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强 陈长瑶等
摘 要: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关键词:能源安全;南海主权;大国干预;跨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志码:A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能源安全是指能源的供给必须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要保证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能源的紧缺和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已深刻影响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建设[1]。近十年,研究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的成果丰硕。Elspeth Thomson[2]就东亚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局势和需求进行分析,得出东盟国家不会将能源更多的提供给东亚国家的结论,张宏(音)[3]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税现状及发展需求的对比,认为双方必须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黄莉娜[4]比较全面的总结中国东盟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和前景,提出以政府性文件约束来提高能源合作的思路。谭民[5]从国际法律的视角为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提供了建议。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问题方面和浅层次的合作机制层面。就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能源安全发展趋势看,如果区内不能够形成深层次的合作,就不能形成双边合作模式或者多边合作模式联动。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机制化的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建立涵盖多方面的长久性的联动机制来驱动现有的双边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1 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问题的提出
首先从来源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对传统安全领域的关注转向以金融安全、环境安全、跨国犯罪和能源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领域,而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6]。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能源安全问题牵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神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能源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全球化、非政府化的趋势,CAFTA①内部亦是如此。表现为区内各国各地区在能源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增多,相互依存加深。
其次从现实角度来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成立,双方的贸易合作取得预期成果。据海关统计显示2012年1月~11月中国对东盟贸易金额为3599.56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6]。但同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能源安全的合作明显显得落后。影响能源安全合作的背景十分复杂,既是政治、经济矛盾的综合产物,又有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背景[7]。中国与东盟间的非传统安全合作虽然发展比较顺利和迅速,但存在合作层次低,资源约束大的问题[8]。在全球化时代,能源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9],制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能源地方性保护政策引发的跨境污染、海上战略通道保障机制不完善、南海主权纷争国际化导致能源互信机制缺乏和区外大国干预严重挤压中国能源安全空间等方面并伴随扩大和深入的趋势。
最后从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历史状况及发展看,中国和东盟国家最早的合作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1978年中国同菲律宾签订的原油长期贸易协议为代表。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依然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1981年~1990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系数平均只有0.18,对天然气的需求也仅局限于少数部门。1993 年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之后,由于中国进口能源的绝对数量,使得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为了获得稳定的能源供给,中国政府积极推行能源外交并大力推动中国能源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世界各地寻求稳定的油源。东盟是中国的近邻,是中国的能源重要来源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海外开采的第一批原油就来自印度尼西亚。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飞速发展将会促使双方就能源安全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 CAFTA能源安全合作现状
2.1 双方能源合作战略互补性强
在现已查明的资源中,东盟地区天然气、石油及煤炭等资源丰度极高。从上述资源出口量角度来看,越南和印尼是东盟国家最大煤炭出口国,印尼是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输出国。文莱是东南亚第三大产油国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石油储量和产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居东南亚第二,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在资源的远景方面,东南亚地区能源储量也极为可观。
从能源的需求角度和分布来看,中国人均能源占有量小且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而东盟国家中越南、缅甸、印尼、文莱等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以天然气资源为例,见表1。
