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全国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影响之下,虽然中原地区陶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水平有所减退,但是中原地区的陶瓷窑场的数量、产品的种类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关键词:明清;中原;陶瓷工商业;窑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04-03
一、景德镇陶瓷产品主导下的中原陶瓷工商业的发展状况
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进程分析,宋元时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又一次飞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陶瓷美学新境界的开辟”和转向的阶段。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至明清时期,一度繁荣的中原陶瓷业逐步走向衰微,而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中原的陶瓷业虽于明清总体式微,但仍有不少窑区继续发展。
宋代时期五大名窑中的钧窑、汝窑、官窑(开封)均位于中原地区,宋金时代最大的民窑——磁州窑系生产的核心地区磁州(属邯郸市)也位于此区域。宋金时期中原陶瓷的生产工艺水平和产量都是十分惊人的。由元入明清,随着景德镇陶瓷的“异军突起”,中原地区陶瓷市场上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占比随之提高。同时,景德镇陶瓷产品不仅拥有了普通民众的市场,而且也占据了权贵等“高端”阶层的市场。“河南各地墓葬出土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仅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用瓷的工艺水平。一些王室大族墓葬、窖藏出土瓷器和宗庙寺院所藏供器,以及传世的许多景德镇瓷器精品”,这一考古事实为上述结论——景德镇瓷器占据高端市场——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有关景德镇陶瓷占据中原普通市场的观点,现选取中原地区部分重要商镇转运、销售景德镇陶瓷的情况对上述观点进行阐述。
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商镇主要有:临清、周口、北舞渡、朱仙镇、赊旗等。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广诸省;次之而淮、相、苏、松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镇、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引自万历《歙县志》卷十,《货殖》)。”临清可谓当时北方的经济转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它与全国十四个省份建立了贸易关系,“除山东的府县外,还有京师、直隶、河南……江西……等”,其中大宗贸易产品中就包括“从南方输入的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瓷器的销售不再是地域性的而成为了全国性的。
周口(周口市)、北舞渡(漯河市舞阳县)、朱仙镇(开封市)、赊旗(南阳社旗县)被称为“清代河南的四大商镇”,四大商镇所销售的瓷器多数来自景德镇。根据许檀教授的研究,景德镇瓷器的转运、销售的过程大致是:首先景德镇瓷器由水路运至南阳赊旗而后转运至开封鄢陵、北舞渡以及周口,“由此可知赊旗输入的瓷器至少会转运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此外,景德镇瓷器还经其他途径转运至周口、朱仙镇以及临清等地区,从而形成了占据中原地区庞大的销售市场。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现将明清景德镇瓷器在中原地区的转运、销售路径以地图的形式予以展现(见下页图1)。
面对景德镇陶瓷产品压倒性的绝对竞争力量,中原地区的陶瓷生产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有了较为惊人的发展。
邯郸市磁州彭城窑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居人万家,陶冶之利甲天下”的北方民间窑场,其获利之丰富、产品之众可与景德镇比肩。因此彭城窑就具有了“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以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谓。
晋冀鲁豫四省在地缘上极为接近,便于相互之间开展商业贸易,因此中原很多窑场的陶瓷产品就占据了其临近地区的市场。例如鲁山县梁洼北街窑神庙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立的“邑贤侯金老爷德政革除瓷货牙佣碑”是由山陕两省64家瓷业商氏捐资建造。这一史实说明,清代梁洼窑的瓷器产品至少销售至山西、陕西的许多地区。当然,64家瓷业商氏汇集梁洼窑,也足以说明梁洼窑瓷器生产、销售状况之盛。
图1明清景德镇瓷器在中原地区的转运、销售路径示意图
注:本文“中原”一词所指区域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范围确立。
清化镇“自古以来,就是河南与山西的一条唯一贸易路线”,柏山村的柏山缸窑场正好位于这条贸易线路之上。现在,笔者虽无直接史料证明柏山窑陶瓷产品行销山西的事实,但是,根据曹爽《怀川风俗与民俗研究》有关怀川(包括今博爱县清化镇)陶瓷销售方法的论述,也可间接推测出上述结论。“怀川陶瓷销售方法最主要的是窑场直接将货物提供给批发商,转运至外地销售……再次,据邓宏礼考证,怀川民间有‘转一圈的传统销售办法,即销售人员携带瓷器到山西换取铁锅等物品,运至温县、孟县换成花生、大豆等物品,然后运到沁阳销售变成现钱”。
