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加减辅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2014-08-08 11:41桑雅清田伟强冯健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新生儿

桑雅清+++++田伟强+++++冯健

[摘要] 目的 探讨茵陈蒿汤加减辅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病理性黄疸患儿1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胆红素水平和消退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日均胆红素降低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9%、88.54%(P<0.05)。 结论 茵陈蒿汤加减辅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消退黄疸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茵陈蒿汤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5-0085-03

Clinical study on adjuva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by Yinchenhao decoction

SANG Yaqing1 TIAN Weiqiang1 FENG Jian2

1.Pharmacy Department of Lishui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2. Pharmacy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r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n adjuva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by Yinchenhao Deco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92 cases with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96 cases in per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djuvant treatment by Yinchenhao Decoction based on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serum bilirubin level and extinction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during treatment, also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bilirubin decrease values everyday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ime of serum bilirubin returning to normal level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and control group was 94.79% and 88.54% respectively(P<0.05). Conclusion It has good clinical curative on adjuva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pathological jaundice by Yinchenhao Decoction, for it decreases patients serum bilirubin rapidly, and eliminates jaundice symptom, also has higher safety.

[Key words] Newborn; Pathological jaundice; Yinchenhao decoction黄疸是新生儿期临床常见症状,约50%~80%的新生儿可出现黄疸,其原因在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血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其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因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而通过血脑屏障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引发胆红素脑病,部分可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早期治疗极为重要,目前临床多采用蓝光照射、输注人血白蛋白治疗[2],必要时可予以血液透析。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属“胎黄”或“胎疸”的范畴,病机以湿邪为主,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3]。基于此,本文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茵陈蒿汤加减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12月本院新生儿科病理性黄疸患儿192例,均有轻重不等的颜面部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经实验室检查,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关于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并排除:①生理性黄疸;②合并胆红素脑病;③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儿;④需要血液透析者;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依患儿收治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46例;出生时胎龄32~43周,平均(38.5±3.2)周;体重1.9~4.6kg,平均(3.3±0.6)kg;病程2~20d,平均(7.5±3.0)d;感染因素40例,母乳性黄疸31例,溶血因素14例,原因不明及其他11例。对照组中男女婴各48例;出生时胎龄30~43周,平均(38.2±3.0)周;体重2.0~4.7kg,平均(3.4±0.7)kg;病程3~19d,平均(7.3±2.8)d;感染因素36例,母乳性黄疸30例,溶血因素15例,原因不明及其他15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儿家长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胎龄分布、胎儿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包括:①祛除病因:针对患儿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窒息患儿给予吸氧、营养脑神经、对于因感染导致者给予抗感染、并给予保温、能量合剂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快胎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等基础治疗。②蓝光照射:新生儿卧于光疗箱内,以黑布将患儿双眼、外生殖器等部位严密遮挡,照射12~48 h,根据病情间歇照射。③肝酶诱导剂:给予苯巴比妥5 mg/(kg·d),口服,每天3次。④输注人血白蛋白:对于胆红素上升较快或水平较高者,输注白蛋白;对于溶血病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1g/(kg·d)于4~6 h内滴完。

endprint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4,5]。基本方组成:茵陈6g,山栀3g,大黄3g,金钱草3g,茯苓6g,甘草3g。随症加减:热重者加黄芩3g,食少纳呆者加白术3g,呕吐者加竹茹3g,腹胀者加枳实3g。每剂加水200mL,浸泡30min,先以武火煮沸,继以文火煎30min,过滤取汁约50mL,每次10 mL频服,病重者可鼻饲。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隔日检测患儿静脉血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记录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未结合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50μmol/L)的时间;治疗过程中监测患儿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5d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包括:①治愈:患儿颜面部、皮肤等部位黏膜黄染消退,伴发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吸吮好,大小便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0μmol/L。②好转:颜面部及皮肤黏膜黄染部分消退,伴随症状好转,一般情况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0~ 80)μmol/L。③无效:黄染消退不明显,伴随症状存在,血清未结合胆红素>80μmol/L。将治愈、好转计入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配对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胆红素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过程中胆红素水平变化见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变化(x±s)

