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CT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2014-08-11 20:43陈南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陈南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种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利用多种图像工作后处理软件重建分析肿块内部结构、边缘征象与临近组织关系的CT征象。结果:58例患者图像上均显示为肺内孤立结节(直径≤3cm),位于肺段或肺野周边部。结论:应用CT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可更好显示肿块内部、边缘征象特征及与临近组织关系的CT征象,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对肺癌CT诊断的正确率提高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后处理技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Th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CT post-processing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Chen n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iyang city ,radiology department 550002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CT post-processing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Methods:For surgical pathology confirmed peripheral lung cancer,to use a variety of image post-processing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in bump internal structure,marginal sign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tissue.Results:58 cases are shown in the image for isolated nodule in lung (diameter of 3 cm or less),located in the lung segment or lung peripheral units.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post-processing reconstruction CT technology can well display the CT features in bump internal structure,marginal sign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tissue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for diagnosis.It is great value to improve accurate rat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Key words]Peripheral lung cancer;Post-processing technology;Tomography;X-ray computer

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58例周围型肺癌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更好显示肿瘤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临近改变的CT征象,初步探讨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8例患者,其中腺癌45例,鳞癌13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7.5岁,其中男51例,女7例。

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排多层螺旋CT机,病人一次屏气后行常规胸部扫描,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隔平面;扫描条件,120kv,自动毫安技术,层厚、层间距10mm,螺距1.375,重建层厚1.25mm。增强扫描30例,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人80~100ml碘海醇(300mg/100ml),自动跟踪触发。

图像后处理:图像传入GE AW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①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冠状位+多方向斜位,包括MIP及min MIP;②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并与轴位扫描图像进行比较分析。

图像评价:综合横断位图像、MPR、VR、SSD图像进行分析及后处理操作给出诊断结果,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8例患者图像上均显示为肺内孤立结节(直径≤3cm),位于肺段或肺野周边部。MPR+VR+SSD重建在显示周围型肺癌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五项周围型小肺癌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图像,其中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显示与横断面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图1~4。

67岁男性患者,左下肺腺癌,图1横断位见空泡征,图2MPR、图3VR、图4SSD显示分叶征、细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

讨论

横断位CT图像可显示病灶的密度、坏死空洞、空泡、钙化等内部特征,也可部分显示病灶边缘征象及其邻近结构组织情况,但对某些特征的显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或不能显示,采用多种图像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MIP、min MIP)、三维容积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等,能从多层面、多角度显示病灶的各种特征,有利于提高周围型肺癌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1]。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①分叶征: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的基本征象,其形成与肿瘤边缘分化程度及生长速度不均和肺支架的阻挡至生长受限有关;②细毛刺征:是由于肿瘤间质、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向周围蔓延所形成;③血管气管集束征:周围血管向结节聚集,肿瘤邻近的血管和细支气管受牵拉向肿瘤附近集中或将其卷入形成血管气管集中征象,是肿瘤内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牵拉的结果。④胸膜凹陷征: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通过瘤体邻近纤维网架传递到脏层胸膜,将胸膜拉向瘤灶呈向内凹陷的三角形或喇叭口状。⑤空泡征多见于瘤径<2cm的肺癌中,因瘤体内尚未被侵及的细支气管与肺泡,CT表现为瘤内单发点状或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灶[2]。

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利用多层螺旋CT的扫描数据,采用多种图像工作站后处理技术于病灶所在层面任意角度、任意平面重组图像。其特点是克服了普通CT横断位图像观察的局限性,从而能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所检出病灶的形态学变化,可清晰显示所检查病灶边缘征象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节。

肺部结节的内部结构特征:空泡征、钙化、含气支气管征;边缘征象特征:分叶征、细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肺癌所具有的主要征象[3-5],本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CT多重建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征象显示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在轴位无法显示时,后处理技术可以任意角度、任意平面成像均可显示,故能减少假阴性。横断位图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有利于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特征观察,如钙化、空泡征、含气支气管征。后处理图像具有良好的空间立体定位,通过对后处理图像的任意方向旋转、切割、清除多余有碍观察的组织,可分别从各方位观察并更好了解病灶边缘征象特征,病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后续治疗提供客观的解剖图像,笔者认为MPR、VR及SSD是重建图像中最为重要的三项技术,有助于显示病灶边缘及与肺内血管、支气管及胸膜之间的关系,为定性及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是肿瘤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临近周围组织关系征象的综合因素分析,对征象的显示越多,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病灶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的关系在横断位图像显示清楚,故在实际工作中以横断位图像为诊断基础,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是诊断和评价周围型肺癌最有效方法之一。重建技术在显示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组织结构方面有其相应的局限性,但二者结合可以使病变显示更加直观、明了,对于周围型肺癌分期、术前评估、指导纤支镜活检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本研究,发现周围型肺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病灶重要征象上具有重要价值,如再进一步结合其增强表现,在肺部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上将有很大提高,这是笔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智勇,王淼淼,伍建林,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周围型肺小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51-53.

[2]蔡祖龙,高元桂.胸部CT与MRI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10-286.

[3]蔡祖龙,高建华,宋学坤,等.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附65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7):1-4.

[4]彭光明,蔡祖龙,白友贤,等.血管连接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47-48.

