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中的画面对比艺术

2014-08-12 12:10朱华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编写组注音义项

朱华华

《诗经·氓》是历代传诵的经典诗作,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特色:有感情的对比,如婚前的快乐与婚后的痛苦;有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如男主人公的背情弃义与女主人公的用情专一;亦有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如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貌美与年老后的色衰,女主人公恋爱时的纯朴热情与婚变后的清醒决绝等。但诗歌中借助景物描写形成的视觉上的画面对比却常常被人忽视,下面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其中课文注释中对“文”的解释是“动词,修饰,文饰”。在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就选用了前两句作为例句,但是注音为“wèn”。在《康熙字典》中关于这句的解释为“文,饰之也,去声”,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正是如此释义并注音为“wèn”。因此,由“小人之过也必文”衍生的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也应该注音为“wèn”,但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这个成语的注音一直都是“wén”。

不仅课文的注音释义存在不严密的情况,字典中也出现了矛盾之处。如《孟子》选读第四课第二则中“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中“害”,课文注释为“通‘曷,何日,何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曷”的释义就选取了此句,义项为“何日,何时”,和课本相同。而在“害”字中的释义同样选取了这句作为例句,义项却解释为“何不”。同样的例句,不同的释义。采用前者,句子翻译出来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如果采用后者,句子就应该翻译为“这太阳为什么不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从语境来说,似乎两者都说得通。那究竟应该采用哪个呢?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具备准确性。更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广泛征求意见并科学考证,以求得文献资料的全面和准确。

在《荀子》选读中有句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其中“党”,课本注释为“通‘傥,偶然地”。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翻阅字典了解这个通假字,发现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解释为“通‘倘,倘使,或者”。采用前者翻译为“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采用后者“倘使”即“如果,假如”之义,恐怕就很难从语法和语义上说得通了。所以,该字典的编写组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将此义项校订为课本注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本编写组还是字典编写组,都应该缩短修订时间间隔,力求科学、严谨、准确。尤其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教材和工具书更应该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言文。

《诗经·氓》是历代传诵的经典诗作,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特色:有感情的对比,如婚前的快乐与婚后的痛苦;有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如男主人公的背情弃义与女主人公的用情专一;亦有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如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貌美与年老后的色衰,女主人公恋爱时的纯朴热情与婚变后的清醒决绝等。但诗歌中借助景物描写形成的视觉上的画面对比却常常被人忽视,下面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其中课文注释中对“文”的解释是“动词,修饰,文饰”。在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就选用了前两句作为例句,但是注音为“wèn”。在《康熙字典》中关于这句的解释为“文,饰之也,去声”,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正是如此释义并注音为“wèn”。因此,由“小人之过也必文”衍生的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也应该注音为“wèn”,但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这个成语的注音一直都是“wén”。

不仅课文的注音释义存在不严密的情况,字典中也出现了矛盾之处。如《孟子》选读第四课第二则中“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中“害”,课文注释为“通‘曷,何日,何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曷”的释义就选取了此句,义项为“何日,何时”,和课本相同。而在“害”字中的释义同样选取了这句作为例句,义项却解释为“何不”。同样的例句,不同的释义。采用前者,句子翻译出来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如果采用后者,句子就应该翻译为“这太阳为什么不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从语境来说,似乎两者都说得通。那究竟应该采用哪个呢?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具备准确性。更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广泛征求意见并科学考证,以求得文献资料的全面和准确。

在《荀子》选读中有句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其中“党”,课本注释为“通‘傥,偶然地”。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翻阅字典了解这个通假字,发现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解释为“通‘倘,倘使,或者”。采用前者翻译为“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采用后者“倘使”即“如果,假如”之义,恐怕就很难从语法和语义上说得通了。所以,该字典的编写组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将此义项校订为课本注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本编写组还是字典编写组,都应该缩短修订时间间隔,力求科学、严谨、准确。尤其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教材和工具书更应该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言文。

《诗经·氓》是历代传诵的经典诗作,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特色:有感情的对比,如婚前的快乐与婚后的痛苦;有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如男主人公的背情弃义与女主人公的用情专一;亦有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如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貌美与年老后的色衰,女主人公恋爱时的纯朴热情与婚变后的清醒决绝等。但诗歌中借助景物描写形成的视觉上的画面对比却常常被人忽视,下面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其中课文注释中对“文”的解释是“动词,修饰,文饰”。在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就选用了前两句作为例句,但是注音为“wèn”。在《康熙字典》中关于这句的解释为“文,饰之也,去声”,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正是如此释义并注音为“wèn”。因此,由“小人之过也必文”衍生的成语“文过饰非”中的“文”也应该注音为“wèn”,但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这个成语的注音一直都是“wén”。

不仅课文的注音释义存在不严密的情况,字典中也出现了矛盾之处。如《孟子》选读第四课第二则中“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中“害”,课文注释为“通‘曷,何日,何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曷”的释义就选取了此句,义项为“何日,何时”,和课本相同。而在“害”字中的释义同样选取了这句作为例句,义项却解释为“何不”。同样的例句,不同的释义。采用前者,句子翻译出来是“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如果采用后者,句子就应该翻译为“这太阳为什么不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从语境来说,似乎两者都说得通。那究竟应该采用哪个呢?字典作为工具书,应该具备准确性。更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广泛征求意见并科学考证,以求得文献资料的全面和准确。

在《荀子》选读中有句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其中“党”,课本注释为“通‘傥,偶然地”。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翻阅字典了解这个通假字,发现长春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解释为“通‘倘,倘使,或者”。采用前者翻译为“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而采用后者“倘使”即“如果,假如”之义,恐怕就很难从语法和语义上说得通了。所以,该字典的编写组应该在修订的时候,将此义项校订为课本注释。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本编写组还是字典编写组,都应该缩短修订时间间隔,力求科学、严谨、准确。尤其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教材和工具书更应该发挥正确导向作用,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言文。

猜你喜欢
编写组注音义项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Close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the Immigrant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cein Under the Skin(Glazer 2013)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用发散思维巧解高考题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上海推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水电工程建设软基施工安全监测规范》(送审稿)通过审查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