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学,张著勋
(1. 甘肃省嘉峪关市胜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嘉峪关 735100;2.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养阴清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观察
张定学1,张著勋2
(1. 甘肃省嘉峪关市胜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嘉峪关 735100;2.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目的 探讨养阴清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阴清肺汤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肺功能改善情况和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8%)(P<0.05);观察组FEV1和FEV1/FEV分别为(76.3±0.4)%和(76.1±1.3)%,对照组分别为(62.2±0.5)%和(63.7±1.1)%,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阴清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养阴清肺汤;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慢性支气管炎后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肺部组织终末支气管部分包括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的膨胀或过度充气导致的肺组织的弹力退减,容积增大,其最大的特点是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因此称之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且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养阴清肺汤属于中药方剂,最早记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中,具有养阴清肺解毒之功效。笔者观察了养阴清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嘉峪关市胜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80例,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1]确诊。男52例,女28例;年龄57~81岁,平均66.3岁;病程4~23 a,平均12.6 a。均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史,发病缓慢,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气短以及呼吸困难等,患者通气功能均表现为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祛痰镇咳、抗感染、吸氧、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全身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对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给予利尿剂、强心剂等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用药和方法主要包括必可酮50气雾剂(每揿含丙酸培氯米松50 μg)2喷/次,3次/d;口服氨茶碱缓释片0.2 g/次,3次/d;左氧氟沙星0.2 g/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组方:大生地20 g,麦冬、玄参、贝母各12 g,丹皮、炒白芍各8 g,生甘草6 g;寒重者可加用干姜6 g;热重者去白芍加用黄芩20 g、胆南星12 g;燥甚者可加用天冬和茯苓各10 g;痰黏稠难咳者可加用白芥子和葶苈子各12 g、紫苏子10 g;咳痰带血丝者可加用白芨20 g、茜草根12 g;质虚者可加用大熟地和生地各10 g。1剂/d,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观察项目 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观察2组肺功能改善情况,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如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以及局部主要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有效:主要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甚至加重。同时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肺功能的改善情况。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2.2 2组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肺功能呼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肺功能情况比较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中的多发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临床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支气管炎症使管腔阻塞,炎症破坏小支气管壁软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蛋白酶损害了肺部组织以及对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受压血供减少而导致的;该病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以及有害气体的吸入等,或长期接触过敏因素,均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格来讲肺气肿不是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而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是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2]。肺气肿早期的症状不明显,随病情的发展会导致桶状胸,表现为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后期减弱,触诊时语颤动减弱或消失,感染后肺部可有湿啰音,缺氧时会出现发绀。对于慢性肺气肿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为主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为控制呼吸道感染、氧疗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等。必可酮气雾剂作为一种局部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吸入后有20%~25%被黏膜吸收,具有局部强效抗炎作用;氨茶碱能够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断腺苷受体,干扰气道平滑肌的钙离子转运,是临床中常用的支气管扩张药物;而左氧氟沙星是临床中常用的具有广谱抗菌疗效的药物,对各种肺部球菌都可起到抗菌作用。治疗肺气肿的目标主要是延缓患者肺气肿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讲,提高老年患者的机体代偿能力,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属于“瘀证”、“肺胀”等范畴[3],其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中医中的“肺胀”就是指的肺气肿,本病以肺虚为主,病位在肺,进而会影响脾、肾,后期病及心,其临床表现在早期以痰浊为主,逐渐痰瘀并见,最终表现为血瘀、痰浊、水饮错杂等。对于该病的诊断,中医认为肺胀与哮证、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证,而区别在于哮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独立病种,以喉中痰鸣有声为临床特点。肺胀是多种慢性疾病日月积累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痰,并在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时咳嗽频繁,咳痰多,且长年不断,若伴有感染是黏液脓性痰,且在剧烈咳嗽时还会出现痰中带血,在急性加重期,还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支气管的分泌物会增多,加重通气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4]。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医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温补肺肾、温阳利水、止咳降逆等标本兼治的原则,方可驱邪改善病情,同时保证远期疗效。
养阴清肺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在临床上常用于白喉的治疗,疗效确切[5]。养阴清肺汤的基本药方包括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和炒白芍,其中生地、玄参主要功效在于养阴润燥、清肺解毒,辅以麦冬和白芍可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可解毒消肿;佐以贝母可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可宣肺利咽、泻火解毒。加用黄芪可益气活血、补肺固肾;加用茯苓可渗湿利水、健运脾肺;加用大熟地和生地可补肾填精增加肾气。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效[6]。同时,该病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血瘀,因此当肺部组织发生轻度、中度的气道阻塞症状时,此时的症状是可逆的,应坚持以温补肺肾为主,辅以益气活血,既可治标,又可固本,这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患者在转归后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防止感冒、咳嗽的发生,避免发展成为慢性咳嗽。因此在应用养阴清肺汤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等进行加减治疗。
根据现代临床归纳,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治疗应以原发并发症治疗为主,标实者宜祛邪宣肺,温阳利水;本虚者宜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标本俱急者,标本同治,共奏疗效。有临床资料表明[7],养阴清肺汤可显著抑制小白鼠的咳嗽,明显延长咳嗽的潜伏期,并有效减少咳嗽的次数,具有较好的镇咳化痰功效,且该汤还能显著提高免疫力低下小白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艾民等[8]对养阴清肺汤进行了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药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养阴清肺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和毒理学依据,为养阴清肺汤的现代临床新用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养阴清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具有显著疗效,且可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肺循环,减轻临床症状;但对于该病的治疗还应注意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禁止吸烟,注意保暖和室内通风,同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呼吸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胜肺疾病诊治指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 李志英,阮威君.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 华夏医学,2008,14(2):951-952
[3] 黄吉庆,余甘霖.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9-110
[4] 李福东,陈化龙.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08,30(7):73-74
[5] 周少君,郑有顺,莫志贤. 养阴清肺汤加减方的药理研究[J]. 中华医学全科,2007,12(6):127-128
[6] 王华伟,李晓斌,曹琦琛,等. 养阴清肺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医学综述,2008,14(11):32-33
[7] 李焉,毛洪海. 养阴清肺汤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3例[J]. 中医药信息,2009,61(14):621-622
[8] 艾民,穆欣,韩向东,等. 养阴清肺口服液毒理学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08,18(3):64-65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35
R563.3
B
1008-8849(2014)13-1447-02
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