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本刚(1981-),男,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默会知识管理,发表论文12篇。·理论探索·
〔摘要〕文章认为,默会知识论持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知识观,这体现在知识的连续统一性、过程性、主客观统一性和嵌入性等方面。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由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另外,文章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提出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
〔关键词〕默会知识;知识转移和转化模型;波兰尼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10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4-0050-04
Studies of the Model of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cit KnowledgeWang Bengang
(Library,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elieved that the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 persisted a kind of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which wa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orthodox perspective,which embodied in continuum,process,the unity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and embedability.Polanyis dynamic structure of tacit cognition had stated the dynamic process from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and Nonaka was inspired by this point and proposed the model of SECI regarded to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reation.Moreover,this paper put forward new models of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macro perspectives and micro perspectives separately.
〔Keywords〕tacit knowledge;the model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Polanyi
在这“只有不确定性是惟一确定的”[1]信息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我们创新的源泉,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本,因为我们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要靠知识来解决。因此,知识的运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然而,我们对知识的产生和运作规律却知之甚少。尽管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自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概念并讨论默会认识过程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着运用各种不同的模型来解释知识的运作机制。他们在这个方面做出的努力为笔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多年以前,笔者曾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模型做了概述[2]。本文是这个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文章主要内容分以下3个部分: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知识观,波兰尼的理论模型和野中郁次郎的理论模型,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
1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基础:知识观
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好比一栋房屋的地基,这种观念是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基本观念有所改变,那就意味着出现一种新的范式。在认识论研究领域,默会知识概念的提出,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范式已经出现。其表现就是,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知识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到底是怎样的呢?
11客观性与主观性
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人们通过感觉经验来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客观世界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影像,是与人本身无关的。因此,这种知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普遍性的知识。而认识论中的主观主义却认为,知识完全是由人主观建构的,与客观世界没有关系。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就持这种观点。然而,无论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都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要么偏向主体性的一方,要么偏向客体性的一方。事实上,知识既不可能是纯粹的主观性建构的,也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而是同时包含主观性的方面和客观性的方面。野中郁次郎等人就认为,“知识作为统一性的概念,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相互对照。”[3]默会知识研究领域中的知识观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知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
12实体性与过程性
传统的认识论把知识看作是一种静态的实体性的东西,而且通常情况下,我们也这么认为。然而,要解释知识的运作机制和运作规律,我们就需要把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来考虑。一方面,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即便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的学生,在学完知识之后,也往往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有所改造。另一方面,知识发挥作用和产生价值是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如果仅仅把知识看作是一种静态的实体性的东西,我们就无法知道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因此,默会知识论持一种动态的知识观,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并随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13明述性与默会性
明述的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表达且已经用语言文字等符号来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表达,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来表达,或者在某个实践活动中未被表达的知识。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与明述知识即显性知识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统一体,如图1所示,箭头向右知识的默会程度越来越深,向左知识的默会程度越来越浅,而明晰程度却越来越高。图1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的知识
另外,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述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4]默会知识与明述知识的这种关系,如果不那么严格一点的话,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关系
图2中的白色小圆代表明述知识,而紫色条纹状的大圆代表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永远处于流动状态,这就是紫色大箭头的意义,而小圆上的箭头代表显性知识的运动方向,小圆只有在大圆中才能移动,也就是说,明述知识只有“生活于”默会知识中才有“生命”。通过默会知识的流动性和明述知识的运动,不仅明述知识之间相互融合,而且默会知识与明述知识之间也相互融合。明述知识发挥作用时必须嵌入到默会知识中,从而这两种知识作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发挥作用,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分离。
endprint
总而言之,默会知识论的知识观认为,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默会知识可以自发起作用,而明述知识却必须嵌入到默会知识当中,与默会知识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14嵌入性与社会建构性