2.2临床疗效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可见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但好转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9%、 8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例患儿右上臂出现轻微的皮疹、红肿,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2h内自行消退。除此1例患儿,两组患儿均未见其他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

3 讨论

胎儿娩出母体后,因其所处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胆红素产生过快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有限,胆红素代谢失去平衡,积聚过多,进而引发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疸的特征性病症。足月儿娩出后2~3d即出现生理性黄疸,4~6d达峰,7~10d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仅出现轻微食欲不振无需特殊处理。若胎儿生后24h即出现黄疸,应考虑可能为病理性黄疸。目前临床认为若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日均升高超过85μmol/L即可诊断病理性黄疸,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中,蓝光照射选用波长420~470nm的光线照射,能促使患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衍生物,后者可从胆汁和尿中排出体外,减少患儿血清内胆红素的含量。

新生儿黄疸归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其病机在于母体内蕴湿热,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感受湿热邪毒,热不能外泄,湿不能宣达,湿热者聚结阻于血分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成为黄疸。观察组所选基本方茵陈蒿汤具清热、利湿、退黄之效,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黄疸病”的首选方剂,该方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中茵陈清热燥湿、疏利肝胆为君药;栀子清泄心、肺、三焦之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都是苦寒泄利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7,8]。近年来,关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已基本建立了“体外化学→血清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比较完备的研究体系[9]。现代药理学研究[8-10]认为,茵陈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蒿属香豆素、色原酮类、黄酮类、挥发油以及绿原酸等,能够促进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退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肝药物代谢酶有关;另外其成分还具有特异的免疫调节作用,在ABO血型方面可以保护患儿红细胞免遭特异性抗体破坏,进而防治新生儿溶血;栀子则含有有机酸酯类、环烯醚萜苷类、二萜类以及其他类化合物,使肝细胞内储存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恢复至正常,恢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大黄的有效成分多为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可抑制血栓素A2过多产生,还可以抑制炎症的渗出,减轻肝细胞损伤,进而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胆红素、胆汁酸的分泌与排泄。方中其他药剂亦多具有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安全性方面,除观察组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轻微皮肤症状外,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表明两组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类似文献[6]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可见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迅速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消退黄疸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综合多年临床治疗的体会,应重点把握茵陈蒿汤“清”和“利”的两大功效,辨证施治,合理变通,加减有度,即可有效弥补西药退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林香.茵陈蒿汤合沆介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8例[J]. 河南中医,2011,31(3):253-254.

[2]廖金莲.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56-57.

[3]李绍佐,徐方明,李世波.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2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36(3):267-269.

[4]贵蘘平.关于“黄疸”病位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13.

[5]王庆艳,刘文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89-90.

[6]国家中医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3-54.

[7]Wang X,Zhang A,Wang P,et al.Metabolomics coupled with proteomics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towards more agil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mbination therapies[J]. Mol Cell Proteomics,2013,12(5) : 1226-1238.

[8]高奇峰. 加味茵陈蒿汤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研究[J]. 医药前沿,2012,2(4):206-207.

[9]王喜军,张伯礼.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方剂配伍规律及配伍科学价值揭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 : 1346-1348.

[10]Zhang A,Sun H,Wang X,et al. Simultaneous in vivo RP-HPLC-DAD quantification of multiple-component and drug-drug interaction by pharmacokinetics,using 6,7-dimethylesculetin,geniposide and rhein as examples[J].Biomed Chromatogr,2012,26(7):844-850.

(收稿日期:2013-12-27)

endprint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4,5]。基本方组成:茵陈6g,山栀3g,大黄3g,金钱草3g,茯苓6g,甘草3g。随症加减:热重者加黄芩3g,食少纳呆者加白术3g,呕吐者加竹茹3g,腹胀者加枳实3g。每剂加水200mL,浸泡30min,先以武火煮沸,继以文火煎30min,过滤取汁约50mL,每次10 mL频服,病重者可鼻饲。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隔日检测患儿静脉血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记录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未结合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50μmol/L)的时间;治疗过程中监测患儿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5d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包括:①治愈:患儿颜面部、皮肤等部位黏膜黄染消退,伴发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吸吮好,大小便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0μmol/L。②好转:颜面部及皮肤黏膜黄染部分消退,伴随症状好转,一般情况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0~ 80)μmol/L。③无效:黄染消退不明显,伴随症状存在,血清未结合胆红素>80μmol/L。将治愈、好转计入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配对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胆红素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过程中胆红素水平变化见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变化(x±s)

