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城市发展及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2014-08-11 08:11冯春萍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俄罗斯

冯春萍

摘 要:在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城市的产生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遵循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文章回顾了俄罗斯的城市发展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和转型时期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指出苏联时期是俄罗斯城市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总结了俄罗斯城市发展具有大城市较少、结构单一的市镇较多、城市化进程中的“伪城市化”现象、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和城市群发展不成熟等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在俄罗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了莫斯科市及莫斯科集聚区具有突出地位。文章最后就俄罗斯的“逆城市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俄罗斯;城市化;城市集聚区;逆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章标识码: A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是区域人口、资本、产业、科技、信息等要素高度集聚的中心,也是对外交流的高地,它不仅具有产生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内在机制,而且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育完善。对于地广人稀的俄罗斯来说,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行政地域结构的组成节点、人口的聚居场所和经济潜力的集中地,正如Львов院士在其《通向21世纪的道路》一书中明确指出:“……正是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前景”[1],因而城市是地域经济空间组织最具代表的典型形态。

1 俄罗斯城市的发展演变

俄罗斯城市的产生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遵循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其主要特点在于其发展的激进性、强大的国家作用体系、农业根源性突出以及缺少中产阶层等[2]。回眸俄罗斯城市的发展史可见:沙俄时期城市发展直接与它的领土扩张活动紧密相连,发展缓慢;苏联时期与其工业化进程同步,快速发展;解体后与国家经济走势相一致,波动起伏。

1.1 沙俄时期城市建设起步迟、发展慢

与西方国家相比,俄国长期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城市产生很晚,而且发展十分缓慢。直到公元六、七世纪时,才在国土欧洲部分的中部形成了诸如基辅、诺夫哥诺德、斯摩陵斯克等城市,这些城市虽然也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但主要职能为军事城堡,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沙俄时期的大部分城市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沙皇在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为了加强对各地区的统治,进行了行政改革和行政区划,并相应地设立了行政中心,后来这些县以上的行政中心都被确定为城市。仅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的1775年~1785年,就以行政改革的方式建立了162座新城市。19世纪下半叶,废除农奴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劳动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城镇和工人新村的数量急速增加。但由于当时这些工业城市和城镇大多不是行政中心,因而不具有城市的法律地位。所以,虽然在帝俄时期就启动了城市建设,但直到1900年,俄罗斯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据统计,全国只有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只及同期欧洲城市化水平的1/3-1/2。到十月革命前,俄国共有城市655座,城市人口数量为28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3]。

1.2 苏联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运动,带动城市建设空前繁荣

苏联时期是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阶段,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20年代初,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洗礼,俄罗斯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城市。1920年,俄罗斯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5.3%,1922年为16.2%,直到1926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但由于当时将一些工矿城镇列为城市,所以城市的数量不减反增,到1926年已达952座,比十月革命前增加了近300座。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原有的城市因兴建、改建、扩建工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展;另一方面,随着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城市和城镇。到1940年,苏联城市人口的数量已比1926年翻了一番,占全国人口33%,超过了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4]。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西部地区的城镇遭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在战后的重建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始,伴随着国家生产力东移过程中的一大批大型的生产地域综合体的兴建,中部和东部兴起了造城运动的高潮。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基本跨过了城市化的拐点,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从城市的数量看,1926年,全苏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31座,与战前相差无几,到1989年达到296座,是1926年的近10倍,平均每年建成4.7座城市,尤其是在1927年~1958年的30年间,每年新建的城市超过了9座(表1)。1960年~1980年间,苏联的城市化在水平提高了14.3个百分点,成为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5]。

1.3 转型时期与经济走势趋同,波动较大

俄罗斯成为新生国家以后,城市化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城市人口下降。从1990年~1999年,俄罗斯城市数量虽然比1990年增加了49个,但城市人口却从10796万减少到10661万,即减少了135万;从2002年到2009年,城市人口又减少了338万,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出现了人口减少的情况。二是大城市的发展滞后于中小城市,出现人口向中小城市倒流的现象;三是城市人口流向农村地区,这在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如1992年到1994年的三年中,俄罗斯农村人口增加了90万,一些俄罗斯学者因此认为俄罗斯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实际上这一现象的出现完全与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相一致,在经济萧条的几年中,俄人口死亡率大幅攀升,在1994年达到顶峰,为15.7‰,甚至高于战争年代[6],而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情况要好于大城市,导致大城市人口的外流。从1995年起,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又恢复了正常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净转移,但规模有限。在成为新独立国家的20年间,俄罗斯不仅没有新建城市,而且许多规模较小的城市和城镇因人口日益减少而失去了活力,1990年~2008年,全俄城镇减少了885个,城市化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3%左右[7]。2010年与2002年两次人口统计的结果显示,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在八年间仅上升了0.4个百分点,即从2002年的73.3%上升到2010年的73.7%(表2)。

