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 信息化领导力调查与思考
——以甘肃省Y县为例

2014-08-09 07:22朱雪峰袁娟娟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领导力校长信息化

朱雪峰,袁娟娟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被快速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在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由于该地区特殊的环境、经济及教育条件,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落后,办学水平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①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该借助于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创造条件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促进学校的改进与发展,实现学校办学质量或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影响因素很多,但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关键。诚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校发展的融合日趋紧密,要求校长对学校教学的领导、对学校的管理必须走上信息化的轨道,以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校长必须提高信息化领导力,以引领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效益。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表明,那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校,校长的信息技术领导力均比较强。试想,一所学校如果校长不真正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且不懂信息技术,那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水平怎么可能得以提升?可以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校长的有力支持和领导是很难有效开展的,校长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研究探讨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提出有效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对策建议,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我们首先应明确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分析说明。祝智庭团队(2005)在《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一文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四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其团队还展开了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结构研究,从关注校长及其领导集体出发,总结校长及其领导集体的领导力体现在决策、管理、服务、评价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即个体信息素养特质驱动团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其维度体现在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信息伦理与规范等五个维度,共同构成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③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了规定。

本文所论述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指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及沟通能力等,以及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处理,支持、激励和影响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改进,提升办学水平与创新超越的能力。其研究维度体现在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以及信息化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Y县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问卷与访谈,分别从校长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及等方面,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进行了调查分析,试图了解该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以期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对策建议,为推进西北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调查中,我们确定了两类调查对象:一类是所调查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问卷165份,回收问卷160份,回收率96.99%,剔除无效问卷2份,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为95.76%。;另一类是农村中小学校长,选择20位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以期从校长自身的角度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特别是通过访谈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施状况。

二、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意识或态度与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是构成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前提。观念决定行为,校长只有在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学校教育和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才能在其管理行为上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多数校长和教师均肯定了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1 信息化教育与管理对农村学校 发展的作用(校长)

对“您认为信息化教育与管理对农村学校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统计表明(见图1),52.20%的校长认为非常重要,29.90%的校长认为比较重要,15.30%的校长认为有一定影响,仅有2.50%的校长认为影响不大。82.10%的校长都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对农村学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您认为在学校现有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校教学与管理质量的提高”(见图2)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作用非常大的教师为28%,作用比较大的41.40%,有一定的作用的为27.40%,作用不大的3.20%。几近60%的农村学校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学校教学与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关重要作用。

图2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学校教学与 管理质量的提高(教师)

可见,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普遍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然而,通过访谈和观察,我们了解到,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在具体的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没有使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当问及是否能够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来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教育教学整合时,校长笑着说:“没有考虑过,觉得现代化的东西离我们太远,学校能有电脑用就不错了。”在一些学校,许多教师也只是在检查或示范课、观摩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平时则很少使用。许多学校花大价钱购置的教育技术设备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教学实践中,您主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回答中,有35.3%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60.4%的教师在观摩课或示范课中使用。可见,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上,大多数教师持积极肯定态度,然而在具体应用行为上,更多的教师则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表现出一定的传统性和被动性。这说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或态度与行为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的农村学校校长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把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用到教学中去,而对于其他方面,比如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分配,信息化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的巨大机会,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学校的改进与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和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而造成了信息化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我们强调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管理及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必然要将落脚点放在校长和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的行为上。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行为中,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行为,实现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

(二)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有待提高

农村学校校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其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拥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和态度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校长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即知识、技能与能力更是体现其信息化领导力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校长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或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机制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怎么能够带领全校师生实现教育信息化。有研究者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校长信息素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总体上各中小学校相对应的校长信息素养是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④

调查表明,大部分校长和教师都认为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是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参见图3)

图3 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教师问卷的分析,42%的教师认为,影响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的主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意识、素养与能力;而选择“信息技术硬软件和资源的建设投入”这一因素的教师,只占到23%。可见,校长个人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对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所调查农村学校的了解,我们发现,那些重视信息化建设,能够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一定程度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学校,通常校长或学校主管领导自身都是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或培训拥有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能力。