2.2临床疗效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可见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但好转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9%、 8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例患儿右上臂出现轻微的皮疹、红肿,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2h内自行消退。除此1例患儿,两组患儿均未见其他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

3 讨论

胎儿娩出母体后,因其所处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胆红素产生过快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有限,胆红素代谢失去平衡,积聚过多,进而引发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疸的特征性病症。足月儿娩出后2~3d即出现生理性黄疸,4~6d达峰,7~10d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仅出现轻微食欲不振无需特殊处理。若胎儿生后24h即出现黄疸,应考虑可能为病理性黄疸。目前临床认为若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日均升高超过85μmol/L即可诊断病理性黄疸,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中,蓝光照射选用波长420~470nm的光线照射,能促使患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衍生物,后者可从胆汁和尿中排出体外,减少患儿血清内胆红素的含量。

新生儿黄疸归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其病机在于母体内蕴湿热,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感受湿热邪毒,热不能外泄,湿不能宣达,湿热者聚结阻于血分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成为黄疸。观察组所选基本方茵陈蒿汤具清热、利湿、退黄之效,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黄疸病”的首选方剂,该方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中茵陈清热燥湿、疏利肝胆为君药;栀子清泄心、肺、三焦之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都是苦寒泄利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7,8]。近年来,关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已基本建立了“体外化学→血清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比较完备的研究体系[9]。现代药理学研究[8-10]认为,茵陈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蒿属香豆素、色原酮类、黄酮类、挥发油以及绿原酸等,能够促进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退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肝药物代谢酶有关;另外其成分还具有特异的免疫调节作用,在ABO血型方面可以保护患儿红细胞免遭特异性抗体破坏,进而防治新生儿溶血;栀子则含有有机酸酯类、环烯醚萜苷类、二萜类以及其他类化合物,使肝细胞内储存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恢复至正常,恢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大黄的有效成分多为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可抑制血栓素A2过多产生,还可以抑制炎症的渗出,减轻肝细胞损伤,进而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胆红素、胆汁酸的分泌与排泄。方中其他药剂亦多具有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安全性方面,除观察组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轻微皮肤症状外,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表明两组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类似文献[6]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可见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迅速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消退黄疸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综合多年临床治疗的体会,应重点把握茵陈蒿汤“清”和“利”的两大功效,辨证施治,合理变通,加减有度,即可有效弥补西药退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林香.茵陈蒿汤合沆介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8例[J]. 河南中医,2011,31(3):253-254.

[2]廖金莲.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56-57.

[3]李绍佐,徐方明,李世波.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2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36(3):267-269.

[4]贵蘘平.关于“黄疸”病位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13.

[5]王庆艳,刘文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89-90.

[6]国家中医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3-54.

[7]Wang X,Zhang A,Wang P,et al.Metabolomics coupled with proteomics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towards more agil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mbination therapies[J]. Mol Cell Proteomics,2013,12(5) : 1226-1238.

[8]高奇峰. 加味茵陈蒿汤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研究[J]. 医药前沿,2012,2(4):206-207.

[9]王喜军,张伯礼.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方剂配伍规律及配伍科学价值揭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 : 1346-1348.

[10]Zhang A,Sun H,Wang X,et al. Simultaneous in vivo RP-HPLC-DAD quantification of multiple-component and drug-drug interaction by pharmacokinetics,using 6,7-dimethylesculetin,geniposide and rhein as examples[J].Biomed Chromatogr,2012,26(7):844-850.