知识的社会建构性意味着知识从来不完全是个人创造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他人的知识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理解而创造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社会一代一代地靠智慧积累起来的,知识是由人类社会集体性地创造和建构的。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知识是嵌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没有社会文化环境作为背景,知识也就没有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发挥作用和产生价值。从知识发挥作用来看,知识不仅嵌入在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也嵌入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嵌入在人们的头脑中。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把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知识与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被融合和锻造,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一句话,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和嵌入性,即“社会化的嵌入性”[5]。
2两个理论模型
21波兰尼的理论模型
受格式塔心理学和现象学影响的波兰尼不仅提出默会知识概念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分析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他在1959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知识有两类。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地图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4]前者被称为明述知识,后者被称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不采取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是用行动或活动来表达[4]。从波兰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的默会知识概念包含默会能力的运用过程,即默会认知活动。作为一种能力的默会知识与明述知识一起发挥作用就形成了默会认识的基本结构。
默会认识的基本结构,即from-to结构是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核心。他认为,默会认识,比如钉钉子这个过程中的认识,是一种从(from)辅助觉知到(to)焦点觉知构成的动态结构。其中辅助觉知是我们做某事时,对对象的诸细节和线索的感知,它们被称为辅助项;而焦点觉知是我们做某事时,对注意力集中到的那一部分的感知,它们被称为焦点项。默会认知就是从辅助项到焦点项这个过程中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辅助项的认知是默会的和模糊的。我们通过我们的体验把辅助项内化为我们的知识的一部分,从而与我们通过焦点觉知而内化的那一部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我们对事物的完整性认识。
从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角度看,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了从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在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基本结构中,对焦点项的感知就相当于明述知识;而对辅助项的觉知则相当于默会知识。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了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但是,就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而言,我们似乎还可以做如下这种扩展。即扩大波兰尼的辅助项的范围,除了事物的诸细节之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可以作为我们认识过程中的辅助项。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包含默会的成分,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前见,海德格尔所谓的先行结构。这样,在我们认识具体的个别事物时,存在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性知识就整合进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活动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得以整合,由此我们就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所以,在from-to这样的认识结构中,我们不仅可以从细节到整体来认识,也可以从一般性到特殊性来认识事物,这两个不同的认识方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默会性的。
22野中郁次郎的理论模型
在知识管理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组织知识创造理论。这个著名的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就是关于知识转移和转化的两个理论模型,即SECI模型和知识的螺旋模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提供这两个模型的图片,请参考野中郁次郎等人的著述)。
基于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和明述知识(又称显性知识)概念,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这个模型描绘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4种转换方式。其中,社会化是指人们在一起做事或一起实践过程中,某个人的默会知识转移给另一个人并形成另一个人的默会知识的过程,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中,徒弟通过观察师傅的动作并加以练习从而掌握经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默会知识的社会化。通过这种方式,“个人可以在没有语言的条件下获得默会知识”[6]。外化,就是个人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头脑中的默会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尽管默会知识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不是绝对不可表达,野中郁次郎认为,通过比喻、类比和模型化这一系列过程可以实现默会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7]。组合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零散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更加系统化和有序化的显性知识集合的过程。而内化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我们头脑中的默会知识的过程。
上述4种转换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个人、群体、组织和组织间进行扩散的过程,就形成一个半径越来越大的螺旋状扩散路径。这就是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螺旋模型。
3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
在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模型[7],如图3所示。
为了使模型更加简明,笔者用英文缩写字母表示4种知识。其中,ITK(Individual Tacit Knowledge)表示个人默会知识,比如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价值观念和心智模式等。IEK(Individual Explicit Knowledge)表示个人显性知识,比如个人的论文、著作、发明、专利和图书资料等。OEK(Organization Explicit Knowledge )表示组织显性知识,比如组织的规章制度、目标、战略、专利技术和图书资料等。OTK(Organization Tacit Knowledge)表示组织默会知识,比如组织文化、组织心智模式、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组织的愿景等。
如图3所示,“(1)首先,我们知道,通过我们内心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头脑中的知识可以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系统和更加完整,这就是我们头脑中的默会知识转化成我们头脑中的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转化成默会知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野中等人说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人的默会知识转化成另一个人的默会知识的过程。例如,学习骑自行车的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骑自行车的方式,然后自己模仿练习,在实践中掌握学骑自行车的技巧的过程。(2)个人默会知识转化成个人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个人以语言文字等符号直接表达头脑中的默会知识的过程,它是默会知识外显的过程,野中等人把这个过程叫作外化。(3)个人图3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