[5]张燕群,曹丹庆,高育璈,等.深分叶征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附40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154-156.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①分叶征: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的基本征象,其形成与肿瘤边缘分化程度及生长速度不均和肺支架的阻挡至生长受限有关;②细毛刺征:是由于肿瘤间质、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向周围蔓延所形成;③血管气管集束征:周围血管向结节聚集,肿瘤邻近的血管和细支气管受牵拉向肿瘤附近集中或将其卷入形成血管气管集中征象,是肿瘤内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牵拉的结果。④胸膜凹陷征: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通过瘤体邻近纤维网架传递到脏层胸膜,将胸膜拉向瘤灶呈向内凹陷的三角形或喇叭口状。⑤空泡征多见于瘤径<2cm的肺癌中,因瘤体内尚未被侵及的细支气管与肺泡,CT表现为瘤内单发点状或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灶[2]。

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利用多层螺旋CT的扫描数据,采用多种图像工作站后处理技术于病灶所在层面任意角度、任意平面重组图像。其特点是克服了普通CT横断位图像观察的局限性,从而能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所检出病灶的形态学变化,可清晰显示所检查病灶边缘征象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节。

肺部结节的内部结构特征:空泡征、钙化、含气支气管征;边缘征象特征:分叶征、细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肺癌所具有的主要征象[3-5],本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CT多重建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征象显示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在轴位无法显示时,后处理技术可以任意角度、任意平面成像均可显示,故能减少假阴性。横断位图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有利于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特征观察,如钙化、空泡征、含气支气管征。后处理图像具有良好的空间立体定位,通过对后处理图像的任意方向旋转、切割、清除多余有碍观察的组织,可分别从各方位观察并更好了解病灶边缘征象特征,病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后续治疗提供客观的解剖图像,笔者认为MPR、VR及SSD是重建图像中最为重要的三项技术,有助于显示病灶边缘及与肺内血管、支气管及胸膜之间的关系,为定性及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是肿瘤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临近周围组织关系征象的综合因素分析,对征象的显示越多,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病灶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的关系在横断位图像显示清楚,故在实际工作中以横断位图像为诊断基础,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是诊断和评价周围型肺癌最有效方法之一。重建技术在显示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组织结构方面有其相应的局限性,但二者结合可以使病变显示更加直观、明了,对于周围型肺癌分期、术前评估、指导纤支镜活检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本研究,发现周围型肺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病灶重要征象上具有重要价值,如再进一步结合其增强表现,在肺部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上将有很大提高,这是笔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智勇,王淼淼,伍建林,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周围型肺小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51-53.

[2]蔡祖龙,高元桂.胸部CT与MRI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10-286.

[3]蔡祖龙,高建华,宋学坤,等.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附65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7):1-4.

[4]彭光明,蔡祖龙,白友贤,等.血管连接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47-48.

[5]张燕群,曹丹庆,高育璈,等.深分叶征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附40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154-156.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①分叶征: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的基本征象,其形成与肿瘤边缘分化程度及生长速度不均和肺支架的阻挡至生长受限有关;②细毛刺征:是由于肿瘤间质、血管向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向周围蔓延所形成;③血管气管集束征:周围血管向结节聚集,肿瘤邻近的血管和细支气管受牵拉向肿瘤附近集中或将其卷入形成血管气管集中征象,是肿瘤内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牵拉的结果。④胸膜凹陷征: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通过瘤体邻近纤维网架传递到脏层胸膜,将胸膜拉向瘤灶呈向内凹陷的三角形或喇叭口状。⑤空泡征多见于瘤径<2cm的肺癌中,因瘤体内尚未被侵及的细支气管与肺泡,CT表现为瘤内单发点状或多发蜂窝状低密度灶[2]。

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利用多层螺旋CT的扫描数据,采用多种图像工作站后处理技术于病灶所在层面任意角度、任意平面重组图像。其特点是克服了普通CT横断位图像观察的局限性,从而能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所检出病灶的形态学变化,可清晰显示所检查病灶边缘征象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节。

肺部结节的内部结构特征:空泡征、钙化、含气支气管征;边缘征象特征:分叶征、细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肺癌所具有的主要征象[3-5],本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CT多重建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征象显示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在轴位无法显示时,后处理技术可以任意角度、任意平面成像均可显示,故能减少假阴性。横断位图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有利于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特征观察,如钙化、空泡征、含气支气管征。后处理图像具有良好的空间立体定位,通过对后处理图像的任意方向旋转、切割、清除多余有碍观察的组织,可分别从各方位观察并更好了解病灶边缘征象特征,病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后续治疗提供客观的解剖图像,笔者认为MPR、VR及SSD是重建图像中最为重要的三项技术,有助于显示病灶边缘及与肺内血管、支气管及胸膜之间的关系,为定性及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是肿瘤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临近周围组织关系征象的综合因素分析,对征象的显示越多,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病灶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的关系在横断位图像显示清楚,故在实际工作中以横断位图像为诊断基础,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是诊断和评价周围型肺癌最有效方法之一。重建技术在显示内部结构及临近结构组织结构方面有其相应的局限性,但二者结合可以使病变显示更加直观、明了,对于周围型肺癌分期、术前评估、指导纤支镜活检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本研究,发现周围型肺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病灶重要征象上具有重要价值,如再进一步结合其增强表现,在肺部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上将有很大提高,这是笔者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智勇,王淼淼,伍建林,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周围型肺小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51-53.

[2]蔡祖龙,高元桂.胸部CT与MRI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10-286.

[3]蔡祖龙,高建华,宋学坤,等.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附65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7):1-4.

[4]彭光明,蔡祖龙,白友贤,等.血管连接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47-48.

[5]张燕群,曹丹庆,高育璈,等.深分叶征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附40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154-156.

猜你喜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A表现
中央型肺癌螺旋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