表1的统计显示区内主要能源国中只有中国在天然气可采储量在呈上升趋势,可采年限呈逆反趋势。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天然气需求刺激性明显,石油方面亦是如此。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不足当年消耗量的50%,这意味着我国有至少一半的石油需求量需要从国外进口。201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50%和21.9%,预计未来还将进一步走高[10]。据2011统计显示,我国从东盟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已占到从东盟进口的全部矿产资源总额2/3以上。
从开采技术和区位优势上看,由于双边的地缘经济距离较近,到中国东部能源紧缩区的运输成本和风险相对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的单一化陆域进口发展前景广阔。就资源禀赋的先天条件来讲,东盟国家参与油气资源开采的成本优势明显,但在市场资源开发和勘探技术方面,通过建国以来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为中国同东盟国家建立长期性的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能源安全合作与时俱进
从我国的外交政策上看,我国一贯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同周边邻国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在2002年第九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我方代表就新安全观提交了中国政府的立场文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1]。同时期东盟国家的安全战略也发生了调整和变化,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一是强调综合安全观念,二是强调合作安全[12]。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综合安全与合作安全交叉领域。就能源的分类情况来看,主流认识将能源级别作如下划分:
从能源层级来看,可大体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本研究主要针对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最大能源因素“可再生能源”进行探讨。1993年我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之后,快速的经济增长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需求变得日趋强烈。2002年9月,中国与印尼能源论坛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这标志着中印(尼)双方能源论坛对话机制。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东盟与中日韩的“10+3能源部长会议”,这为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参与彼此的能源计划、加强能源对话与协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机制。与此相对应的能源环境保护方面,双方就相关问题的解决也做了大量努力,如2002年11月确定进行水资源保护、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合作,2004年8月“中国—东盟环境政策对话研讨会”,2006年8月“中国—东盟环境管理研讨会”等。但这些探索性的地区合作“还是很初步的、临时的、应急的”[13]。
3 制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障碍
3.1 南海主权纷争国际化导致能源互信机制缺乏
南海海域是当今世界争议面积最大,多国交叉最为激烈的一个海域[14]。南海海域岛屿主权争端涉及六国七方,加之东盟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和整体实力的弱小,区域外大国的传统安全力量和非传统安全力量很容易干涉进来。从其他海域关于在争议区内的资源开发的国际实践来看,岛屿主权问题的争夺、先存方利益主体的分配、共同开发区的确定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构建南海资源联合开发机制上的三大阻力,而且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还只停留在基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之间的能源勘探开发,政府间的合作较少。海洋能源合作开发对所在地自然资源禀赋和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东盟国家中的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上条件较为成熟,但是上述国家也是同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存在纠纷较多的国家。
3.2 能源战略通道保障机制不完善
从整体上看,东南亚地区情况复杂,是海盗行为的多发地区。海盗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和背景,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东南亚海域再次成为全球海盗活动频发的高危地带。特别是9·11事件以来该地区的海盗活动呈现出与海上恐怖主义合流的新动向。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目前中国从国外进口的石油有80%以上要从马六甲海峡通过,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引致的能源安保的需要,也使得东盟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南亚地区有许多在地缘政治当中被视为具有战略地位的海峡,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该地区的贸易量和对能源的需求将增大,对东南亚海域海上运输的依赖性增强,然而海上战略通道面临海盗威胁[14]。1999 年以来,中国籍船只在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两海峡总共遇袭5 次,其中4次在马六甲海峡。尽管遇袭次数不高,但近年来,马六甲海峡的承载着总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世界货物贸易总额和1/2的石油运输,而且21世纪以来海盗活动愈发猖獗,平均每年340.5起,比1991年~1999年的平均值174.1起增加了95.6%,但打击海盗活动的效果不佳,给依靠海上生命线维持本国大宗贸易往来的区内国家带来诸多不便。
表2所列地区海盗事件发生次数,约占全球当年总量的83%[16]。其中南海海域在册海盗事件为101件,占27.3%。因此完善海上战略通道保障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国作为马六甲海峡与新加坡海峡的主要使用国之一,有必要在两海峡的安全管理上加大力度。而东盟地区还存在着成员国政府监管不严造成的河道恐怖主义犯罪。如2011年的“10.5湄公河惨案”,13名中国船员在金三角水域遇害,这一事件再次让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认识到本区域联合反恐,保障战略通道的重要性依然严峻[1]。
3.3 区域性能源开发政策引发的跨境公共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威胁已经开始受到重视[17],而环境恶化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便是区域性能源开发政策的不合理性。目前,自贸区内部受产业集群条件的低成本化和城市化工业结构影响,区内各方所实行的能源开发政策地区保护主义明显,导致被动方承受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被严重的浪费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碳排放气体量超标。碳排放气体超标主要是因为热带森林被大量砍伐,尤其是泥炭湿地森林②的破坏。印尼泥炭湿地共有2250万公顷,占全球的83%[18]。近年来大量的烧山毁林和经济作物替种引发该地区许多次跨地区空气污染。2006年的污染事件使得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等地能见度低于100米以下[19]。中国近几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3%~7%,以北方冬季长期大范围雾霾天气为甚[20]。
