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14-08-11 16:31李毅郑燃侯伟
关键词: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李毅++郑燃++侯伟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多见于20~40岁年龄患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作综述如下。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作综述如下。

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UC的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主要原因:①大多数UC患者的病史或家族史中常合并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眼的葡萄膜炎与血管炎病变;②U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原肌球蛋白抗体)存在;③UC的发病与CD4+T细胞密切相关,人体内有Th1和Th2两种T细胞,他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效应,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急性期,Th1型反应占优势,而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慢性期,Th2型免疫反应占优势。因此,Th1/Th2比例失衡是导致UC发病的重要原因[2-3]。

遗传因素

有调查统计显示,UC患者的血缘家族发病率高,大概是5%~15%,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UC患者有家族史,丹麦调查表明,单卵双生者,UC发病率为18.2%,双卵双生者发病率为4.5%,由此不难看出,单卵双生者UC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双卵双生者,因而证实了UC的遗传倾向性,且其具有复杂性、多重联合基因性和不纯一性。从全球分布情况来看,UC发生有地区差异,欧美国家要高于亚非国家,城市要高于农村,UC发病率在种族间差异明显,欧美白种人发病率要高于黄种与黑种人[4]。

饮食因素

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肉类、蛋奶类增加是导致UC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UC的诱发因素与饮食不节或不洁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以生冷、辛辣、肥甘之品最易导致UC的发生[5]。高糖、高脂肪、高蛋白尤其是奶制品摄入过多而纤维素摄入减少与UC发病和复发有关,而补充益生菌、膳食纤维、鱼油则具有保护作用[6]。丁酸盐对结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7],丁酸盐是结肠上皮的主要能量来源,其主要由麦麸、燕麦、黄豆、高纤维素谷类等食物在肠道内经细菌酵解后产生,蔬菜和水果也有类似作用。此外,饮食中硫、硫酸盐、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均和UC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肠道菌群

尽管UC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肠道内固有菌丛与UC的关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肠道内致病菌与正常菌群的比例失调是UC发病的触发点。由于肠道菌群失调或易位,导致肠上皮通透性增加,防御性下降,使肠黏膜功能受损,肠腔内的抗原、内毒素等促炎物质进入肠黏膜固有层,而诱发免疫反应。另外,由于肠杆菌、肠球菌增加导致内、外毒素释放增加,UC患者原已存在的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也随之加重[8-9]。

环境因素

经研究表明,饮食不当、劳累、精神紧张、吸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服用避孕药、妊娠等,可以使易感者对肠道细菌免疫反应能力下降,导致了肠道对正常菌群的耐受性降低,从而诱发了溃疡性结肠炎。因此,消除环境中的特殊致病因子、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对预防UC的发生及改变其临床进程具有一定作用[10]。

感染因素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分离出一种与UC发病密切相关的感染因子,且还不能确定其与细菌、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感染在UC的发病机制中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一,炎症性肠病大多发生在肠道感染之后,而UC则包含于炎症性肠病;第二,有研究发现,UC发作时的大便与健康人的相比,其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呈有意义性增加,且应用抗生素对UC的治疗可以获得较好效果;第三,部分UC患者的血中检出了巨细胞病毒、轮状病毒、衣原体抗体;第四,粪便分流或旁路手术不仅可以改善UC的症状,还利于防止病情反复及复发。以上几点都提示UC的发病与感染有着密切关系,而感染在UC发病中的具体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因素

如精神因素、一氧化氮、血管损伤与血小板聚集、抗内皮细胞抗体等这些因素都与UC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不少学者对生活习惯、吸烟、避孕药、非甾体类药物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也有研究,目前意见还很不统一。

综上所述,U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复杂的,且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其诊断与治疗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姜杰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医学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12(27):12.

[4]庞雪花,甘华田.神经肽Y在免疫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9):2013-2016.

[5]赵曼,高峰.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6):3160-3165.

[2]朱立,王新月,于枚,安贺军.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1.

[6]樊慧丽,陈玉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新进展,2012,1(15):1.

[10]王艳芬,张建民.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6(27):3.

[7]徐佰国,王英凯,王策,孟祥伟,王丽.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6):32.

[8]庄肇朦,吕宾.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胃肠病学,2012(17):8.

[9]孙芳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中国医药指南,2012,4(10):12.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