2 俄罗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国家时,拥有原苏联51%的人口,57%的城市人口,在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俄罗斯拥有62%的人口,并占有60%的国民财富,66%的工业产值和46%的农业产值,按生活水平指数是全苏平均水平的114%[8]。2010年底,俄罗斯总人口为1.43亿,共有城市和城镇2386个,城市化水平为73.7%。与西方国家比较,俄罗斯的城市化发展却有其鲜明的特色,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中小城市和城镇,大城市较少

根据俄罗斯人口不低于12000人城市建制的法定标准,2010年共有城市1100座,占城市和城镇总量的46.1%,居住着93%的城市人口,占53.9%的小城镇的人口仅占7%。而在这1100座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有936座,高占85.1%;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164座,仅占城市总量的14.9%。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有12座,占1.1%,其中在千万人口以上的巨型城市就莫斯科市1座,人口为1151.43万;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人口规模为484.87万。其余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均不到150万,这固然与俄罗斯地广人稀有关,但与其城市化体系发育不完整也直接相关(见表3)。如与美国相比,美国在20世纪末总人口比俄罗斯多约1.2亿,但拥有3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其中14个城市人口大于200万,8个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非但如此,俄罗斯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在20年间不增反减,如伏尔加格勒曾在2000年退出了百万人口城市的行列(996万),现虽然又重新归队,但彼尔姆在2009年又退出了百万人口城市的行列[9]。俄罗斯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集中度仅占总人口的20%,比发达国家低一倍。因而一些俄罗斯学者自身也认为,从表象看,俄罗斯的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当,但从城市人口的集中度(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看,俄罗斯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

俄罗斯大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左右。在苏联时期工业化的造城运动中,人口迅猛涌入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难以承载,而国家又因资金有限无暇顾及。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推行“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方针,实施“身份制度”,即只有具有身份证的人口才能迁入城市,但政府却对身份证的发放严格管制,以此来控制城市人口的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到60年代后则进一步推行限制大城市的“分散集中”的策略,有些类似于我国80年代提倡的“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建设县城和集镇”的政策。在这一阶段,苏联核心地带(欧洲部分)的人口向东部、北部和南部地区扩散,使得以往这些落后的边缘地区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一度出现了因食品匮乏使很多城市居民回归小城市和农村的潮流,使大城市的发展雪上加霜,直到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这一势头才得到遏制。

2.2 城市职能中结构单一的市镇较多

城市职能是指其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的角色。根据俄罗斯专家研究所的调查报告,确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一企业或者同一行业的企业创造了全市或城镇工业产值或服务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二是同一企业集中了全市或城镇就业人口的1/4以上。虽然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并不鲜见,但在俄罗斯这类城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特征表现得最典型。这是因为俄罗斯大量的城市兴建于苏联时期,大规模工业化的同时催生了大量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和城镇。当时的新城建设大致都经历一下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即所谓的“一厂一城”模式。这在资源型地区尤为典型,尤其以采矿、军工、能源、冶金、化工、木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等行业为主城市的结构单一性就更典型。如莫斯科东北部的伊凡诺沃州及周边地区是传统的纺织工业区,这里云集着大量的纺织业市镇;在北方和西北乃至中央区北部形成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和纸浆制造业市镇;在乌拉尔地区则集中了冶金行业和军工企业的市镇。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结构单一的城市在转轨时期出现了分化现象,如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便容易得到外资的亲睐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城市因此得到发展;而大多数城市则缺失活力,成为经济改革的沉重负担,转型愈发艰难。2000年以后,还能继续保持经济活力的城市已不足一半,预算拨款成为居民收支的主要来源。根据俄罗斯地区发展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俄罗斯单一产业结构的城市共有335个。其中,5%的城市危机状况比较严重,需要联邦政府采取措施;15%的城市处于濒临危机的高风险状态,需要联邦主体政府解决;其余80%的城市则需要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定期监控,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这类城市的脆弱性显露无疑,更是陷于深深的危机之中,难以自拔。为此,俄罗斯地区发展部从2009年开始制定专项规划支持单一产业结构的城市的转型愈发展[11]。