调查显示,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很高,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比较欠缺。在所调查的158名教师中,有58%的教师认为校长虽有带头意识,但信息技术水平知识与能力有限。调查显示1/3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或其它教育技术设备时接受过专门培训,使用非常熟练,2/3的校长通常可以使用,但有时需要请教他人。但访谈结果表明,多数校长只是简单的用于处理文字信息,上网浏览网页等,问及他们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用途时,许多校长表示没有。究其原因,有的校长说是由于自身年龄大,对信息化这方面不感兴趣,觉得这是年轻人的事情;有的校长说上级没有相关的技术方面的培训,就自己的这点知识还是自学的。可见农村学校校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匮乏的,连自身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何谈带领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呢?

(三)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获得广泛社会支持的渠道

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缺乏更是令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头疼的大难题。在学校投入和经费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校长需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沟通,以获得信息技术建设所需的资金与资源。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上级划拨两种渠道,调查中,许多学校表示难以通过多渠道自筹来弥补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现状,多数学校的校长认为这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事情,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主动争取社会支持,从而导致学校资金来源单一。一些学校还存在已有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出现使用不到位的现象。

调查表明,75.70%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不确定,东拼西凑;21.30%的学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但是常常被挪用;只有3%的学校表示有用于信息化建设明确的资金来源并且使用到位(图6)。可见,西北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和使用问题是困扰校长的一大难题,也是阻碍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4 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情况

(四)缺乏信息化规划能力,造成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随意性较大

学校信息化规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依据,为学校的信息化提供发展蓝图。农村中小学只有拥有健全的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才能给学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信息规划能力是指校长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及现有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资源、需求等,制订出明确的信息技术目标规划,以及资金的长期和中期规划、硬件设施的中期和长期规划、员工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和中期规划及资源的长期和中期规划等,并且向全校师生清楚地说明该目标,依照目标鼓励全校师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

在我们的调查中,对“您所在学校有无信息化规划”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学校有信息化发展规划,17%的学校则没有。在拥有信息化规划的学校中,只有4%是很完善和系统的,高达79%是很零碎或不是很完善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如访谈中,有校长说到:“咱们农村学校条件不行,经费有限,比不上城市学校。再说,现有的设备老师们也不一定能充分利用呢!”另一方面,造成信息化规划不完善的因素是学校校长或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缺乏规划能力。访谈中,当问及学校信息化规划应有哪些具体内容时,一些学校领导常常很难比较全面地加以描述。

学校信息化规划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要依据,缺乏完善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将导致具体实施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失去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机遇。

(五)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健全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办学条件所限,反映在学校管理层面,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强,具体到学校信息化管理层面,表现为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缺乏对建立信息化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其制度往往不是很健全,即使有相应的制度,执行力也不是很强,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实施。

图5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状况调查

您所在学校有无信息化规章制度不清楚没有形同虚设有一定的可行性较完善18%15%47%13%7%

在问及教师“您所在学校有无健全的信息化规章制度”这一问题时,被调查的教师中18%的选择了“不清楚”,15%选择了“没有”,47%的选择了“有,但形同虚设”,13%的选择了“有,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7%的选择了“有,且较完善”。可见,只有20%的学校拥有健全的且具有一定执行力的信息化规章制度,大多数农村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是不健全或缺乏执行力的。在我们的访谈中,一位农村中学校长说:“学校的硬件现在基本还行,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都有,至于学校的这方面的规章制度嘛,学校在年终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中是有所体现的,但是对一些老教师我们要求不能过高,不一定能做到。对于学校以后的发展,多的没有想,就是想用好这些东西。”可见,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于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制定重视不够,有的学校制定信息化规章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六)缺乏创设学校信息文化的能力

学校的信息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管理者的带领下,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信息化氛围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信息化理念及行为等。创设学校信息化氛围是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校长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应该体现在,通过制定与执行各项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活动和考评、对做出成绩的师生给予表彰奖励等来体现。

