交代联语之由来以及联语之现状。

相传阮芸台先生于江西百花洲集句一联云:『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既合风景; 而句又在人人意中。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但余又闻之彭春农学士云: 『此语饶州烧作磁联,其欵或署曹文恪,或署先文勤公。 实乃旧句,非芸台师集成者。 (』51)

此联之话极称联语之妙处,并在『相传』二字所作伏笔之下,以『又闻』之言道其真伪之疑。 一『传』一『闻』,给读者留下考证空间。

鲍觉生先生桂星才气冠时,徒以傲兀凌人,为世所嫉。 临终自撰挽联云: 『功名事业文章, 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皆休。』遗命悬于灵几之前。 则仍是本色语也。(52)傲兀,指性情高傲。 几,案也。 此联之话既交代联语之由来,亦表达对联语之评价。

彭文勤公自书京邸春联云:『门心皆水; 物我同春。 』日下士大夫颇以出语为话柄:『不过以﹁门心﹂二字强捏耳。 』然古人此等句法甚多,唐贾岛《题长江厅》诗有『言心俱好静』之句,意境正与相似,则用之楹帖,有何不可? 况对句甚浑成乎! 后汪锐斋仪曹德钺仿其意云:『臣心如水;王道犹龙。 』则青出于蓝, 而不能青于蓝矣。

(53)

邸,旧指高官居所。 此联之话乃就士大夫以彭文勤所题春联之『门心』二字为话

柄,引古今之例为彭辩护。笠翁芥子园门前二柳,门内二桃。 桃熟

时,人多窃取,因戏书一联于户云: 『二柳当门, 家计逊陶潜之半; 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人以为嘻而不虐。 又题歌台云:『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又题大门云: 『孙楚楼边觞月地; 孝侯台畔读书人。 』孙楚酒楼为白门古迹,太白觞月于此; 周处读书台,则与芥子园适相邻也。

(54)

梁章钜《楹联丛话》早期版本笠

翁,即清代李渔。 东晋陶渊明之宅门前有五柳树,而笠翁门前只二柳,故联曰『家计逊陶潜之半』,逊,不及也。 钥,锁也。 东方朔,汉武帝时人,神话传说他是岁星所化, 曾到西王母桃园偷食蟠桃三次。人谋,指为门加锁。 虑,担心。 雪儿,唐李密姬,能歌舞。 密每见宾僚文章有奇丽入意爱者,即付雪儿叶音律歌之。 觞月,对月喝酒。 周处,西晋江苏义兴人,少时横行乡里,父老将其与蛟虎合称三害。 后斩蛟射虎,发愤改过,终为一代名臣,后战死,谥孝侯。 首联之话交代联语内容之所出,第三联之话则主要释其用典。

联话之形制大致如此。

《楹联丛话》直到如今还有很大的影响。 其后许多联话都部分取自梁书。 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出的《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为江苏丹徒人赵曾望、邵筵父撰。 该书何以也称《楹联丛话》,赵氏在序中特别作了说明。 他说: 『福州梁苣林(章钜)中丞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名之曰《楹联丛话》。 吾乡李十二丈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名之曰《楹联剩话》,踵中丞之后尘,且避同也。 (李)后阅中丞《归田琐记》,又先有《剩话》之名,欲易不及。 然心悔故,续编之成,乃命名《赘话》,以自示异。…… 余此书本名《对联丛话》,以联也者,或膀(同榜)于门,或膀于壁,楹非专属也,继思不必与中丞立异,特改而同之。 』(55)从上述命名介绍中还可以看出, 后世有关联话之书,撰辑方式都差不多,都是『钞纂楹联,附以记述』。

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一样,这些书作为『联话』都不是十分纯粹,因为书中仍有一些对联只有『联』而无『话』。 而今有些报刊杂志开辟了『联话』栏目,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有些就只『钞纂楹联』而已,并没有『附以记述』,说明栏目编辑对『联话』的内涵还不清楚。

(43)王明清·挥麈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 一九六一· 二三六条

(44)梁章钜·巧对录【M】·长沙·岳麓书社·~∶ 一九九一· 四一

(45)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 一九八七· 二零

(46)燕京岁时记【M】·北京出版社·一九六一· 九零

(47)梁章钜·楹联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 一九八七· 二零

(48)卢希裴· 六家联语合钞M【 】?

(49)同(47)·自序·七

(50)同(·47)四八- 四九

(51)同(47)·八三

(52)同·(47)一二八

(53)同(47)·一四九

(54)同(47)·一五二

(55)龚联寿·联话丛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二零零零· 一九三九

猜你喜欢
联语楹联对联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出对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联语和谜语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