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导师制研究和实践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为例

2014-08-10 12:22:11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调研

江 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贸系,浙江 宁波 315800)

高职院校导师制研究和实践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为例

江 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贸系,浙江 宁波 315800)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研及访谈法对其导师制实施的现状、效果及问题进行了调研及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导师制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希望在学校开展导师制。但同时,多数学生对于目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并不满意。由此建议学校应尽快配套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完善对导师的培养及考核,创设一个利于导师制开展的良好环境; 导师及学生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形态。

高职院校;导师制;调研;优化方案

导师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制度,和学分制以及班建制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1]。导师制由于其密切联系学生和老师的这一特点,使得导师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业,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机制,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感情、生活、人生计划中的各个方面的事项,最终实现全过程的教书育人。基于此,目前国内的各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探索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展开了关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继而以期理清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方案。

一、文献回顾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 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2]。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Will G.Moore (1968)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3个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3]。20 世纪,日本的筑波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均实施得非常成功,随之世界各地的大学纷纷效仿,使得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

在我国, 导师制较早运用于研究生教育,导师不仅对于研究生的学业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4]。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继而全国各高校逐步开始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现有的研究文献表明:目前在各类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是这种导师制还不是制度层面上的, 还只是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探索。由于它缺乏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导师工作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而并未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期望的效果[5]。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积极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以及经验的缺乏,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综上可以发现,目前导师制在高校的推行并不顺畅,如何基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导师制的做法及经验,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完善导师制是本研究的重点。

二、调研设计及过程

截止2013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已在国贸专业2011级及2012级学生经连续试行了3年的导师制。为了深入全面了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导师制实施现状及问题,本课题组对相关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

(一)问卷调研

1.调研对象。研究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国贸专业2011级(国贸3111班51人、3112班49人)及2012级(国贸3121班52人、3122班50人、3123班49人、3124班31人)共6个班级282名学生进行了进行问卷调研,并随机对来自6个班级的50名学生(25名男生和25名女生,约6至7人每班)进行了访谈。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82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8%。

2.问卷设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导师制目前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情况、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主题开展,调研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的开展情况,为后续导师制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议。问卷的调研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展开:第一部分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知;第二部分为导师制实施情况;第三部分为导师制实施效果。其中学生对导师制的认知主要调研内容以对导师制的了解程度、导师应具备条件以及实施导师制的背景为主;导师制实施情况的主要调研内容为对导师制的满意程度、导师指导的时间、指导的内容、与导师沟通的方式等具体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主要调研内容为通过导师制的建立所实现的效果、以及一些改进的建议等信息。本次问卷一共涉及3大方面,共25道题目。

3.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为验证问卷的稳定和可靠度,本研究采用折半信度检验法对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进行测量,以验证问卷两半项目间的一致性。折半信度检验将问卷的测量项目按奇偶项分成两半项目,测算出两半项目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以此确定整个测量的信度系数。表1结果表明,可靠性系数(a)=0.875 60,标准化后可靠性系数(a)=0.893 0,说明该问卷信度较高。

表1 问卷信度检验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有效程度,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测量目的而言的,主观心理测量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只能达到一定的准确度。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在设计初期,课题组邀请了25位教师及20位学生对此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20位学生从两个班级中随机抽取。结果显示(见表2),在内容效度的检验中,没有教师及学生对问卷内容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教师占比分别为48%及32%,学生占比分别为30%及60%;在结构效度的检验中,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教师占比达到76%;学生占比为95%,由此可见,问卷效度较高。

表2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4.问卷填写及发放方式。调研问卷由学生无记名填写,各班学习委员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二)学生访谈

课题组对男女生各25名,总计50名学生进行随机访谈。访谈的方式为两位教师对部分学生单独面谈或对3至5位学生集中面谈。访谈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问卷调研结果所反映的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访谈主要涉及6个问题:导师制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是否有帮助;是否希望开展导师制;师生见面频率多少合适;导师制开展多长时间合适;什么因素最不利于导师制的开展;喜欢在哪里和导师见面。