2.3 城市化进程中的“伪城市化”现象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俄罗斯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俄当下的城市性质及发展特征的研究。由于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而俄罗斯的大多数城市都是苏联时期为了满足当时急速工业化的需要,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由农村向城市移民和进行行政区划,许多村庄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城市或城市型的市镇。仅1926年~1959年,从农村直接迁入城市以及因行政区划原因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村人口达5690万,是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80.8%。1951年~1980年间,有520万个农村直接转为了城市,但这些新城市大多在景观、建筑风格、城市文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保持农村的原貌,这一现象往往被称为“假城市化”或“农业城市”,也有点类似于我国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的城市化水平虚高,而农民工却没有实现市民化的转变。据统计,直到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60岁以上的城市原住民仅占5%~17%,城市居民大多还是从农村来的第一代移民。因此,虽然俄罗斯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俄罗斯学者自己也认为:“俄罗斯更多仍是农业国”。“俄罗斯城市农村化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与西方城市发展背道而驰。”[12]

2.4 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发育不完善

城市人口规模常常是城市极重要的一个综合性特征。根据《俄罗斯城市地方自治原则》的规定,人口在5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万~10万的为中等城市,10万以上的为大城市,超过100万的为特大城市[13]。在其城市化的进程中,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但与其他人口较多的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城市规模分布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从城市首位度看,根据其理论,两城市指数一般在2左右,4城市指数一般是1左右,而俄罗斯却分别2.37和1.5,显示出首位城市具有突出地位。其次,如按照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图,则可发现,俄罗斯金字塔图比较简单,层级较少,在其10万人以上的160多座大城市中,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一共只有33座,其中50万~100万人大城市就有20座,占六成以上;超过100人口的大城市有12座,400万~500万和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分别只有1座,缺少200万~400万和500万~1000万等级的大城市。第三,城市人口规模变化不大,城市网络稀疏。在2002年到2010的时间段内,俄罗斯小城市和大城市各增加了5座,较大城市减少了7座,特大城市减少了1座。从各类规模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看,总体变化不大,除了大城市人口占比上升了3.3个百分点外,其他类城市的变化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表4)。由于地广人稀,俄罗斯城市之间间隔的距离较远,欧洲部分城市间的平均距离为45公里~75公里,西伯利亚地区这一距离就在200公里以上,远东地区的距离则更大,因而形成城市网络不仅比较稀疏,而且越往东越稀疏。

2.5 城市群发展不成熟

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趋势明显,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级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俄罗斯也不例外,表现出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城市集聚区急剧发展的过程,俄学者认为,在那里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具有明显的“公共消费”的特征,而这种集聚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尽管俄罗斯总人口在逐年减少,但人口向中心区域集中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俄城市集聚区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60年代,目前全国共有20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集聚区,集中了80%的城市人口。其中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个最大的城市化区域分别集聚了1200多万和500多万人,其余有4个人口在200万~300万之间,14个介于100万~200万之间。从集聚区性质看,13个属于多中心,7个是单中心(表5);从区域分布看,主要沿着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沿伏尔加河、鄂毕河和卡马河分布;二是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分布;三是沿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一线分布;四是沿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和公路分布[14]。也有学者研究提出,目前俄罗斯大型的城市集聚区有52个,大多以联邦主体的中心城市为核心集聚而成,一般中心城市的人口在30万以上,83%的城市集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由于国土辽阔以及人口密度的低下,使得俄罗斯城市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十分缓慢。俄罗斯著名的地理学家拉巴认为,迄今为止,俄罗斯境内尚未形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带。未来有可能形成两条:一条沿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和公路分布,另一条则沿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公路沿线分布[15]。

3 城市在俄罗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同周围广大区域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节和服务的功能。几乎每个城市都是地区各类活动的中心,有自己的影响腹地,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往往决定城市对区域的吸引力和服务范围。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区域空间重构起重要影响,而且是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90 年代后,一方面俄罗斯城市发展受经济危机制约,城市化进程一度受阻;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特殊的有利条件,成为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正是由于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发挥城市集聚区优势,加快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城市成为俄罗斯地区政策中的重要立足点。

3.1 城市在俄罗斯经济中的总体地位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城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00年,俄罗斯的1092个大小城市,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提供了约4/5的GDP和私人收入,90%以上的财政收入,集中了大量的人才和科技力量。由于大城市基础条件好,适应能力强,多功能且自由经济灵活而最能较快地转向新的发展模式,因而竞争力强,于是“城市竞争”、“城市市场”等概念已被广泛应用[17]。有学者根据人均投资额、亏损企业占比、失业率、平均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零售贸易额、人均食品消费额等指标对俄罗斯主要城市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诸多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中,城市规模是首要因素。在俄公布的471个萧条城市中,有431个是5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而在50万人口的大城市,则不存在萧条城市。因此,在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状况时俄罗斯学者往往采用的是10万人口以上的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160多个城市集中了差不多一半的人口,1/3以上的经济部门就业人口,1/3固定资金,提供了3/5的工业产品,承担了2/5以上的建设项目和投资,因此成为区域的“核心”、“增长极”,是国家经济空间再造的动力所在[18]。但总体而言,由于地广人稀,俄罗斯城市之间间隔的距离较远,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十分不便,严重影响了区域之间的人员、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往来,特别是对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来说,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强。

