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08-11 14:45徐江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风出院效能

徐江华,胡 慧,王 宁

(1. 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3.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徐江华1,胡 慧2,王 宁3

(1. 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3.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

目的 分析中风患者出院前的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2年5—8月在十堰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就医的中风患者112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6项目量表、抑郁状态问卷、Barthel指数评定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总评分为(6.56±2.30)分;抑郁、有无遗留功能障碍、是否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职业、性别是影响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其中抑郁的影响最大。结论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 受抑郁等多因素影响;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人员、家庭照顾者、患者自身均应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

中风;自我效能;自我管理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病,为有效控制其发病率和复发率,迫切需要中老年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疾病管理工作。自我管理效能感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人对自己实施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信心[1]。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2]。目前,国内外对中风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3])、实施日常生活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平衡自我效能感、跌倒自我效能感)等,针对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人员制订自我管理效能感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2年5—8月在十堰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就医的112例中风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认;②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即将出院;③神志清楚、无认知障碍,可进行简单的沟通;④自愿参加此研究。排除标准:①年龄>80岁;②意识障碍;③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等。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中风发作次数、此次发作中风类型、有无合并其他慢性病、有无遗留功能障碍、是否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②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6项目量表[4]:该量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病患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其中文版本已在国内广泛使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现根据本研究具体情况,将该量表针对中风患者在文字表述上稍做了调整。评价内容共6项,每项以1~10分进行测评, 1分表示“毫无自信”, 10分表示“非常自信”。评价指标共2个:1~4项的平均分反映“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管理疲劳、疼痛、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自信心);5~6项的平均分反映“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感(在总体上管理所患疾病,如锻炼、按医嘱服药等的自信心)。此外还包括抑郁状态问卷(DSI)[5]194-196、Barthel指数(BI)评定表[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5]127-131。问卷在中风患者出院前发放,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3%。

1.3 统计学处理 首先检验资料是否符合或近似正态分布,可用2 s的大小作粗略判断,当2 s≤时,可判定近似正态分布[7]。经检验,资料近似正态分布。因此,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相关因素。

2 结 果

2.1 中风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男66例,女46例;年龄31~80(62.29±11.26)岁,其中61~7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33.9%;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水平最多,占41.1%;再婚者占87.5%;所从事职业中工人最多占37.5%,其次为农民占22.3%;家庭人均月收入集中在1 000~3 000元/月,占64.3%;住院期间有医保者占89.3%;初发患者占66.1%;此次发作以脑梗死为主,占92.9%;88.4%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47.3%的患者在出院时仍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50.9%的患者不能做到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

2.2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 根据自我效能感得分指标的高低,将自我效能感水平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以4分以下为低水平,4~7.99分为中等水平,8分以上为高水平。本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总评分为(6.56±2.30)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5.88±2.54)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感(7.91±2.46)分。可见,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各维度评分均处于中等水平。

2.3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一般资料对自我管理效能感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中风发作次数、有无遗留功能障碍、是否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的患者其自我管理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2.3.2 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自我管理效能感间的相关性分析 抑郁与自我管理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595,P<0.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分别与自我管理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398,P<0.001;r=0.241,P<0.05);此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分别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534,P<0.001;r=-0.335,P<0.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r=0.057,P>0.05)。

2.3.3 自我管理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自我管理效能感评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引入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准α=0.05,剔除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准α=0.10。其中职业变量为多值名义变量,需要产生哑变量,然后将哑变量代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 论

3.1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现状分析 本研究112例出院前中风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总评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均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感均分均处于中等水平,与王敬丽等[8]对高血压患者、Lorig等[9]对多种慢性病患者测评的结果相近,可见中风患者进行疾病管理的信心有待加强。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病情稳定、即将出院的中风患者,此时多数患者并未完全康复,遗留有功能障碍,出院后仍需继续进行康复锻炼。由于在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的督促指导、家属的悉心照顾,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信心较强。而出院则意味着中风患者离开医院、离开医护人员,独自面对漫长的康复期,且多数患者并不清楚出院后自己该从哪些方面管理疾病。此时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信心不足,一旦自我管理效能感持续低下,患者会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怀疑自身能力、过于依赖他人照顾、对待疾病过度悲观等,将不利于中风的康复。本研究中患者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均分较低,表明相比遵医嘱服药、注意锻炼等疾病共性管理方面,患者管理疲劳、疼痛、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自信心较差,其中管理疼痛的信心最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时,除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还应教授一些应对不适症状的技能,从而增强其管理不适症状的信心。