三、 实证分析

(一)问卷调研结果及分析

导师制的实行是为了让教师不仅仅担当学生的知识主管,此外还要重视生活以及价值观管理,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和沟通机会[6]。至今导师制在本校国贸系虽然已经试行了一段时间,但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学生究竟对导师制的心态如何以及是否了解导师制,是本次调研首先要掌握的一个重要信息。基于上述背景,第一部分针对学生对导师制的认知设计相关问题并调研分析,具体调研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对导师制认知的问卷调研结果

通过表3可以看到,目前有60%的被调研者对导师制还处于不太了解的程度,此外有32%的被调研者对导师制处于比较了解的程度,这个比例仅仅占到三分之一,因此可以发现,关于导师制的推广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且未在全校层面对学生进行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此外也有将近1/3的学生认为,目前有很多导师还是不十分了解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可见对于导师来说,相关制度的不熟悉也是影响导师制顺畅进行的一个关键方面;调研中,35%的被调研者认为,导师首先应该具备企业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学生目前对于实践知识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学校中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7];在涉及责任的时候,有60%的被调研者认为导师、学生双方都有责任,可见一项机制的推行是由双方共同建立起来的,只有两者共同努力,才能将一项制度推行下去;在关于导师配备阶段选择中,69%的调查者认为在大一期间,有31%的调查者认为在大二期间,可见大家在大学初期阶段更加需要导师的支持和帮助。

导师制的实施情况是衡量导师制具体实行的进度以及成功度的重要指标,针对本部分的内容开展了导师制实施情况的问卷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导师制实施情况问卷调研结果

续表

调查项目选项 人数比例/%导师每周指导的时间2小时以下30162小时至5小时118615小时至10小时321710小时以上126对导师的指导时间是否满意非常满意3317满意11761一般满意2614不满意168希望导师每周指导的时间2小时以下1892小时至5小时1895小时至10小时301610小时以上84导师常用的指导形式个别谈话2614QQ或E-MAIL7841电话6634其他2211对导师的指导形式是否满意非常满意189满意4825一般满意6232不满意6433希望导师采用的指导形式个别谈话4021QQ或E-MAIL3217电话4222其他7841期待导师是什么角色严厉的家长95良师益友16083保持距离158有事才找84和导师关系如何非常好147比较好5026一般12063不好84和导师交流中遇到什么问题自身性格心理因2614导师很忙,没时间交流9549个人学业繁重,没时间与导师交流3518导师电话有时不通、邮件回复慢3519

通过表4可见,导师制虽然试行了一段时间,学生对导师有了一定的认可,但尚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对导师的工作态度不满意, 显然,导师的工作态度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被调研的人群中,有67%的学生愿意或者非常愿意接受导师的指导,有13%的人群较为弹性,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对导师指导的接受程度,仅仅有20%的人群是对导师制采取排斥的态度。

对于导师实际的指导内容而言,课本上的知识和遇到问题就指导的方面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和41%,尤其是在具有系统性的全方位规划内容的指导方面,仅仅占7%。而在对于导师指导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满意度不高,仅仅有3%的人群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人群所占比例分别为34%和33%,而在调研中也发现,有44%的被调研人群认为导师应当就具有系统性的全方位的规划内容给予指导,仅仅有9%的人群需要指导课本上的知识。

针对指导时间而言,大部分导师每周指导的时间约为2~5个小时,占61%,只有6%的导师指导的时间为每周10个小时以上。对于导师指导的时间,被调研的人员基本处于满意的状态,这个比例为92%,同时这个数据也基本吻合调研人员的心理预期。

对于导师指导的形式,将近有41%的是借助网络的手段,采用QQ或者e-mail的形式,此外一个比较常用的方式为电话沟通,占比为34%。但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导师这几个比较常用的沟通方式不是很满意,有65%的人群满意度不高,大多数的人群希望导师通过其他形式或者个别谈话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来进行沟通。