②植被破坏。森林植被破坏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人地矛盾突击。以水电站建设为典型。水电站建设对区内的森林毁坏量很大,柬埔寨将建的10座水电站,预计有1000公顷森林被淹没[21]。此外,飞速增长的人口和传统发展模式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亦相当严重。
③工业化水体污染加剧。东盟十国除老挝外,都共享着一条或者几条国际河流,工业发展不但增加了区内国家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而且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在趋利的带动下,对国内环保标准把关不严。任废料、废渣、废水倾入河流中,带来区内用水危机和水体污染加剧。如印尼的芝塔龙河。作为500万居民饮水和灌溉的主要来源,近30年来的工业化发展,加上当地环保措施和法律极不完善,导致芝塔龙河的河水变质,污染状况严重,被视为“全球最脏的河流”。
④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东盟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却拥有全球20%的物种,是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据世界银行统计,南亚、湄公河流域、东南亚70%的物种已经消失[22]。“受东亚地区政治历史发展阶段和冷战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在环境领域的合作仍主要是以国家层面为主,超国家层面的和次区域的、次国家层面的还只是起到辅助的补充作用,影响的效果还很低”[23]。
3.4 区外大国干预严重挤压中国能源安全空间
《国家安全学》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24,25],因此作为国家安全战略中重要的一环,能源安全中的文化因素渗透作用明显。从区域内部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文化丰富多彩。东南亚是一个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的地区。据粗略统计,该地区约有400个~500个民族[26],加之宗教文化的多样化和内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使得中国与该地区在能源安全空间层面的建构本身就存在障碍。
从区外角度讲,东盟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但其内部政治与文化融合差异化突出的特征使得成员国个体无法与域外大国和利益集团相抗衡。尽管冷战结束后东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显著,但东盟地区战略地位的突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其继续成为域外大国和利益集团在该地区博弈争取的主要焦点。以美国为例,美国重返亚太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外交态势和外交策略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甚至会影响CAFTA建设和区内主导力构建,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进入一段相对紧张的时期。这主要指美国借助强大政治、军事、外交等地区安全手段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已有的合作成效进行的一种渐进式“软侵入”。它以一种“温情脉脉”的侵略方法使长期运用共同利益、组织体系、合作方式与话语主导权这四个维度一直奉行“平衡外交”战略的东盟国家改变战略决策。诸如驻东盟大使的设立、美国-东盟峰会的建成、《美国-东盟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的谈判、《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加入、东盟地区论坛的参加等等。其中美国同中南半岛国家关系的改善最为引人注意,尤其是2009年对缅甸改变禁运、孤立、施压的政策,采取主动方式接洽缅甸当局。美东之间亲密升温,严重挤压中国的能源安全空间,给本来在能源合作方面就互相猜忌的中东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4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安全合作领域的对策
4.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
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存在诸多宏观的结构性挑战和微观的市场差异性,因此,要实现能源安全的有效合作,仅靠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可行的,政府应当在能源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对南海海域油气资源进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开发是解决中国和东盟贫油少气国家的能源现状的优先选择。但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条约框架来约束各方的行为,明确各方的规则和义务并通过正规的手段将共同开发这种模式纳入合作体制化的途径中来。我国应该坚持在有理、有利、有节维护主权的完整,并积极寻求与东盟国家开展在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的道路,推动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循序渐进的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避免当事的东盟国家联合区域外大国对我国领土的侵蚀和油气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领域向多层次、高水平发展,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4.2 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
区内各方应该在国家法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构建以顶层推动主导区域性海洋能源安全法体系建设,这既能实现多方传统安全力量联动,共同维护海上能源运输航道的安全,又可以避免域外大国对关键性海峡和区内海洋能源的掌控。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应在顶层推动的海洋能源安全法律体系下联合成立类似于“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机构,用以保障多方海上安全力量的联动实施,共同打击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合流的新趋向,维护地区稳定。从阻止问题继续蔓延的角度解决能源战略通道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缓解区内能源战略通道压力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4.3 推动中国-东盟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建设