根据零星的史料及考古资料证明:作为明代“七大钞关之一”、明清“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的临清成为了中原诸多窑场陶瓷产品“外销”的枢纽。例如彭城窑的日用瓷器、陶缸(彭城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缸生产基地)、柏山窑陶瓷以及“明清两代由乔氏家族‘一统天下、远销全国各地的阳城琉璃”等。
二、明清中原的主要窑区及生产状况
明清中原地区的窑场数量可以用“密如繁星”加以形容,其瓷器生产与销售的状况则会随着社会时代与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瓷器生产所需资源的多寡、窑区所处地域位置的优劣、瓷器工匠手工技艺的精粗、窑户与商人具备资金的丰拮、区域民众消费能力的高低等因素都是影响瓷器生产与销售状况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一)明清中原陶瓷窑址分布
根据叶麟趾、锡嘏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年)、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报告集》(1984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的《河南古瓷窑址资料汇编》(1985年,内部印刷资料)、赵青云的《河南陶瓷史》(1993年)、河南文物局编《河南文物》(2008年)等相关资料整理出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窑址包括:清丰窑、淇县窑、怀庆窑、河内窑、清化窑、新安窑、陕州窑、登封窑、钧州窑、张公巷窑、许州窑、桃花店窑与梁洼窑、阳城窑(山西晋城市)、临清窑(山东聊城市)、彭城窑(河北邯郸市)、临城窑(河北邢台市)、蒙城窑(安徽亳州市)等。具体的明清中原窑址分布现以地图的直观形式呈现如下:
明代时期的窑址分布图:
图2 明代中原地区陶瓷窑址分布图示
清代时期的窑址分布图:
图3 清代中原地区陶瓷窑址分布图示
(二)主要陶瓷窑区的生产情况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当下搜集到的相关考古和其他研究资料,本课题涉及的主要陶瓷窑区有:彭城窑、鲁山梁洼窑、清化柏山窑、阳城琉璃器窑、临清砖窑、登封窑等。如有必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将选取其他窑区的相关资料予以支撑课题的有关论述。
磁州彭城窑兴起于明代,既有民间窑场,也有官方窑场。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座……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彭城能够被官方选定为窑场的所在地,说明其拥有地烧制陶瓷的资源和工匠的技艺素质与数量等都应是最优的。
民间窑场的生产状况可以借助明张应登《游滏水鼓山记》的相关记载进行说明:
endprint
“……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可达于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晨起,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精粗小大,不同锻冶。入室,睹为缸者用双轮,一轮坐泥其上,一轮别一人牵转,以便彼轮之作者,作者圆融快便入化矣。为碗者止一轮,自拨转之,而作亦如是。□之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近以旱故,各减十之一二矣。”
“居人万家”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可说明彭城依靠陶瓷业所养育人口之众多。“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由此推测彭城陶瓷生产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窑厂之众多也可想见。“岁输御用者若干器”说明彭城承担着官方烧造任务。
张应登记载的是一般民窑的生产状况,但据《龙谭李公墓志铭》的相关记载,又体现出李龙谭作为“官府商人”经营陶瓷业的盛况。
“……公实力农桑,攻陶冶朝夕经营迄天宁处。不三十年,置陶冶五十余处,庄房八百余间,田园千犹余亩。且也子而孙,孙而又孙,家道隆隆。”
考古研究表明,“明代尚无梁洼之称”。但是随着梁洼窑业于清初叶的兴起,梁洼镇由最初的“连洼”、“梁洼街”更名为“梁家洼镇”。地区行政称谓由“街”改“镇”的变化说明了梁洼为政府提供的商业贸易税收量是十分可观的,而梁洼商业税收的重要来源正是陶瓷产品的贸易。由此,可以得出清代时期梁洼窑陶瓷生产的兴盛和贸易量的巨大。梁洼北街窑神庙存有的雍正十三年“邑贤侯金老爷德政革除瓷货牙佣碑”是由山陕两省64家陶瓷商氏捐资建立的。“64家商氏”说明梁洼陶瓷生产量确实是十分巨大的。据“道光年间梁洼瓷商万镒号掌柜曾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开到梁洼,我不出院子每人给他发个大碗”,亦可证明梁洼窑陶瓷生产和销售之盛况。
临清窑作为明清官方用砖的指定窑厂,其生产规模通过下述研究结果便可见一斑:
明清两代的砖窑都分布在卫运河两岸……总窑数大约384个,其中东西吊马桥72座;东西白塔窑48座,张家窑、河隈张庄72座,共计192座,每座包括两个窑。
每座窑连同窑户、作头、匠人、杂工至少应在50人以上,以200座窑计,可知在临清从事砖瓦烧造的手工业者不下万人。
前文也已提及,临清窑一年产砖量约“一千一百五十二万块”,也足以说明其陶瓷生产之盛。
明清中原陶瓷窑区生产状况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经济状况的提升、工艺交流的深入、工匠流动的自由、官方赋税的废除等。 社会政治、经济趋势的变化为陶瓷工商业者——窑户、工匠(窑作)、商户(行商、坐商)——成立自己的各种行会组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99.