对于导师的定位,有83%的人员认为导师最好是一个良师益友的角色。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有63%的人认为自己和导师的关系为一般状态,可见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和导师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的。目前这种不交流的情况中,49%的学生普遍认为可能是导师太忙了,没有时间进行交流,所以自己也不会积极主动去维护关系。

对于导师制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一段时间的试行中,到底其效果如何,是第三部分调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导师制能否长久发展的重要方面,具体数据见表5所示:

表5 导师制实施效果问卷调研结果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关于导师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中,有41%的人群认为,可以使得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有33%的人群认为,导师可以促进全方面的认识自己并且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还有23%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自己排除一些心理问题。

虽然对于导师制,非常满意的学生很少,但基本上大家也处于一个不排斥的状态,满意度为85%。对于导师制目前所显现出来的效果,有高达60%的人群认为很一般,并且9%的人群认为是不好的,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制的推行还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未来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对于导师制是比较重视的,但是仍然存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其他问题造成的,占比分别为40%和50%。

在对于目前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的调研中,有45%的人群认为是由于导师制的运作及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成的,25%的人群认为是导师忙,没时间指导造成的,22%的人群认为是由于导师缺乏责任心,只是例行公事造成的。

(二) 访谈结果及分析

通过随机访谈可以再次确定调查问卷的准确程度。访谈结果表明(见表6),64%的学生非常希望或希望在学校开展导师制,这也验证了问卷的正确性。此外,有66%的受访学生认为导师制是有帮助的,6%的人员认为导师制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更加明确了希望开展为期2年的导师制,比例达到78%。对于见面频率,78%的访谈人员认为一周一次的时间较为合适,大家认为教室是比较理想的见面地点,比例为40%。对于不利于导师制开展的因素,普遍认为是由于学生、导师和学校3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比例分别为36%、30%和28%。

表6 访谈结果

续表

调查项目选项 人数比例/%导师制开展的时间1年11222年39783年00理想的师生见面频率每天一次00隔天一次36三天一次816一周一次3978理想的师生见面地点办公室1122宿舍1326教室2040其他612不利于导师制开展的因素学生观念1836导师观念1530学校观念1428其他36

四、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和访谈,了解到导师制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导师及学生等各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方面

学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导师制配套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是薪酬结构方面,需要区别对待学分制和导师制,建立适当的薪酬激励制度,鼓励优秀的教师承担导师的责任,将导师制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将在任导师的表现加入年终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方面。其次,需要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导师的筛选、评聘、考核等工作,从组织架构方面进行完善。最后,学校没有给予导师足够的资源和权力,在学生培养中,应该在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给予导师更多的教育自主权。

(二)导师方面

目前很多在岗导师没有足够的岗位责任心,认为自己仅仅是授课角色。现阶段需要教师转变岗位角色,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在掌握更多教育自主权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合理规划。其次,缺乏筛选的年轻导师不具备导师制的要求,然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进入导师队伍,年轻导师需要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充实自己。

(三)学生方面

学生还没有适应导师制的需要,还把自己定位为上课学知识的角色。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思路,将填鸭式的教育,变成渴求式的学习,跟随导师的指点,通过独立自主完成导师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实施导师制的优化建议

根据导师制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导师制,本文从学校、导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学校方面

1.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导师的选拔、评聘、考核,将导师制建立为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导师激励机制,鼓励业务精干的教师,进入导师行列,承担起导师的责任,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优秀导师的评聘奖励基金,每年进行“十佳导师评选”,对于学生评价最高的前十名导师进行物质和荣誉奖励。其次,为在岗导师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教学自主权,尤其是一些业务精干的导师,要不断鼓励教学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最后,对在岗导师年度考核,考核优秀和合格的导师,继续留任导师岗位,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进入考察期,考察期一年,一年考核仍不合格的,取消导师资格。

