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 101300)
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规范护理的临床研究
王成英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 101300)
目的 探讨对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实施规范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1年11月—2012年5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71例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2年6—12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76例设为规范组,规范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改进措施,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前体位及轴线翻身方法训练、卧位排尿训练,护理重点是监督患者练习。术后指导患者有尿意排尿及2 h内排尿、强化饮水,观察皮肤情况,护理重点是护士执行有量化指标。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规范组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结论 规范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常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是造影术成功的保证。
规范护理;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症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DSA)目前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在临床已经广泛开展。此方法虽然创伤小、痛苦少,但也是一项有创检查,常出现某些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措施,规范造影术护理常规,以减少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1月—2012年5月,在本院行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71例,设为对照组,男60例,女11例;年龄37~88岁;出现并发症47例次。2012年6—12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76例,设为规范组,男60例,女16例;年龄34~74岁;出现并发症17例次。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疏导、体位训练、术前检查、术中配合、术后卧位及制动指导等。对照组47例次出现并发症,包括失眠、腰背酸痛、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胀、反酸、呃逆;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窦速、血压升高,头晕、头痛;术肢皮肤改变为穿刺部位渗血、绷带加压包扎处淤斑;尿潴留;假性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其他:牙龈出血2例次,双下肢肿胀1例次,穿刺下肢麻木、痉挛性抽动3例次,肺栓塞1例次。规范组依此提出相应的护理改进措施,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前体位及轴线翻身方法训练、卧位排尿训练,护理重点是监督患者练习;术后采用短期强化饮水,评估患者胃肠功能及饮水习惯,要求患者术后前3 h内饮水400~500 mL/h,24 h不少于2 000 mL,减轻造影剂相关肾功能损伤[1];指导患者有尿意排尿及2 h内排尿,并鼓励患者至少每4 h排尿1次;观察绷带松解情况,触摸穿刺周围有无包块并采取相应措施,重点是护士执行有量化指标。规范组中穿刺部位1.5 cm×1.5 cm硬结1例,术后20 h患者自行起床解大便后喘息1例。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规范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3.1 失眠 失眠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护理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术后失眠发生率可高达87.2%[2]。其主要原因为制动、腰背酸痛;输液期间看液体;监护时每小时测血压;因制动紧张、担心腿会动;小便多等。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常规卧床24 h,平卧6 h,并禁屈穿刺侧下肢,盐袋压迫穿刺部位,术肢制动12 h,造成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大,术后肢体制动导致患者不敢翻身,这样的被动体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患者感觉腰背酸痛;患者强迫体位使全身肌肉不能放松;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致使下肢血运淤滞、酸痛、麻木等,在夜间表现更为突出。护士在术前要进行体位指导,明确告知患者手术侧肢体不可以任意屈曲,但可以平移,6 h后撤除盐袋加压,在保持伤口不出血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患者取得舒适的体位[3]。撤除盐袋后,开始利用轴线翻身法帮助患者翻身。翻身时嘱患者右(术侧)下肢伸展,与身体长轴成一直线,操作者一手置患者肩背部,一手置臀部,向左或右侧翻转患者成侧卧位,右下肢始终伸展,左下肢可自由屈曲。向患侧翻身可保持60°,或向穿刺侧翻身20~30°,交替进行,腰部垫软枕[4]。翻身后,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和皮下血肿发生,如有发生,应立即平卧,继续局部加压按压,直至不出血。同时减少患者腰背酸痛等不适感。护士加强巡视,治疗集中在日间完成,输液期间及时更换液体,解除患者紧张。心电监护期间,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血压稳定患者延长血压监测间隔时间。本研究显示,规范护理后并发症减少。
3.2 尿潴留、排尿困难 排尿是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膀胱充盈时,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经盆神经传入到骶部脊髓初级排尿中枢,同时传向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产生尿意[5]。术后患者平卧、手术侧患肢制动,患者不习惯于床上排尿,盐袋压迫制动,患者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大脑皮质就发放下行抑制冲动至脊髓排尿中枢,阻止排尿,以致膀胱过度充盈造成尿潴留;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患者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术前给予患者认知干预,卧位排尿训练[6],告知患者术后第1次排尿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泄,避免膀胱过度充盈,膀胱括约肌功能下降影响排尿。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消除紧张心理, 通过热敷、诱导均能排尿, 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最终解决方法为留置导尿管。规范组仍有2例发生,导尿后患者出现尿道口疼痛,给予吲哚美辛塞肛缓解。规范排尿时间观察,规范饮水量,使护士有量化执行指标,护理措施执行到位。
3.3 胃肠道反应 表现为腹胀、反酸、呃逆,与造影剂的作用、患者胃肠功能及饮水有关,评估患者的胃肠功能,指导患者饮水时告知患者术后少量进食可减轻大量饮水引起的胃部不适,依据患者生活习惯饮淡茶水等,护士每小时巡视观察1次患者饮水量,避免过多或过少,采用热敷、肛管排气缓解腹胀,必要时应用胃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3.4 穿刺部位血肿、渗血 与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或使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关。皮下血肿临床最为常见,与频繁穿刺、按压不充分、过早活动有关[7]。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有无出血及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预防局部皮肤淤斑。规范组采用局部松解两端的弹力绷带,两端各松解2~3 cm,嘱患者制动期间增加肌肉张力如床上平移、咳嗽、接大小便等动作时用手压紧穿刺口以减轻皮肤的粘贴处张力[8]。穿刺部位渗血使用冰袋外敷及延长盐袋加压时间。穿刺点包块触诊观察大小、波动感及压痛情况,必要时依据彩超结果给予相应处理。规范组发生1例假性动脉瘤,与患者肥胖有关,故对肥胖患者应加强制动指导,动态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必要时延长压迫及制动时间。
3.5 循环系统反应 与导管、导丝的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各种应激源可引起患者强烈持久的心理应激反应,引起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使呼吸、心搏加快,血压升高等[9]。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多于术后12~24 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避免致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指导患者卧床时间达到24 h,起床活动后动作不可过猛。
3.6 肺栓塞 护理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必要时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后再起床活动。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术侧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按摩肢体,督促患者双足背屈90°运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一旦形成,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术肢制动,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护士在执行护理常规中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机械的执行护理常规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丰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内涵,重视患者主观感受。在临床工作中引导护士学会总结工作经验,在护理常规中完善专科知识,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规范临床新技术护理,有利于医学技术的开展,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安全。
[1] 高瑞雪,李明子. 术后不同饮水方法对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相关肾损伤的效果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293-296
[2] 奚丹. 心脏介入术后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4):319-320
[3] 赵利芬,李付云. 利用轴线翻身法预防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腰背痛[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5):64-65
[4] 陈莹,李玉娇. 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舒适护理干预[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624-625
[5] 常红,符倩男,岳鹏. 改良体位排尿训练对DSA病人术后排尿功能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2,26(8):2166-2167
[6] 秦莹. 预见性护理对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影响[J]. 当代医生,2010,16(1) :111
[7] 李雪,黄青霞,王艳生. 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431-432
[8] 吴文君,谈敏娟. 局部松解弹力绷带减少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69
[9] 林汉英. 背景音乐下个体化心理干预降低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水平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1):38-39
[10] 王华,符晓艳,周华东. 高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8):49-50
综 述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5.047
R473.74
B
1008-8849(2014)15-1701-02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