[2]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黑白插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81.
[3]孙新民,杨爱玲.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瓷器[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55.
[4]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38-239.
[5]许檀.清代河南的四大商镇[G]//方行.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468.
[6]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4,(1):71.
[7]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J].中国史研究,2003,(1):80.
[8]陈光唐,等,选注.赵都诗词选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90-190.
[9]叶喆民.中国磁州窑:上[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0.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古瓷窑址资料汇编[M].郑州:内部印刷,1985:67-68.
[11]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邦商人[G]//平淮学刊编辑委员会.平淮学刊第五辑·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635.
[12]曹爽.怀川风俗与民俗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1.
[13]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3.
[14]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0-192.
[15]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范丽珠,主编,杜学德,杨英芹,李怀顺,编著.邯郸地区民俗辑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67.
[16]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城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编辑委员会.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M].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2006.
[17]郭光华,郭光杰.彭城磁州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39-240.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4-23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明清行会赞助对中原瓷器设计的影响”,本论文为项目成果之一部分(KYSK201319)
作者简介:梁富新(1987-),男,山东聊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设计史论研究。
endprint
“……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可达于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晨起,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精粗小大,不同锻冶。入室,睹为缸者用双轮,一轮坐泥其上,一轮别一人牵转,以便彼轮之作者,作者圆融快便入化矣。为碗者止一轮,自拨转之,而作亦如是。□之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近以旱故,各减十之一二矣。”
“居人万家”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可说明彭城依靠陶瓷业所养育人口之众多。“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由此推测彭城陶瓷生产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窑厂之众多也可想见。“岁输御用者若干器”说明彭城承担着官方烧造任务。
张应登记载的是一般民窑的生产状况,但据《龙谭李公墓志铭》的相关记载,又体现出李龙谭作为“官府商人”经营陶瓷业的盛况。
“……公实力农桑,攻陶冶朝夕经营迄天宁处。不三十年,置陶冶五十余处,庄房八百余间,田园千犹余亩。且也子而孙,孙而又孙,家道隆隆。”
考古研究表明,“明代尚无梁洼之称”。但是随着梁洼窑业于清初叶的兴起,梁洼镇由最初的“连洼”、“梁洼街”更名为“梁家洼镇”。地区行政称谓由“街”改“镇”的变化说明了梁洼为政府提供的商业贸易税收量是十分可观的,而梁洼商业税收的重要来源正是陶瓷产品的贸易。由此,可以得出清代时期梁洼窑陶瓷生产的兴盛和贸易量的巨大。梁洼北街窑神庙存有的雍正十三年“邑贤侯金老爷德政革除瓷货牙佣碑”是由山陕两省64家陶瓷商氏捐资建立的。“64家商氏”说明梁洼陶瓷生产量确实是十分巨大的。据“道光年间梁洼瓷商万镒号掌柜曾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开到梁洼,我不出院子每人给他发个大碗”,亦可证明梁洼窑陶瓷生产和销售之盛况。
临清窑作为明清官方用砖的指定窑厂,其生产规模通过下述研究结果便可见一斑:
明清两代的砖窑都分布在卫运河两岸……总窑数大约384个,其中东西吊马桥72座;东西白塔窑48座,张家窑、河隈张庄72座,共计192座,每座包括两个窑。
每座窑连同窑户、作头、匠人、杂工至少应在50人以上,以200座窑计,可知在临清从事砖瓦烧造的手工业者不下万人。
前文也已提及,临清窑一年产砖量约“一千一百五十二万块”,也足以说明其陶瓷生产之盛。
明清中原陶瓷窑区生产状况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经济状况的提升、工艺交流的深入、工匠流动的自由、官方赋税的废除等。 社会政治、经济趋势的变化为陶瓷工商业者——窑户、工匠(窑作)、商户(行商、坐商)——成立自己的各种行会组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99.
[2]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黑白插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81.
[3]孙新民,杨爱玲.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瓷器[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55.
[4]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38-239.
[5]许檀.清代河南的四大商镇[G]//方行.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468.
[6]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4,(1):71.
[7]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J].中国史研究,2003,(1):80.
[8]陈光唐,等,选注.赵都诗词选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90-190.
