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危险

2014-08-09 10:47
爱你 2014年7期
关键词:尿糖空腹血糖

◎ 艾 理

健言

“甜蜜”的危险

◎ 艾 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吃得多、动得少是当下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然而,在这优渥的生活表面下,糖尿病正悄然来袭,危害着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赶在GDP之前超过了美国,患者总数超过印度跃居世界第一。

逃离“可口可乐时代”

刘大姐的儿子今年刚满14岁,按理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好时候,可他却不爱吃饭,且越来越胖,常常显得没精打采。

去年六一节,社区组织少年儿童体检,刘大姐的儿子被查出血糖偏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进行积极预防,如不注意,很容易患上Ⅱ型糖尿病(由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发)。

在医学界有一个传统说法:儿童出现血糖偏高,往往与他的父母以及先代的基因有关。的确,具有遗传缺陷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

如今,早已不是需要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大鱼大肉的时代,青少年随时可以吃上他们梦寐以求的糖果与糕点。放眼大街小巷的商铺,高热高糖的食品琳琅满目,可以说,孩子们已经过上了他们心目中的小康生活,进入了“可口可乐时代”。脂肪和糖分的代谢障碍,在原本和它们不相关的儿童人群中逐渐成为了难题。

眼下,青少年的防糖教育亟待提上日程,可是,防糖观念却尚不能深入人心。

以刘大姐为例,刘大姐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爱糖之人。在她怀孕阶段,从穷困时代走过来的母亲和婆婆没有防糖意识,充分满足了刘大姐对糖的摄入需求,因而为儿子未来的血糖状况埋下了隐患。

刘大姐的儿子长大后,对各种快餐、点心和饮料没有任何“抵抗力”。刘大姐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味地纵容着儿子……

因此,要防止青少年在“可口可乐时代”越陷越深,对其进行必要的防糖教育刻不容缓,家人也要控制孩子对高糖、高热量食品的摄取。

另外,应多给孩子补充一些膳食纤维食物,如粗粮、绿色蔬菜、豆制品、海藻类食品,不仅能够防糖,还能促进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的均衡补充,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大有益处。

走出“中糖”时代

老周今年刚届不惑,但整个人看上去明显偏老,好像已经五十多岁了一样。朋友们都在问他是不是最近哪里不舒服,怎么老得这么快。近段时间,他的确经常感觉精力不济,视力模糊,喜欢打瞌睡,一坐下就不想起来,走一会儿就累。朋友的猜疑和亲人的询问让他真有些怀疑自己:我真的老了吗?

其实,老周不是老了,在单位组织的中年人血糖检测中,老周被查出正处于由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糖尿病前期”状态(餐后血糖9mmol/L)。这让他十分不解。

在日常生活中,老周并不是一个喜好甜食的人,但他从小偏食,对高热量、高脂肪的肉类特别喜爱,而且不太爱吃蔬菜。近些年有钱了,他吃的食物越发精细,热量也越来越高,喝起酒来更没有节制。此外,老周还不爱运动,出门能开车就开车,有时坐在电脑前就是一整天……时间一长,老周的“啤酒肚”日渐形成,从而顺理成章地迈入了“中年血糖迅猛飙升”的“中糖”时代。

那么,如何将糖尿病的前期风险顺利化解呢?

目前国际上关于糖尿病前期的预防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干预,另一种是药物干预。药物干预费时费钱,还可能产生副作用,不是长久之计。生活干预是目前最为科学的方法,通过良好的饮食调理和运动规划,能够使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长期保持较低水平,无任何毒副作用。

对于老周这类中年人来说,除了饮食上应保持清淡以外,还应远离“久坐不动”的状态,加强运动并持之以恒。适合老周的运动很多,跑步、游泳、登山、打球……不一而足,而简单易行又效果良好的,当属健步走了。

进行健步走时,行进的速度需慢,最好保持在 4千米 /小时,坚持锻炼可有效提高心肺能力,降低其体重和脂肪含量,降低血糖。

“预防比治疗更好!生活干预的主旨,就是要让人们回归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一位糖尿病研究专家如此归纳生活干预的本质含义。

要命的“老来甜”