2002年成立的东盟“10+3”环境部长会议着重制定了10个优先发展的领域,标志着中国东盟在能源环境安全领域合作的机制化[40]。公信(公共信用和公众信用)作为社会三大主体(政府、社会组织、个人)间共同认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行为准则,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阶段的文化价值观。区内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环境安全是双方在采取何种发展方式的选择上不得不考虑的一环,对双边贸易可持续合作意义重大,双方政府和人民首先要借助现阶段的区域合作平台,成立公信体制部门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行为准则并监督执行。其次借助现阶段的区域合作的发展动力和合作机制,打破制度主义和地区保护主义的坚冰,将和环境安全、卫生安全有关的一系列条约框架纳入双边能源公信体制中来。
4.4 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
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部有许多国家级和次国家级的合作圈重叠,诸如GMS次区域合作、云南省桥头堡国家战略、泛珠三角以及环北部湾等。各方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及合作平台促进多边能源安全交流互动,增强能源安全互信,重塑多边地缘经济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能源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
5 结论与讨论
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已成为国家安全环节的重要一环。能源资源匮乏的现实、海上战略通道的不稳定、政策性保护及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域外大国的干扰和南海主权纷争国际化趋势严重干扰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能源需求的合作和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正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中心,但消费供求难以匹配的格局使得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许多国家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支撑。一旦世界能源局势突变(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和能源突发性供应中断),其能源体系安全性的应变能力面临极大考验。中国作为亚太能源消费增长中心,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层面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但却面临同域外能源消费大国的激烈博弈,且中国在海外的能源来源长期局限于非洲、中东、拉美和俄罗斯等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且来源地经济、政治、社会稳定性差。在能源空间日益紧缩的今天,除自身降低高耗能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进行综合手段宏观调控,确保能源安全外,“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成为中国和周边能源需求大国的必然选择。可预见的是,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东盟国家必将成为大国能源博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联合东盟国家,确保双方在能源安全的共同利益,并结合区域实际和优势海权,参与全球范围能源竞争。一方面保障能源战略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稳定主权纷争局势,共同维护区内能源安全空间不被域外大国蚕食。在能源环境安全问题方面,东盟国家和中国所具备的特殊区位使得跨境空气污染、跨流域污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双方政府正面临如何处理日益增长能源需求和工业化、城市化规模性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康,朱耀顺.论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2(3):74-76.
[2] Elspeth Thomson,ASEAN and Northeast Asian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J]. EAST ASIA,2006,3,(23):67-90.
[3] Zhang Hong. Energy security concerns of China and ASEAN: trigger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sia Eur J 2010,(8):413-426.
[4] 黄莉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的障碍与前景[J].北方法学,2011(4):98-103.
[5] 谭民.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合作及其国际法律保障[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9
[6] 陈柳钦.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9):59-68.
[7] 王德华.日显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6):19-23.
[8] 李计成.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4(9):35-37.
[9] 谢念亲,谢娟.论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39-42.
[10]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回顾与展望,2012(1):66-7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EB/OL].http://www. fmprc.gov. 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shtml.2002/08/06.
[12] 赵晨.东盟的新安全观[J].国际问题研究,1998(3):20-23.
[13] Phnom Penh, Cambodia. Final Report of the East Asia Study Group[J].ASEAN+3 Summit,2002(4):59-60.
[14] 罗婷婷.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机制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1-7.
[15]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回顾与展望,2012:66-77.
[16] 曹玉墀,刘军坡,等.2010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分析[J].世界海运,2011(7):38-40.
[17] 周志成.论“环境安全”—从亚太地区看国际关系中新概念、新趋势[A].任晓.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M].长征出版社,2001:210-213.