2.由于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导师制培养机制,“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在相似或相近的专业进行推广,邀请校外专家对导师制的培养机制提供建议,不断完善。

3.加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考核。由于导师制个性化培养的特点,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必然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在进行考核的时候,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方法,不能再使用同一的标准考核学生,需要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比如实践报告、课题报告等,不一而同。

4.在高职院校推广导师制。作为教育界的新事物,推广导师制会有很大的阻力,往往会影响学校领导在推广过程中放慢脚步,固步自封,甚至面对社会压力退缩,因此需要学校鼓足勇气,大胆尝试,各种导师制的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阶段都可以尝试,积累实践经验,推动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

(二)导师方面

1.导师需要转变岗位角色定位,不能再将自己定位为三尺讲台的表演者,应该走下讲台,走入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活、工作进行指导,答疑解惑,结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和研究课题,给予学生适当的工作锻炼机会,在工作中成长。

2.导师制对于导师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有精干的业务能力、广阔的行业眼光、深刻的人生见地,这样才能对学生在生活、学习、未来的就业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3.导师开始带领学生以后,需要有一定的实践项目或研究课题,才能为教学培养提供教学材料和教学机会,因此在业务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的寻找实践项目或研究课题,在项目实践或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不断发展,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

4.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不断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解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定期的例会制度、正常的电邮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及时解惑,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负责每个从自己门下走出的学生。

(三) 学生方面

1.学生需要及时转变角色。从小到大都是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听,在导师制框架下,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及时的告诉导师,和自己的导师建立比较好的个人关系,对自己以后人生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2.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导师交给学生的任务往往不能从课本上找到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图书馆查阅资料、互联网搜索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要形成团队意识。往往导师带的学生不止一个,可能几个甚至十几个,这些学生按照年级高低形成梯度,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一个实践项目或研究课题中既有高年级的又有低年级的,高年级的往往就自动的肩负起“传帮带”责任,一个实践项目或研究课题的几个人成为一个团队,共同解决项目或课题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团队意识,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协同作战,共同实现目标。

4.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导师制中,学生面对导师、同门等,不再是不需要自己表达的传统课堂模式,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沟通,沟通的效果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导师制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结语

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试行的导师制为研究对象,设计相应的调研问卷,旨在对目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的导师制试行的背景、效果以及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导师制比较认可,导师制已经初步实现了与学分制和选修制的配套使用,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德行教育作用有所增强,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主客观实际,使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校需要通过自身教育模式的改变、机制以及制度的建立并采取措施有效推行导师制。建立健全一个合法、合理、公正的考评体系并重视对导师的培训是高职实施导师制的关键因素[8]。此外,导师制也不能作为单一的教学制度来实施,高职院校要保证导师制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个性化指导的效果与质量,还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学校制度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

[1] 蔡先金. 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 [J]. 高等教育研究,2006(6):8-18.

[2] 杜智萍. 学院发展与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形成 [J]. 教育评论,2012(1):150-152.

[3] Will G M.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M].New York:Pergaman Press,1968.

[4] 教高[2005]1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

[5] 严燕,耿华萍. 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44-146.

[6] 徐岚,卢乃桂. “成长的窗户”还是“冰冷的制度”——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质性研究 [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48-65.

[7] 江彬.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国贸专业基于SimTrade平台的探索 [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92-94,121.

[8] 刘斓. 高职导师制度的实践与问题反思 [J]. 教育与职业,2013(17):109-110.

(编辑:刘伟霄)

2014-09-17

宁波市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导师制研究和实践——以宁职院国贸系为例”(编号:YGH08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项目:“高职国贸专业基于工作室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编号:GZYLX1213194)。

江 彬(1978-),男,安徽萧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及企业管理研究。

G712

A

1008-6927(2014)06-0012-07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4.0178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调研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5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