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辉
(湖北省南漳县人民医院,湖北 南漳 441500)
胸腺肽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朱可辉
(湖北省南漳县人民医院,湖北 南漳 441500)
目的 探讨胸腺肽在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腺肽80 mg/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 d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237,P<0.05);治疗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湿啰音消失时间及治疗3 d时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7 d后,治疗组TNF-α、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加用胸腺肽可促进炎症指标改善,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胸腺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被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密切相关的疾患。呼吸道的分泌物中存在免疫球蛋白(IgA),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而约有80%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液标本中SIgA含量明显降低[1]。研究表明,超过半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液中嗜酸粒细胞数量及组胺含量明显增高,提示其发生发展与过敏因素有关[2]。外界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因此抗感染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首要治疗措施。2010年4月—2013年5月笔者在抗感染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同时加用胸腺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4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内科学》[3]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⑤积极配合治疗工作,能够坚持完成治疗计划。
1.2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②年龄<60岁者;③存在意识或语言表达能力异常,不能自主进行治疗者;④有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者;⑤有全身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者;⑥近3个月内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使用史者;⑦有肿瘤或过敏体质者。
1.3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上述时期收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61~75(67.2±6.3)岁;慢性支气管炎病程3~27(8.7±3.5)a;急性发作病程1~13(4.7±2.0)d;伴原发性高血压18例,糖尿病11例,肺心病7例,冠心病15例。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0~78(66.9±5.9)岁;慢性支气管炎病程2~23(8.4±2.9)a;急性发作病程2~10(4.3±1.7)d;伴原发性高血压16例,糖尿病8例,肺心病10例,冠心病1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并发症等情况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以抗感染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包括休息、止咳平喘、解痉化痰、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失调。常用抗感染方案包括阿奇霉素500 mg口服1次/d,连用3 d,或莫西沙星400 mg口服1次/d,连用5 d,根据病情程度不同适当增减抗感染治疗时间,一般为3~7 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记录2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湿啰音)消失时间;②治疗3 d时评价上述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按照病情程度从轻到重计为0,1,2,3分,积分越高表示改善程度越大[4];③治疗前、后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5 mL,应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
1.6 疗效评价标准[5]显效:治疗5 d内无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恢复到发作前状态,肺部湿啰音消失,X线检查片状阴影消失或恢复到发作前状态,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 d内后达到显效标准;无效:治疗7 d仍未达到显效标准,或病情甚至加重。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237,P<0.05),见表1。
2.2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7 d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2.3 治疗3 d时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积分比较 治疗3 d时,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治疗3 d时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积分比较分)
2.4 治疗前后TNF-α、IL-6、IL-8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TNF-α、IL-6、IL-8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7 d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TNF-α、IL-6、IL-8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现代研究证实,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及IgE、IgD异常增高。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增高,从而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和气道高反应性,这也是慢支患者急性发作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病理基础。钟定等[6]研究发现,在支气管炎、过敏性肺炎等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中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由这些细胞产生的IL-8、IL-10及IL-13等可能与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性发展有关。秦北宁等[7]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黏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并处于活化状态,这些均表明淋巴细胞浸润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壁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IgA等免疫抗体在黏膜表面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干扰细菌菌体的运动或竞争支气管上皮黏附部位来中和外来细菌,并可提高气道腺体分泌物的黏滞性和弹性,更有利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黏附。它还在补体、溶菌酶的参与下溶解细菌,此外还具有调理吞噬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8]。而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免疫失调最主要的表现即为IgA功能低下或丧失,使其容易造成急性感染或反复感染。
近年来,免疫调节剂已经被应用于临床各种与免疫失调相关的多种疾病治疗中,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D等。胸腺肽为临床常用的细胞免疫调节剂,其以健康小牛胸腺为原料制成,具有调节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及成熟,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和防病能力等作用。同时,胸腺肽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免疫失调引起的IgE等免疫因子变态性增强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可能存在的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则具有刺激作用,使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保持平衡[9]。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进行免疫调节,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抗感染效果,促进机体炎症因子的消除,这也是通过胸腺肽调整自身免疫功能而发挥作用的。连续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短期内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及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IL-8水平变化的观察发现,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重要指征,其也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种间接反映,而通过给予免疫调节剂对免疫失衡状态进行纠正,有利于增强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清除炎症反应产物,对改善机体炎症状态,消除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及肺部湿啰音等症状体征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医疗成本。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进行治疗时加用胸腺肽可有效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改善体液与细胞免疫平衡状态,清除炎症递质,对缓解临床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易感状态、减少感染复发有帮助,由于本研究选取样本较少、研究时间较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 文永胜. 黄芪注射液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华西医学,2009,24(10):2709-2710
[2] 洪素兰,陈玉龙. 沙参麦冬汤对肺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SIgA与IL-1、IL-6、TNF-α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23(12):948-949
[3]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9-1550
[4] 张琼. 沙胺丁醇联合氨溴索在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81-82
[5] 袁秀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5(1):156-157
[6] 钟定,董临江,梁庆祥. 哮喘、慢支和过敏性肺炎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的差异[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16(3):257-258
[7] 秦北宁,李红霞.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与糖皮质激素疗效关系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444-445
[8] 郑燕. 细菌溶解产物对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作用[J].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211-1212
[9] 郑志龙,陆击修. 胸腺肽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其对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3,24(7):985-986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32
R0562.21
B
1008-8849(2014)13-1440-03
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