表1 一般资料对自我管理效能感影响的单因素分析(n=112)

表2 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注:R=0.692,R2=0.480,调整后R2=0.455,F=19.530,P<0.001。

3.2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有5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按进入回归方程的次序依次为抑郁、有无遗留功能障碍、是否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职业哑变量4(行政管理人员&农民)、性别,表明上述变量是影响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共可解释因变量48%的变异量。

其中抑郁的β绝对值最大,表明抑郁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且抑郁越严重,自我管理效能感越低。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时的心身反应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积极的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而沮丧的情绪则降低自我效能感,且引发的情绪越激烈,对效能信念的影响越大[10]。因此,为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需要兼顾其心理状态的调节,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

中风后无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自我管理效能感要高于有功能障碍者,这意味着病情越严重,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活动的信心越低,这与陈凤明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当功能状况好转时,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自信心会因为受到鼓励而增强;当功能状况变差时,患者会因沮丧、挫败感而表现为信心下降,自我效能感降低。

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效能感要低于农民,这可能与行政管理人员在中风后,生活各方面需要他人照顾,对自我角色转变不适应有关。

能够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的患者其自我管理效能感要高于不愿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患者。能够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说明患者进行疾病管理的主观意愿更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也较好。而不愿主动获取中风相关知识的患者,面对疾病多表现得较为被动,不愿或不知道如何去参与疾病管理。因此,尤其要关注那些很少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的患者,注意激发其参与疾病管理的主观意愿,增强其管理疾病的信心。

男性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要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一贯的强者形象,使其在遭遇挫折时,更能表现为迎难而上、不退缩;且男性往往担负着主要的家庭责任,在患病后,为了能够继续承担家庭责任,促使其有更强的应对疾病的信心。而女性内心的承受能力往往较差,在患病后,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面对疾病表现为消极应对,极易影响患者管理疾病的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应着重关注女性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心理状态,同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此外,本研究经相关性分析发现,社会支持、ADL能力均与自我管理效能感呈正相关,但在回归分析中,二者均未进入回归方程,原因可能为,社会支持、ADL能力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其他因素作为中介起作用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社会支持、ADL能力均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可见社会支持、ADL能力对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抑郁这一因素起作用的。这提示护理人员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ADL训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等措施来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帮助患者树立较强的自我管理效能信念。

中风患者出院前自我管理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人员、家庭照顾者、患者自身均应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的主观判断或自我感受,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干预时,需注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从加强情志护理、自我管理知识指导、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全面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进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受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样本选择,且地域范围仅局限于同一城市3家医院,因此所选样本不足以代表所有中风后患者,可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地域范围、增加样本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1] Lev EL,Owen SV. A measure of self-care self-efficacy[J]. Res N-urs Health,1996,19(5):421-429

[2] 班杜拉.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 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3

[3]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

[4] Stanford Patient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Evaluation Tools:Self-efficacy for managing chronic disease 6-item scale[EB/OL]. http://patienteducation.stanford.edu/research/secd6.html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生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6] 张介眉,陈国华. 脑卒中康复指南[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0-22

[7] 郑俊池. 实用医学统计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2

[8] 王敬丽,杨柯君,傅东波,等. 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5-36

[9] Lorig KR,Sobel DS,Ritter PL,et al. Effect of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J]. Eff Clin Pract,2001,4(6):256-262

[10] 郭本禹,修巧燕. 行为的调控:行为主义心理学(下)[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2009:450

[11] 陈凤明,李淑霞.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广州医药,2009,40(6):42-44

胡慧,E-mail:zhongyi90@163.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9.050

R473.5

B

1008-8849(2014)19-2160-03

2013-06-15

猜你喜欢
中风出院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第五回 痊愈出院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