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双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 滦平 068250)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魏桂双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 滦平 068250)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自拟方中药汤剂和中药灌肠治疗。观察1个月后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方中药汤剂和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肠黏膜的微循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汤剂;中药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且非特异性的疾病,以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要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泻、腹痛、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病变位置多在乙状结肠直肠段。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且治愈困难,严重时还会发生癌变。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柳氮磺吡啶片对患者进行治疗,但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并且长时间服用柳氮磺吡啶片会对患者的肝肾带来严重的伤害[1-2]。中药治疗一般安全性比较高,针对性强,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所以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广泛欢迎。2011年6月—2012年10月,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在滦平县中医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6例,均未发现心、肝、肾等重大系统疾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女16例,男27例;年龄41~56(48.3±0.5)岁;病程(6.1±1.2)a(6个月~15 a);初发11例,复发32例;轻度15例,中度19例,重度9例;病变部位:全结肠5例,左半结肠14例,直肠乙状结肠18例,直肠上6例。对照组43例,女23例,男20例;年龄43~54(48.9±0.8)岁;病程(6.4±1.5)a(7个月~15 a);初发12例,复发31例;轻度17例,中度20例,重度6例;全结肠6例,左半结肠15例,直肠乙状结肠17例,直肠上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身体状况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要饮食清淡,禁食辛辣、酒等一系列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此同时,对照组服用柳氮磺吡啶片,初剂量2~3 g/d,分3~4次口服,如果用药后无明显不适,可将药量增加到4~6 g/d,待肠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1.5~2 g/d。与此同时,将100 mg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加入温热的生理盐水中,剂量保持在60 mL左右,然后对患者进行灌肠。连续治疗30 d。实验组采用自拟中药汤剂口服和中药灌肠。中药汤剂:将白术10 g、党参30 g、木香12 g、黄连6 g、荆芥15 g、甘草6 g、槐花15 g、白芍10 g、补骨脂10 g、地榆15 g。加水浸泡20 min,然后煮沸持续10 min,1剂/d,早晚各1次口服,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适当加减药物。灌肠方:将枳壳10 g、黄芪30 g、五倍子15 g、白头翁30 g、地榆10 g、黄连15 g加水浸泡20 min,然后煮沸持续10 min,待药液温度至37.5 ℃左右。要求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将臀部抬高,用一次性灌肠器插入肛门15~30 cm,再将药物慢慢注入,在肠内保留约1 h,1次/d,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程度和伴有的纳差、舌苔脉象等进行评分。内镜指数比较:通过内镜检查,对患者的黏膜颗粒感、血管型分布(正常、黏膜紊乱、黏膜消失)、黏膜脆性及黏膜损害(渗出、糜烂、溃疡等)程度进行评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溃疡症状消失,纤维肠镜检测黏膜恢复正常,停药6个月后无复发;有效:溃疡症状明显改善,纤维肠镜检测黏膜有所好转;无效:纤维肠镜检查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出现加重。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内镜指数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3。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道溃疡反复发作,由于医疗水平及研究技术的限制,医学界对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完全了解,现在普遍认为是肠道细菌、基因易感性和自身的免疫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该病临床症状与克罗恩病极其相似,因此早期不易准确诊断,同时该病治愈率低、复发性高且有癌变的趋向,所以其治疗得到了医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该药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是无法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治疗同时临床不良反应多。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内镜指数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实验组比较,P<0.0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休息痢”、“久痢”、“肠风”等范畴,主要是由脾胃虚弱、脾虚失运、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肝郁气滞和湿热壅滞大肠而造成的[3]。由于该疾病的治疗过程缓慢,所以使患者出现了多虚、多瘀的症状,并且热壅在体内长时间的积累变成了毒,所以健脾顺气、解除湿热、凉血祛瘀和止泻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自拟中药方中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作用;木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和胃、利尿通淋、辟毒消恶等作用;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荆芥有疏风解表、宣散疹毒、止血的作用;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白芍具有护肝、解痉、镇痛的作用,还能增强耐缺氧和抗氧化、抗疲劳的作用;补骨脂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地榆则可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各类药,起到协同其他药作用[4-5]。全方具有疏肝健脾、祛湿止泻的功效。而灌肠方中枳壳具有破气、行痰、消积的作用,可理气宽中,化痰消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五倍子具有缓解血肿外伤、清热解毒及止血的作用;白头翁有清血热、解毒和收敛肠黏膜止血的作用;地榆有止血和解毒的作用[6-7];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口服中药汤剂不仅可以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中药灌肠则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部位,从而改变患者肠黏膜的病理状态,有效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同时避免了炎性渗出,增强了疗效[8-9]。两种方法联合治疗不仅起到温中化湿、清热解毒、祛瘀燥湿、祛腐生肌的作用,而且患者用药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给患者灌肠时,首先要让患者排空大便后向左侧躺下,然后将灌肠汤剂缓慢的滴入,灌入一段时间后让患者朝右侧躺下,使药液充分吸收。灌肠汤剂的用量保持在150~200 mL,而且温度一定要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并且灌肠速度也要适中,过快会使药液很快流走,影响疗效,而且速度过快会刺激肠黏膜,使患者很快就会产生便意。
本研究发现,自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且治疗6个月后患者没有复发。提示中药汤剂和中药灌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溃疡症状及肠黏膜的微循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1-65
[2] 张四方,朱伟光,何明大,等.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23-24
[3] 孙刚,谢丹,王亚伟. 持续性肠系膜动脉灌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 黑龙江医学,2007,31(9):650-652
[4] 张虹玺,李彦龙,田振国. “脏腑同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128-129
[5] 张莉,尹丽菊.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愿82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1,33(7):1209
[6] 邓叶芬,李丽芳.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10-111
[7] 中国巾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6(6):66-69
[8] 陈鹏,卢先彬,雷晓梅. 三氧联合自拟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81-1182
[9] 郭威,于洋.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2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863-864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29
R574.62
B
1008-8849(2014)13-1434-03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