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逐渐向科技转移。因此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是增强各国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能有效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加大科技投入,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突出科技投入的重点,优化科技投入项目结构,改革和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改革科技投入环境,强化科技法律环境,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培育科技中介组织,明确科技投入责任,加强科技投入管理。主要围绕中国当前科技投入的现状分析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投入;产业经济;增长关系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34-02
一、科技投与产业经济概述
1.科技投入含义。科技投入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促进科技发展而进行的投入,也是为了促进生产而进行的投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科技投入的内容应该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三部分组合。其中研究发展活动应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活动包括设计与试制、小批试制、工业性实验等;科技服务活动包括计量、标准、统计等。
2.产业经济增长含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生产、流通、服务行业、文化教育等行业。产业规模有小有大,但是都称之为产业。产业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经济指各种产业经济形式,狭义的产业经济专指工业生产部门。产业经济增长就是在产业生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促进了产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从而增强了该产业的经济增长。
3.科技投入对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效的科技投入必定能促进长期的产业经济增长。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查阅的参考文献中有关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其中江蕾等人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科技投入增长率的广义差分回归研究表明,科技投入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7%左右。另外还有学者对一些专门地区的产业经济增长情况与科技投入关系进行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认为科技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等原因,使得目前中国科技投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有限[1]。
二、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科技投入主体不强,产业化能力较弱。作为产业经济的主体,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是促进本企业所经营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在科技投入实力上较弱,没有较多的科研基金对科技投入做支撑,科技投入能力明显不足。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企业对科研和科技的投入占公司预算资金的70%以上,而中国当前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超过50%。由此可见作为产业经济投资主体的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重视不够。当然这也与中国企业结构和发展状况有关。一般来说中国企业获利能力较弱,企业用于科研投入的资产有限,所以在科技投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中国企业科技水平本身较低,产业化能力较弱,所以需要进行的科技投入项目较多,短时间内很难有效促进产业经济的增长。由于科技水平有限,使得企业科技产出能力较低,带动性能力较差,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最后导致恶性循环,产业化能力明显不足。
2.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少,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政府财政投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据预算,财政科技投入对非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诱导效应极大,也就是说通过政府财政对产业的科技投入能有效带动其他渠道对科技的投入。虽然当前政府意识到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很多方面都需要财政的支持与辅助,所以使得政府财政不能较大程度地对科技进行明显的投入。2013年中国财政预算用于科技投入的占比仅占所有财政预算的17%,远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比重较低,导致科技难以充分发挥其对企业产业经济的增长作用。
3.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影响科技贡献率提升。当前中国许多企业在科技成果展现方面存在重视论文研究,轻视专利科技成果,使得科技转化成果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科技转化和应用。2013年中国科技人员申请的国内专利申请量可以看出中国科技人员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发表上,真正运用在产业生产中的科技成果较少。另外由于中国技术市场交易额较少,制约科技产出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有效科技交易市场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2]。
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科技投入增长乏力。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各个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状况良好。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和产业不平衡,有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制约整个社会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低端加工产业发展较好,但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十分落后。有些地区为了单纯地促进本地区的生产总值,将资金投入到加工产业加多,在科技投入上缺乏较大的投资,思想观念较落后,创业文化发展不健全,不少企业不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和产业的产期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全面,整个社会创新文化舆论不足,使得科技投入增长乏力,不能有效的促进产业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渐渐开始重视对科技研发和引进的投入,近年来也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科技投入的重视和关注上,仍然有很多不足。这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三、如何有效促进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产业经济的增长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很大部分是依靠高科技技术和高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而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重视,因此加大财政对科技水平的投入和支持是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保持中国当前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水平上应根据每年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规范,争取建设以科技投入和科技发展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良好的带头指引作用,能有效带动社会各方面对科技的投入,主要是企业这个主体对科技的投入,能带动全局,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尤其要注意的是财政投入应该集中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上,把增强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把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经济增长更好的集合起来[3]。
2.突出科技投入重点,优化科技项目结构。科技投入对产业经济增长的效用不言而喻,但是不能盲目地加大对社会所有产业的科技投入,必须有重点有先后地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就是要突出科技投入的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和发展中的产业进行投入提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实施一批科技专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和品牌产品,加快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集中有限的科技投入资源,抓住投入重点和关键产业,迅速推动经济的增长,使资金真正用到实处。所谓优化科技项目就是在企业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优化,将科技投入集中在依稀额有发展前途好和发展效益的项目上去。做好项目的短期和长期规划,形成完整和良好的产业发展链,是项目发展具有后劲。
3.改革和创新科技投入体制。经济社会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鼓励各单位和个人对科技的投入,坚持谁投入谁获利的原则,将企业经济效益与科技投入挂钩,形成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对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建立健全的科技投入新体制,探索吸引民间对科技投入的新机制,逐渐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投入有益补充的队员化投入渠道。使全社会增强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可以通过实现科技投入的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使对科技投入的高投资与高收益结合起来。另外可以通过增长社会科技投入能力,拓宽企业对科技投入的融资渠道,创新科技投入金融产品,吸进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企业进行科技投入。同时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合作化服务,使科技投入真正有效地运用到产业生产中去,真正实现产业的经济增长。
4.改善科技投入环境,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法律规范。对科技投入环境的建设首先表现在硬环境的建设上,主要是对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创造良好的科技投入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要创新科技投入重点领域,打造科技投入和科技发展新基地。其次是对科技投入软实力的建设,重点在于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和优惠项目,保证企业能以最少的投入和最优的形式对科技成果进行最有效的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培育科技人才。 科技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科研人才的投入和引进,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应该加强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通过相关组织和机构向社会招聘各类科研人才,并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使科研人才的能力在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优化科研队伍,要建立良好的人才考核和培育机制,设置人才培育方案,定期进行人才培育和训练,同时提供合理的人才晋升制度,建立高技术水平的科研人才基地。另外也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帮助企业和科研机构吸纳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4]。
四、结语
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和引进力度是提高中国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这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没有人才的培养就没有科技的创新,更加没有产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加强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促进产业经济增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会勒.探讨有效提升企业科技水平的途径[J].武汉大学学报,2011,(23).
[2]章兼中.浅析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J].新经济研究,2013,(7).
[3]朱曲平.论企业科技水平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关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14).
[4]许金泉.中小企业科技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系初探[J].经济月刊,2010,(10).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王元福(1976-),男,河南商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