[18] 何华锋.印尼纪行之三:失落的天堂雨林[EB/OL].财经网,2008-11-11.
[19] 董丽.都是烧荒惹的祸[N].人民日报,2006-10-16.
[20] 刘明慧.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探讨[J].山东经济,2009(7):78-83.
[21] 环保组织.再建大坝会破坏环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06-30.
[22] 陈文.东南亚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东南亚,2002(3):1-8.
[23] 张文强.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与制度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41-46.
[24]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45.
[25] 李文.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9.
Abstract: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studies comprehensivel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ergy security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finds out that countries of this area has complementary energy resources, which lays sound found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But at the same time, lack of mutual trust, lack of safeguard of transportation passage, trans-border public environment raised from reg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meddling of big powers outside of the region are the problems lay before the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constructing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Key words: energy security; CAFTA; South China Sea; countermeasure; cross-border pollution
5 结论与讨论
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已成为国家安全环节的重要一环。能源资源匮乏的现实、海上战略通道的不稳定、政策性保护及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域外大国的干扰和南海主权纷争国际化趋势严重干扰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能源需求的合作和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正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中心,但消费供求难以匹配的格局使得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许多国家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支撑。一旦世界能源局势突变(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和能源突发性供应中断),其能源体系安全性的应变能力面临极大考验。中国作为亚太能源消费增长中心,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层面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但却面临同域外能源消费大国的激烈博弈,且中国在海外的能源来源长期局限于非洲、中东、拉美和俄罗斯等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且来源地经济、政治、社会稳定性差。在能源空间日益紧缩的今天,除自身降低高耗能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进行综合手段宏观调控,确保能源安全外,“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成为中国和周边能源需求大国的必然选择。可预见的是,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东盟国家必将成为大国能源博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联合东盟国家,确保双方在能源安全的共同利益,并结合区域实际和优势海权,参与全球范围能源竞争。一方面保障能源战略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稳定主权纷争局势,共同维护区内能源安全空间不被域外大国蚕食。在能源环境安全问题方面,东盟国家和中国所具备的特殊区位使得跨境空气污染、跨流域污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双方政府正面临如何处理日益增长能源需求和工业化、城市化规模性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康,朱耀顺.论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2(3):74-76.
[2] Elspeth Thomson,ASEAN and Northeast Asian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J]. EAST ASIA,2006,3,(23):67-90.
[3] Zhang Hong. Energy security concerns of China and ASEAN: trigger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sia Eur J 2010,(8):413-426.
[4] 黄莉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的障碍与前景[J].北方法学,2011(4):98-103.
[5] 谭民.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合作及其国际法律保障[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9
[6] 陈柳钦.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9):59-68.
[7] 王德华.日显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6):19-23.
[8] 李计成.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4(9):35-37.
[9] 谢念亲,谢娟.论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39-42.
[10]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回顾与展望,2012(1):66-7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EB/OL].http://www. fmprc.gov. 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shtml.2002/08/06.
[12] 赵晨.东盟的新安全观[J].国际问题研究,1998(3):20-23.
[13] Phnom Penh, Cambodia. Final Report of the East Asia Study Group[J].ASEAN+3 Summit,2002(4):59-60.
[14] 罗婷婷.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机制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1-7.
[15]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回顾与展望,2012:66-77.
[16] 曹玉墀,刘军坡,等.2010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分析[J].世界海运,2011(7):38-40.
[17] 周志成.论“环境安全”—从亚太地区看国际关系中新概念、新趋势[A].任晓.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M].长征出版社,2001:210-213.
[18] 何华锋.印尼纪行之三:失落的天堂雨林[EB/OL].财经网,2008-11-11.
[19] 董丽.都是烧荒惹的祸[N].人民日报,2006-10-16.
[20] 刘明慧.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探讨[J].山东经济,2009(7):78-83.
[21] 环保组织.再建大坝会破坏环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06-30.
[22] 陈文.东南亚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东南亚,2002(3):1-8.
[23] 张文强.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与制度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41-46.