俄罗斯大多数大城市显然不具备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同样的联邦直辖市的集聚优势,但也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如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劳动力优势或制度优势等,也发挥着较强的地区中心作用,尤其是在吸纳本地区人口、就业、产业、投资等各类社会经济资源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从联邦区层面看,主要城市在所在区域中各类资源的集中度差异很大,其中中央区和西北区集聚优势最明显,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指标在所在区占比都在50%~65%左右。从分指标看,住宅建设指标占比最高,所有的联邦区均在50%以上,最高的超过70%。区域间差距最大的是零售额,最高的中央联邦区和最低的远东区相差近50个百分点(表6)。这一分布格局反映了主要城市在经济空间的作用由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逐渐衰减。这显然与生产力布局、区域规模、在全俄的劳动地域分工角色及其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3.2 莫斯科城市集聚区的突出地位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为两个联邦直辖市,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是莫斯科,它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又具首都地位,莫斯科城市集聚区对于俄罗斯经济空间来说具有国家级的重要地位:提供了1/4的区域产值、1/1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1/5财政税收,集中了2/5的国家进出口和1/2的外商投资[19],因其典型性而冠上“莫斯科模式”之称。法国学者Моршан П. Самсон И. 通过对俄罗斯城市集聚区的研究指出,莫斯科城市集聚区的意义“……远远越出了国界”。因为莫斯科具有4个有利于现代城市集聚区发展的基础:第一,它一直是物质(工业)生产的巨大中心,这与科学研究是“共生现象”,而现代城市集聚区正是建立在科学—生产的极点之上。第二,它是国家的行政中心,是政府机构的集中地,具有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权,履行着在国家层面上对区域功能的调控。第三,它是人口、信息、商品和服务的吸引中心,城市集聚区应该达到足够的规模,而莫斯科城市集聚区是俄罗斯独一无二的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巨大集聚区。第四,文化中心的意义不断增强。可见,莫斯科城市集聚区在其所在的中央联邦区的地位无与伦比,它集中了全区1/3以上的人口,1/2左右的固定资本投资,约一半的建筑工程和一半以上的零售额(见表7),其中莫斯科市更是独领风骚,一城的社会经济指标数倍于其他城市的总和[20]。

4 关于俄罗斯90年代“逆城市化”现象的探讨

所谓的“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19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人口开始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这一现象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俄罗斯独立后的20世纪90之初,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以及农村地区迁移,并在1994年达到高峰,因此就有学者认为俄罗斯城市发展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的观点,并认为1991年是俄罗斯城市化S曲线的转折点[21]。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并不认可,认为这是俄罗斯城市体系在苏联解体之后极不稳定出现的短暂现象。笔者对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因为“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是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比较成熟的一个阶段,核心和边缘地带在财富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基本上消除。与西方国家比较,俄罗斯所谓的逆城市化产生的动因不同,首先,它不是城市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是城市居民应对经济危机迫不得已的选择;其次是持续的时间不同,从1970年代至今,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过程仍未结束,而俄罗斯只持续了短短数年,从1995开始就告结束,其逆城市化过程基本与其经济危机和人口危机同步。另外,俄罗斯城市发展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约2/3的城市家庭在郊区拥有居所,因此也往往被认为是“郊区化”。同样与西方的“郊区化”不同,俄罗斯城市的郊区住所大多是城市居民的季节性第二住所,很少有人全年居住。而且,这些郊区住所的建筑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是建于赫鲁晓夫时期为解决粮食短缺而分配给市民耕种份地上的简单住所。在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城市居民依靠郊区地块上种植土豆和蔬菜,熬过了食品匮乏的艰苦岁月。新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兴,很多富裕人士又开始进军郊区兴建豪华别墅,并出现规划完整的别墅村。与此同时,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也开始起步。

参考文献:

[1] Львов Д .С. Путь в XXI век. М.,1999.С.43.

[2] 于小琴.社会现代化视阈下俄罗斯城市化特点及历史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 (2):15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编著. 苏联经济地理(上册)[M]. 科学出版社,1983:64.

[4] 刘显忠.苏联时期城市化:成就和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3(17).

[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5.

[6] Исаенко Е. В. Колесов А. И. Черных Г. 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регионалистика России[M].БЕЛГОРОД, 2007: 43.