(收稿日期:2013-12-27)

endprint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4,5]。基本方组成:茵陈6g,山栀3g,大黄3g,金钱草3g,茯苓6g,甘草3g。随症加减:热重者加黄芩3g,食少纳呆者加白术3g,呕吐者加竹茹3g,腹胀者加枳实3g。每剂加水200mL,浸泡30min,先以武火煮沸,继以文火煎30min,过滤取汁约50mL,每次10 mL频服,病重者可鼻饲。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隔日检测患儿静脉血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记录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未结合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50μmol/L)的时间;治疗过程中监测患儿血、尿常规与肝肾功能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5d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包括:①治愈:患儿颜面部、皮肤等部位黏膜黄染消退,伴发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吸吮好,大小便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0μmol/L。②好转:颜面部及皮肤黏膜黄染部分消退,伴随症状好转,一般情况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0~ 80)μmol/L。③无效:黄染消退不明显,伴随症状存在,血清未结合胆红素>80μmol/L。将治愈、好转计入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配对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胆红素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过程中胆红素水平变化见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变化(x±s)

2.2临床疗效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可见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但好转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9%、 8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例患儿右上臂出现轻微的皮疹、红肿,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2h内自行消退。除此1例患儿,两组患儿均未见其他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

3 讨论

胎儿娩出母体后,因其所处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胆红素产生过快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有限,胆红素代谢失去平衡,积聚过多,进而引发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疸的特征性病症。足月儿娩出后2~3d即出现生理性黄疸,4~6d达峰,7~10d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仅出现轻微食欲不振无需特殊处理。若胎儿生后24h即出现黄疸,应考虑可能为病理性黄疸。目前临床认为若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日均升高超过85μmol/L即可诊断病理性黄疸,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中,蓝光照射选用波长420~470nm的光线照射,能促使患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衍生物,后者可从胆汁和尿中排出体外,减少患儿血清内胆红素的含量。

新生儿黄疸归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其病机在于母体内蕴湿热,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感受湿热邪毒,热不能外泄,湿不能宣达,湿热者聚结阻于血分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成为黄疸。观察组所选基本方茵陈蒿汤具清热、利湿、退黄之效,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黄疸病”的首选方剂,该方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中茵陈清热燥湿、疏利肝胆为君药;栀子清泄心、肺、三焦之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都是苦寒泄利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7,8]。近年来,关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已基本建立了“体外化学→血清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比较完备的研究体系[9]。现代药理学研究[8-10]认为,茵陈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蒿属香豆素、色原酮类、黄酮类、挥发油以及绿原酸等,能够促进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退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肝药物代谢酶有关;另外其成分还具有特异的免疫调节作用,在ABO血型方面可以保护患儿红细胞免遭特异性抗体破坏,进而防治新生儿溶血;栀子则含有有机酸酯类、环烯醚萜苷类、二萜类以及其他类化合物,使肝细胞内储存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恢复至正常,恢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大黄的有效成分多为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可抑制血栓素A2过多产生,还可以抑制炎症的渗出,减轻肝细胞损伤,进而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胆红素、胆汁酸的分泌与排泄。方中其他药剂亦多具有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大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安全性方面,除观察组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轻微皮肤症状外,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表明两组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类似文献[6]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可见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迅速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消退黄疸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综合多年临床治疗的体会,应重点把握茵陈蒿汤“清”和“利”的两大功效,辨证施治,合理变通,加减有度,即可有效弥补西药退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林香.茵陈蒿汤合沆介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8例[J]. 河南中医,2011,31(3):253-254.

[2]廖金莲.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56-57.

[3]李绍佐,徐方明,李世波.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2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36(3):267-269.

[4]贵蘘平.关于“黄疸”病位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13.

[5]王庆艳,刘文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89-90.

[6]国家中医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3-54.

[7]Wang X,Zhang A,Wang P,et al.Metabolomics coupled with proteomics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towards more agil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mbination therapies[J]. Mol Cell Proteomics,2013,12(5) : 1226-1238.

[8]高奇峰. 加味茵陈蒿汤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研究[J]. 医药前沿,2012,2(4):206-207.

[9]王喜军,张伯礼.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方剂配伍规律及配伍科学价值揭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 : 1346-1348.

[10]Zhang A,Sun H,Wang X,et al. Simultaneous in vivo RP-HPLC-DAD quantification of multiple-component and drug-drug interaction by pharmacokinetics,using 6,7-dimethylesculetin,geniposide and rhein as examples[J].Biomed Chromatogr,2012,26(7):844-850.

(收稿日期:2013-12-27)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浅议新生儿沐浴抚触的临床观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