[9]叶喆民.中国磁州窑:上[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0.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古瓷窑址资料汇编[M].郑州:内部印刷,1985:67-68.
[11]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邦商人[G]//平淮学刊编辑委员会.平淮学刊第五辑·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635.
[12]曹爽.怀川风俗与民俗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1.
[13]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3.
[14]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0-192.
[15]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范丽珠,主编,杜学德,杨英芹,李怀顺,编著.邯郸地区民俗辑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67.
[16]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城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编辑委员会.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M].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2006.
[17]郭光华,郭光杰.彭城磁州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39-240.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4-23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明清行会赞助对中原瓷器设计的影响”,本论文为项目成果之一部分(KYSK201319)
作者简介:梁富新(1987-),男,山东聊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设计史论研究。
endprint
“……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可达于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晨起,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精粗小大,不同锻冶。入室,睹为缸者用双轮,一轮坐泥其上,一轮别一人牵转,以便彼轮之作者,作者圆融快便入化矣。为碗者止一轮,自拨转之,而作亦如是。□之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近以旱故,各减十之一二矣。”
“居人万家”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可说明彭城依靠陶瓷业所养育人口之众多。“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由此推测彭城陶瓷生产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似此厂者曰千所而少”,窑厂之众多也可想见。“岁输御用者若干器”说明彭城承担着官方烧造任务。
张应登记载的是一般民窑的生产状况,但据《龙谭李公墓志铭》的相关记载,又体现出李龙谭作为“官府商人”经营陶瓷业的盛况。
“……公实力农桑,攻陶冶朝夕经营迄天宁处。不三十年,置陶冶五十余处,庄房八百余间,田园千犹余亩。且也子而孙,孙而又孙,家道隆隆。”
考古研究表明,“明代尚无梁洼之称”。但是随着梁洼窑业于清初叶的兴起,梁洼镇由最初的“连洼”、“梁洼街”更名为“梁家洼镇”。地区行政称谓由“街”改“镇”的变化说明了梁洼为政府提供的商业贸易税收量是十分可观的,而梁洼商业税收的重要来源正是陶瓷产品的贸易。由此,可以得出清代时期梁洼窑陶瓷生产的兴盛和贸易量的巨大。梁洼北街窑神庙存有的雍正十三年“邑贤侯金老爷德政革除瓷货牙佣碑”是由山陕两省64家陶瓷商氏捐资建立的。“64家商氏”说明梁洼陶瓷生产量确实是十分巨大的。据“道光年间梁洼瓷商万镒号掌柜曾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开到梁洼,我不出院子每人给他发个大碗”,亦可证明梁洼窑陶瓷生产和销售之盛况。
临清窑作为明清官方用砖的指定窑厂,其生产规模通过下述研究结果便可见一斑:
明清两代的砖窑都分布在卫运河两岸……总窑数大约384个,其中东西吊马桥72座;东西白塔窑48座,张家窑、河隈张庄72座,共计192座,每座包括两个窑。
每座窑连同窑户、作头、匠人、杂工至少应在50人以上,以200座窑计,可知在临清从事砖瓦烧造的手工业者不下万人。
前文也已提及,临清窑一年产砖量约“一千一百五十二万块”,也足以说明其陶瓷生产之盛。
明清中原陶瓷窑区生产状况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经济状况的提升、工艺交流的深入、工匠流动的自由、官方赋税的废除等。 社会政治、经济趋势的变化为陶瓷工商业者——窑户、工匠(窑作)、商户(行商、坐商)——成立自己的各种行会组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99.
[2]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黑白插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81.
[3]孙新民,杨爱玲.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瓷器[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55.
[4]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38-239.
[5]许檀.清代河南的四大商镇[G]//方行.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468.
[6]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4,(1):71.
[7]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J].中国史研究,2003,(1):80.
[8]陈光唐,等,选注.赵都诗词选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90-190.
[9]叶喆民.中国磁州窑:上[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0.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古瓷窑址资料汇编[M].郑州:内部印刷,1985:67-68.
[11]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邦商人[G]//平淮学刊编辑委员会.平淮学刊第五辑·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635.
[12]曹爽.怀川风俗与民俗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1.
[13]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3.
[14]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0-192.
[15]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范丽珠,主编,杜学德,杨英芹,李怀顺,编著.邯郸地区民俗辑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67.
[16]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城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编辑委员会.晋商史料全览·晋城卷[M].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2006.
[17]郭光华,郭光杰.彭城磁州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39-240.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4-23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明清行会赞助对中原瓷器设计的影响”,本论文为项目成果之一部分(KYSK201319)
作者简介:梁富新(1987-),男,山东聊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设计史论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