老赵今年 60岁,一个月前,他因心肌梗死住进了医院,差点丢了性命。他原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后来看诊断报告才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心梗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糖尿病对老年人来说是常见病,但也是极为凶险的病症。与相对年轻的糖尿病人群不同的是,老年人除了要应对高血糖带来的各种不适外,还需要重视糖尿病的隐蔽性和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绝大数为Ⅱ型糖尿病,且极具隐蔽性。Ⅱ型糖尿病的“三多”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会因神经与肾脏器官的老化、肾动脉硬化而变得不明显,而“一少”——体重减少,也常常会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与肿瘤。

并发症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所面临的风险之一。事实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在出现并发症后才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的。

因此,老年人只要出现了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不管有无“三多一少”,均应想到患糖尿病的可能,需赶紧进行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检查。

预防并发症可以说是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重点。除了心肌梗死以外,还有低血糖、糖尿病足、脑中风、尿毒症等。要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对血糖进行严密的监控。就目前来说,血糖监测日记是比较好的方法,配合便携式的血糖监测仪进行操作,可以在定期问诊时给医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诊断依据。

血糖监测日记可以这样写:

1.测血糖、尿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日期、时间。

2.上述指标与吃饭的关系,即饭前还是饭后。

3.血糖或尿糖的结果。

4.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的时间、种类和剂量。

5.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

6.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状的体验等。

链 接

对糖尿病四种误解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血糖升高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生理性升高,如情绪紧张、应激(如高热、严重外伤)及药物等,还可能是一些全身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等。

“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血糖在肾脏的排泄过程由血糖浓度、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和再吸收能力三个因素决定。首先,血糖高到一定程度(一般是血糖超过 10mmol/L)时才会出现尿糖。其次,如果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降低,而对滤出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尚好时,血糖浓度会高但无尿糖,这就是“肾糖阈增高”,反之则为“肾糖阈降低”,即血糖浓度正常,尿糖却呈阳性。因此,对于肾脏“排糖”功能不正常的人,尿糖检查不能正确反应血糖浓度的真实情况。

“成人只患Ⅱ型糖尿病”

成人大多数是Ⅱ型糖尿病,但有一种介于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糖尿病,学名叫做“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简称为 LADA,本质上属于Ⅰ型糖尿病。它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无需使用胰岛素,这点符合Ⅱ型糖尿病的特点,非常容易被误诊为Ⅱ型糖尿病。目前估计,LADA 这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约占 10% ~15%。它的诊断标准为,发病年龄大于15岁,6个月内无酮症发生;发病时非肥胖;可伴有甲状腺或胃壁细胞等特异性自身抗体;或具有Ⅰ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阳性;要排除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及青年人的成年型糖尿病。这型糖尿病必须早期确诊,尽早使用胰岛素,以避免发生一系列并发症。

“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 7.0mmol/ L 或 餐 后 2 小时 血 糖≥ 11.1mmol/L。如 果患 者 的空腹血糖正常,却没进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查,就不能排除患糖尿病的可能,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的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却较高,必须重视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查,避免漏诊。

老年糖尿病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面临的是糖尿病带来的急剧生理退化,他们往往记忆力、智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存在疑虑、忧郁、自卑、对药物依赖性强等心理障碍,这往往使治疗与护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常见的心理障碍具体为以下几种类型:

疑问心理:新诊断的患者对是否患有糖尿病表示怀疑,甚至盲目地要求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恐惧心理:患者害怕一旦注射胰岛素后,就永远离不开胰岛素治疗,表现为失眠、烦躁、食欲下降、焦虑。

绝望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过激者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依赖心理:一种表现为一味要求得到照顾,另一种是药物依赖心理,忽视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

急躁心理:表现为性格暴躁,易激怒。

药物依赖是体弱多病、思维相对迟缓的老年人面临的最主要心理障碍。破除药物依赖是心理护理中的重点,这需要家人细心、反复地向老年人讲解糖代谢与饮食、运动、情绪、药物等多方面的关系,强调“不能一味依赖药物”的重要性,多提醒、鼓励患者进行饮食上的调整和参与运动。同时,谨遵医嘱,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时间,根据血糖水平、饮食、活动量等来调控药物。

如何理解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这一时期,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具体 来说,就是餐后血糖在 7.8mmol/ L ~ 11.1mmol/L 之间(即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在 6.1mmol/L~7.0mmol/L 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值的关系分为三种: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称为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

猜你喜欢
尿糖空腹血糖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吗?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减肥好难!餐后血糖大幅下降更易饿
关于空腹的这些真相
尿糖与血糖也会不统一
糖友:记得做好血糖日记
空腹喝水
空腹
数字“尿糖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