[24]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45.
[25] 李文.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9.
Abstract: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studies comprehensivel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ergy security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finds out that countries of this area has complementary energy resources, which lays sound found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But at the same time, lack of mutual trust, lack of safeguard of transportation passage, trans-border public environment raised from reg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meddling of big powers outside of the region are the problems lay before the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constructing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Key words: energy security; CAFTA; South China Sea; countermeasure; cross-border pollution
5 结论与讨论
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已成为国家安全环节的重要一环。能源资源匮乏的现实、海上战略通道的不稳定、政策性保护及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域外大国的干扰和南海主权纷争国际化趋势严重干扰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能源需求的合作和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正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中心,但消费供求难以匹配的格局使得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许多国家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支撑。一旦世界能源局势突变(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和能源突发性供应中断),其能源体系安全性的应变能力面临极大考验。中国作为亚太能源消费增长中心,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层面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但却面临同域外能源消费大国的激烈博弈,且中国在海外的能源来源长期局限于非洲、中东、拉美和俄罗斯等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且来源地经济、政治、社会稳定性差。在能源空间日益紧缩的今天,除自身降低高耗能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进行综合手段宏观调控,确保能源安全外,“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成为中国和周边能源需求大国的必然选择。可预见的是,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东盟国家必将成为大国能源博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联合东盟国家,确保双方在能源安全的共同利益,并结合区域实际和优势海权,参与全球范围能源竞争。一方面保障能源战略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稳定主权纷争局势,共同维护区内能源安全空间不被域外大国蚕食。在能源环境安全问题方面,东盟国家和中国所具备的特殊区位使得跨境空气污染、跨流域污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双方政府正面临如何处理日益增长能源需求和工业化、城市化规模性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康,朱耀顺.论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2(3):74-76.
[2] Elspeth Thomson,ASEAN and Northeast Asian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J]. EAST ASIA,2006,3,(23):67-90.
[3] Zhang Hong. Energy security concerns of China and ASEAN: trigger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sia Eur J 2010,(8):413-426.
[4] 黄莉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的障碍与前景[J].北方法学,2011(4):98-103.
[5] 谭民.中国-东盟能源安全合作及其国际法律保障[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9
[6] 陈柳钦.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9):59-68.
[7] 王德华.日显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6):19-23.
[8] 李计成.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4(9):35-37.
[9] 谢念亲,谢娟.论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39-42.
[10]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回顾与展望,2012(1):66-7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EB/OL].http://www. fmprc.gov. 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shtml.2002/08/06.
[12] 赵晨.东盟的新安全观[J].国际问题研究,1998(3):20-23.
[13] Phnom Penh, Cambodia. Final Report of the East Asia Study Group[J].ASEAN+3 Summit,2002(4):59-60.
[14] 罗婷婷.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机制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1-7.
[15]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回顾与展望,2012:66-77.
[16] 曹玉墀,刘军坡,等.2010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分析[J].世界海运,2011(7):38-40.
[17] 周志成.论“环境安全”—从亚太地区看国际关系中新概念、新趋势[A].任晓.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M].长征出版社,2001:210-213.
[18] 何华锋.印尼纪行之三:失落的天堂雨林[EB/OL].财经网,2008-11-11.
[19] 董丽.都是烧荒惹的祸[N].人民日报,2006-10-16.
[20] 刘明慧.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探讨[J].山东经济,2009(7):78-83.
[21] 环保组织.再建大坝会破坏环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06-30.
[22] 陈文.东南亚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东南亚,2002(3):1-8.
[23] 张文强.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与制度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41-46.
[24]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45.
[25] 李文.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9.
Abstract: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studies comprehensivel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ergy security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finds out that countries of this area has complementary energy resources, which lays sound found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But at the same time, lack of mutual trust, lack of safeguard of transportation passage, trans-border public environment raised from reg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meddling of big powers outside of the region are the problems lay before the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constructing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Key words: energy security; CAFTA; South China Sea; countermeasure; cross-border pol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