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课本习题的研究

2014-08-09 03:08
中学教研(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对角线边长勾股定理

(彭阳县第三中学 宁夏彭阳 756500)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说过:“必须重视很多习题潜在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凝聚了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结晶,研究这些习题,充分挖掘其内在功能的教育教学价值是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通过研究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 试题的呈现及解答

题目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Q分别为AB,DA上的点,当△APQ的周长为2时,求∠PCQ的大小.

(人教A版数学必修4第147页习题)

图1

解法1(综合几何法)如图1,将正方形ABCD绕点C顺时针旋转90°,使边CB与CD重合,则点P与点G重合,点Q与点H重合,于是CP=CG,BP=DG,∠PCG=90°.又△APQ的周长为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于是PQ=BP+QD=QG,从而△CPQ≌△CGQ,因此

图2 图3

解法2(三角法)如图2,设BP,DQ的长分别为a,b,∠BCP=α,∠DCQ=β.由已知得AP,AQ的长分别为1-a,1-b,PQ的长为a+b.由勾股定理得

(a+b)2=(1-a)2+(1-b)2,

a+b=1-ab,

又tanα=a,tanβ=b,于是

由0°<α+β<90°,得α+β=45°,故∠PCQ=45°.

解法3(坐标法)建立如图3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联结AC,作QE⊥AC,垂足为点E.设P(a,0),Q(0,b),由已知得C(1,1),B(1,0),D(0,1),直线AC:y=x,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由勾股定理得

PQ=2-(a+b),

所以

ab+2=2(a+b),

亦即

从而

于是Rt△CBP∽Rt△CEQ.可知∠BCP=∠ECQ,故∠PCQ=∠ACB=45°.

2 试题的一般性结论

注意到题目的已知条件:△APQ的周长恰好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从而可得一般性的结论.

结论1在正方形ABCD中,若点P,Q分别在边AB,AD上,△APQ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则∠PCQ=45°.

用上面的方法易证明结论成立,此处略.

笔者尝试用上述解法来考查结论的逆命题,发现也是一个真命题,于是便有如下的结论.

结论2在正方形ABCD中,若点P,Q分别在边AB,AD上,若∠PCQ=45°,则△APQ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

3 试题的拓展研究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没有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与研究,总会有点滴的发现,总能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他打比方说:“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或作出第一个发现)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我们从面积的视角出发研究试题的一般性结论,可得如下的几个结论.

结论3在正方形ABCD中,若点P,Q分别在边AB,AD上,△APQ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则点C到线段PQ的距离CH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图4

2m2-m(a+b).

由已知条件知

PQ=2m-(a+b),

又由结论1知,∠PCQ=45°,于是

从而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PQ·CH=mPQ,

故CH=m.

由结论1和结论3易得如下2个结论.

结论4在正方形ABCD中,若点P,Q分别在边AB,AD上,△APQ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则SABCD∶S△CPQ=2AB∶PQ.

结论5在正方形ABCD中,若点P,Q分别在边AB,AD上,△APQ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则S△CPB+S△CDQ=S△CPQ.

如果联结正方形的对角线BD,BD截△CPQ的2边分出了一个小三角形,那么这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与原△CPQ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呢?经过尝试研究得如下的结论.

结论6在正方形ABCD中,从顶点C引2条射线分别交AB,AD于点P,Q,若∠PCQ=45°,对角线BD交CP于点E,交CQ于点F,则S△CPQ=2S△CEF.

图5

证明如图5,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m,BP=a,DQ=b,则

AP=m-a,AQ=m-b.

因为∠PCQ=45°,所以由结论2知

AQ+AP+PQ=2m,

PQ=a+b.

由勾股定理得

(a+b)2=(m-a)2+(m-b)2,

化简得ab+ma+mb=m2.

(1)

又BD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

从而

同理可得

因此

将式(1)代入约分得

S△CPQ=2S△CEF.

图6

结论7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若点P,Q分别在边AB,AD上,∠PCQ=45°,过点P,Q分别作边CD,BC的垂线,垂足为E,F,线段PE和QF相交于点H,则SAPHQ=2SFHEC.

证明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m,BP=a,DQ=b,由结论6的证明可知

ab=m2-ma-mb,

从而SAPHQ=AP·AQ=(m-a)(m-b)=

m2-am-bm+ab=2ab,

又SFHEC=BP·DQ=ab,于是SAPHQ=2SFHEC.

4 结束语

正如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好问题就像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笔者从一道朴实无华的课本习题出发进行研究,挖掘试题的本质特征“△APQ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2倍”,从而延伸拓展得到了一些优美的新结论.在教学中经常“研题”,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对角线边长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紧握折叠的手
用勾股定理解一类题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层次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大楼在移动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数学题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