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表达”让课堂更精彩

2014-08-12 12:17王小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

王小燕

一节语文课上得是否精彩很多时候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思考、质疑和理解,即能够做到个性化表达,那就是语文课堂最大的精彩。可是不少同行却认为这是一场无法预约的精彩,因为有时任你的教学设计得多么精彩,任你怎么引导启发,学生就是坚守“沉默是金”的原则。如何打破沉默,让课堂与精彩有约?

一、教学要有精致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设计情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让学生尽可能多思、多练。让学生想说话、敢说话、会说话、善说话,开发学生求知欲,激励学生表现欲,满足学生成就感。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罗马”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应该形成网络式的架构,尽可能多地设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当“意外”发生时,才会变成生成的契机,荡漾出更多意外的“精彩”。

二、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说的氛围

1.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敢于说

《教学心理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意志与表达,往往缺乏必要的鼓励。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表扬的心理,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说得好的,表扬他会说;说得差的,表扬他敢说。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敢于表达自然不在话下。

2.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

要想唤醒学生说的欲望,提高他们说的积极性,我们必须走出文本,走进他们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例如,教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话题:“猜猜他(她)是谁?”让学生学习曹雪芹抓住人物特征描绘人物形象的手法,也来谈谈他们眼中最有特点的人,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讲《天工开物》中的《稻》时,设置“向你介绍我最爱的食物”这一话题。这些话题的设置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而且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3.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乐意说

设置与文本相应的情景,可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更好地为鉴赏领悟作品做准备。当教师以饱含魅力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课堂中弥漫起与课文内容相通的文化气息,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沉浸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境界中。教师有创意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能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

如《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教师在把学生引入自然美的大背景后,接着借助鸟鸣人声的大自然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音乐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所在?通过学生的想象描绘引出独具学生个性色彩的自然美景:“苍松奇石,云海绵绵;鸟鸣鹿吟,流水潺潺。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弹奏出光与影的旋律。箫声洞穿整个山谷,肆意的穿梭折回。”“淡云缠绕山谷,林间一座草屋,只闻鸟声,不见鸟影的理想仙境。”“让人仿佛走进一条深邃的小路,两边是葱绿竹林的一片的幽远之地。”学生在一幕幕对自然美的想象中,一幅幅富有个性特色的自然景象呈现出来,有了自己的感悟,学生自然乐意表达了。

三、教师要设法提升学生“说”的质量

要做到个性化表达,让学生说得深刻,说得独到,必然离不开“思”。而“有疑才有思”,只有提出疑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因为让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也便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新课程改革,就是需要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会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1.要善于设疑

设计一个好的疑问不仅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将其理解引向深入,还能激发创造的火花。教师设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重真实性,问题应真正触及学生认识中的矛盾,成为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积极思考的动力。

第二,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解决问题。

第四,要追求开放性,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回答,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贡献自己的创意和经验。

第五,要具有差别性,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针对性问题。

例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疑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想到了哪位英雄豪杰?那么多的英雄豪杰为什么单要选择周瑜?他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要写他娶了小乔?还强调小乔“初嫁”?(赤壁之战时他已娶了小乔十年)

2.引导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尝试解决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的才能。

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秋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破屋、落蕊、秋蝉、秋雨等景物?”有学生问:“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多余?”还有学生问:“结尾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这时便可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不仅能找到文中的文眼及重要句子,还品味了景物的特点,体味了景中所蕴含的情感。可见,质疑,尤其是质疑权威,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的具体表现,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实的语文需要大智慧,需要语文教师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地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升华学生语文的情怀,进而在灵动的语文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