[7] 高际香.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俄罗斯的探索与实践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8.

[8] Глушкова В. Г. Введение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географию и регионаьную экономику России [M]. М.,2004. С:161.

[9]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M]. Госкомстат России, 1999 , 2010 .

[10] Бугаев В. Г. Основ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егионов России в 90-е годы [J]. Изв. РГО, 2000(1)..

[11] 高际香.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俄罗斯的探索与实践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8

[12] Вишневский А. Серп и рубль 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России [M]. М.,1998.

[13] Основы местново самоупранение в горадах России [M]. СПБ.ИСЭП РАН, 1995: 250 .

[14] Корнекова С. Ю.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1: 68.

[15] Лаппо Г. М. География городов [M]. М. , 1997. С . 69.

[16] Глушкова В. Г. Введение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географию и регионаьную экономику России [M]. М.,2004.:156-157

[17] Анима Е. Γ.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п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ен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J]. Изв. РГО.. 2000(6).

[18] Лаппо Г. М. Города на пути в будущее [M]. М.,2004. С.31

[19] Росс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 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о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еструктуризации[M]. М.,2013, С.120.

[20] Моршан П. Самсон И. Метрополисы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и [J] . 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 . 2004 (1)С.4.

[21] 俞路,邱显平.转轨以来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研究[J]. 俄罗斯研究,2006(2):52-57.

Abstract: Cities have taken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ssias transforming to the market economy. Russias urbanization has followed the general law of urbaniz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showed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When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Russias urbanization, we found that from the Tsarist period, to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the USSR peri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Russias urban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s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are: 1)there are few metropolis, except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 2)existing of more than average single functional cities; 3)pseudourbanization, that is, urbanization without the complet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4)lack of some layers of urban scale system and imma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es, especially large cities like Moscow, have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Russias employment, industrial output, and so on. In the end of article, Russias counter urbanization is discussed.

Key words: Russia; urbanization; city agglomer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14] Корнекова С. Ю.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1: 68.

[15] Лаппо Г. М. География городов [M]. М. , 1997. С . 69.

[16] Глушкова В. Г. Введение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географию и регионаьную экономику России [M]. М.,2004.:156-157

[17] Анима Е. Γ.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п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ен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J]. Изв. РГО.. 2000(6).

[18] Лаппо Г. М. Города на пути в будущее [M]. М.,2004. С.31

[19] Росс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 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о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еструктуризации[M]. М.,2013, С.120.

[20] Моршан П. Самсон И. Метрополисы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и [J] . 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 . 2004 (1)С.4.

[21] 俞路,邱显平.转轨以来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研究[J]. 俄罗斯研究,2006(2):52-57.

Abstract: Cities have taken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ssias transforming to the market economy. Russias urbanization has followed the general law of urbaniz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showed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When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Russias urbanization, we found that from the Tsarist period, to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the USSR peri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Russias urban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s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are: 1)there are few metropolis, except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 2)existing of more than average single functional cities; 3)pseudourbanization, that is, urbanization without the complet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4)lack of some layers of urban scale system and imma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es, especially large cities like Moscow, have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Russias employment, industrial output, and so on. In the end of article, Russias counter urbanization is discussed.

Key words: Russia; urbanization; city agglomer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14] Корнекова С. Ю.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1: 68.

[15] Лаппо Г. М. География городов [M]. М. , 1997. С . 69.

[16] Глушкова В. Г. Введение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географию и регионаьную экономику России [M]. М.,2004.:156-157

[17] Анима Е. Γ.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п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ен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J]. Изв. РГО.. 2000(6).

[18] Лаппо Г. М. Города на пути в будущее [M]. М.,2004. С.31

[19] Росс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 ространстанство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еструктуризации[M]. М.,2013, С.120.

[20] Моршан П. Самсон И. Метрополисы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и [J] . 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 . 2004 (1)С.4.

[21] 俞路,邱显平.转轨以来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研究[J]. 俄罗斯研究,2006(2):52-57.

Abstract: Cities have taken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ssias transforming to the market economy. Russias urbanization has followed the general law of urbaniz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showed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When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Russias urbanization, we found that from the Tsarist period, to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the USSR peri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Russias urban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s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are: 1)there are few metropolis, except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 2)existing of more than average single functional cities; 3)pseudourbanization, that is, urbanization without the complet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4)lack of some layers of urban scale system and imma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es, especially large cities like Moscow, have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Russias employment, industrial output, and so on. In the end of article, Russias counter urbanization is discussed.

Key words: Russia; urbanization; city agglomer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猜你喜欢
城市化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