实际调查中,对构建学校的信息文化这一理念,仅有两所学校的校长表示比较明确,其余学校的校长则表示“没想过”、“不知道具体怎样操作”。通过访谈得知,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校长对创设学校信息化氛围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欠缺创设学校信息化氛围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去引领,只是单一的配备教学硬件,没有关注教师的需求,教师没有动力。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 对策思考

为了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推进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依据对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积极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一方面应该使校长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战略性、不可替代性以及未来的趋势性。另一方面更应该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落实在校长有效的领导行为中。根据组织行为学中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理论,社会限制或外界压力、直接体验及奖励措施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及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奖励机制及考核和评价制度,支持和鼓励学校管理者积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和效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评价和考核制度或规范的作用下,促使校长积极寻求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并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农村中小学校长直接体验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给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带来的深刻变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巨大作用。这样既可以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教育信息技术态度得到巩固,又可以使其教育技术行为得以落实和强化。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知识和技术能力

针对西北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地处偏远,学校信息资源缺乏,教学手段落后,一些校长自身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相对欠缺,难以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校长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内行。首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强化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在今天的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提高信息知识和技术能力需求和愿望。其次,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倾斜力度,创造机会和条件为广大校长提供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培训和支持。在学习和培训内容、方式和考核标准方面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条件和需要。再次,应考虑建立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提供同行交流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对一些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学校,应让其充分宣传和展示学校的经验和成果,为更多的校长提供多种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最后,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任职期间接受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能力

为了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实现学校的跨跃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应从总体上思考与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校长首先应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等四个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

校长要引领教职员工明确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向,制订学校的远景发展规划。同时应鼓励每一位教职员工参与到规划制定过程当中,从而使教师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目标与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在信息化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学校应该根据现有的教育技术装备,制订出明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目标,并且向全校师生清楚地说明该目标,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全校师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同时,做好信息化资源的管理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学校层面应该设置专人负责,同时授权于不同成员构成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制订并努力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化软硬件及技术支持。

(四)形成规范合理的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机制,增强约束力和执行力

制度与文化管理是管理之魂。当学校信息化规划、目标、愿景制定后,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制度来保障信息化目标任务的有效实施与运行。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建立一套成果共享、责任共担、覆盖全员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如建立各级干部信息化分级负责制、建立专用教室财产保管责任制、建立了信息技术教师技术服务承包制、学科教师常规使用记载登记制以及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运用与效果的评价奖励机制等,通过一系列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让学校的全体成员担负起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职责,使学校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应用,向着更为科学与规范的方向迈进。

(五)农村中小学校长应提高获得社会支持能力,拓宽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

近年来,注重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偏重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弱势学校,使这些学校能够更好地享有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相关举措受到了一定的重视。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经费普遍不足,地方财政难以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面对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校长应该走出校门,跨进社区,融入社会,走向媒体,努力提高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积极寻找多种渠道来获得信息化经费投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六)应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营造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的能力

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学校层面上,校长要有营造学校信息文化的意识,并通过规划建设、制度保障、支持引导、行为表率、交流沟通等形式彰显出来,从而营造一个学校信息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校长要能够为教师提供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搭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成长平台。实践表明,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供教育教学支持是影响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校长应该努力在学校创设积极参与革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变革和专业成长的学校信息文化氛围。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善于发现和培养学校信息技术“带头人”,影响和引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这是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引领信息化应用很重要的方面。校长在做好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的基础上,制订一套可行的激励措施来吸引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让教师开发、共享优秀资源有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信息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以求共同发展和开展教学创新工作的文化环境,营造出一种创新文化,使教师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独立园地, 以一种开放的、 积极参与的、不断创新的心态参与到教学革新活动中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创新工作并且形成良好的风气。推进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② 祝智庭,顾小清.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6/03/06。

③ 伍海燕: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1,总第159期 59页。

④ 伍海燕.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中国信息界[J].2010,11(59)。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3] 伍海燕.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1):59-61.

[4] 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2-16.

[5] 祝智庭,顾小清.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6-03-06.

猜你喜欢
领导力校长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