显性知识转化成组织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个人将个人显性知识贡献给组织的过程,例如,在会议中,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被组织中其他成员理解吸收的过程;又如个人将自己的研究报告拿出来共享的过程。(4)组织显性知识转化成个人默会知识的过程就是个人通过阅读等方式吸收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料中的知识的过程,这种资料可以是组织购买的图书,可以是组织的数据库中的信息等等。野中等人把这个过程叫作内化。(5)无论是个人显性知识转化成个人显性知识还是组织显性知识转化成组织显性知识,它们都是指显性知识的有序化过程,即,使知识资料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野中等人把这个过程叫作组合化。(6)组织显性知识转化成组织默会知识的过程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学习组织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然后再内化到自己的心中的过程。这种转化成组织默会知识的组织显性知识一般是指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书面化要求的规则等。(7)组织默会知识转化成组织默会知识是指组织由一种组织文化转化成另一种组织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包含了前面第6点和后面第8点的,这里明确说出来是为了强调这一点。(8)组织默会知识转化成个人默会知识的过程是指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组织文化的过程。”[7](9)组织默会知识向个人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是指,个人通过组织生活,对组织的文化、组织的心智模式等组织性的默会知识有所体悟后,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的过程。
endprint
上文从宏观角度描述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而言,人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具有流动性,它们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融合与分化,由此,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知识。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思维的加工,转化成一定的默会知识后才能与大脑中的其他默会知识融合起来,经过思维能力的助推作用,它们的融合就能产生新的默会知识,然后,人们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才能使这些新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大脑的运思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的力的推动作用,即思维能力、意向能力和默会能力。思维能力指显意识层面的运思能力,默会能力是潜意识层面的运思能力,而意向能力是把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调入显意识层面的能力。我们头脑中的知识都是默会知识,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经验性的默会知识;其二是观念或概念性的默会知识。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的时候,意向能力把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调入显意识层面,然后与我们刚内化为默会知识的那一部分显性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产生新的默会知识;而当我们在做某事时,靠的是默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自由流动、自由融合,而其输出过程是以行动或活动为形式的,如图4所示。
图4默会知识在大脑中的转移和转化示意图
4结论
通过对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知识观的阐述,笔者认为,知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要解释知识的运作机制和运作规律,需要把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来考虑,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并随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默会知识可以自发起作用,而明述知识却必须嵌入到默会知识当中,与默会知识一起才能发挥作用;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和嵌入性,即“社会化的嵌入性”。
通过对波兰尼的理论模型和野中郁次郎的理论模型的阐述,笔者认为,从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角度看,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从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通过对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的阐述,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机制主要是个人默会知识、个人显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和组织默会知识4种知识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而言,人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具有流动性,它们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融合与分化,由此,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知识。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思维的加工,转化成一定的默会知识后才能与大脑中的其他默会知识融合起来,经过思维能力的助推作用,它们的融合就能产生新的默会知识,然后,人们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才能使这些新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当我们在做某事时,靠的是默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自由流动、自由融合,而其输出过程是以行动或活动为形式的。
参考文献
[1]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12):162-171.
[2]王本刚,马海群.知识管理视域的组织学习理论评价[J].新世纪图书馆,2008,(1):14-17.
[3]Ikujiro Nonaka,Vesa Peltokorpi.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A Review of 20 Top Article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6,(2):73-82.
[4]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53.
[5]Alice Lam.Tacit Knowledg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ocietal Institutions:An Integrated Framework[J].Organization Studies,2000,(3):487-513.
[6]Ikujiro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14-37.
[7]王本刚.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基于过程的视角[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26-28.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endprint
上文从宏观角度描述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而言,人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具有流动性,它们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融合与分化,由此,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知识。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思维的加工,转化成一定的默会知识后才能与大脑中的其他默会知识融合起来,经过思维能力的助推作用,它们的融合就能产生新的默会知识,然后,人们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才能使这些新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大脑的运思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的力的推动作用,即思维能力、意向能力和默会能力。思维能力指显意识层面的运思能力,默会能力是潜意识层面的运思能力,而意向能力是把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调入显意识层面的能力。我们头脑中的知识都是默会知识,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经验性的默会知识;其二是观念或概念性的默会知识。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的时候,意向能力把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调入显意识层面,然后与我们刚内化为默会知识的那一部分显性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产生新的默会知识;而当我们在做某事时,靠的是默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自由流动、自由融合,而其输出过程是以行动或活动为形式的,如图4所示。
图4默会知识在大脑中的转移和转化示意图
4结论
通过对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知识观的阐述,笔者认为,知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要解释知识的运作机制和运作规律,需要把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来考虑,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并随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默会知识可以自发起作用,而明述知识却必须嵌入到默会知识当中,与默会知识一起才能发挥作用;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和嵌入性,即“社会化的嵌入性”。
通过对波兰尼的理论模型和野中郁次郎的理论模型的阐述,笔者认为,从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角度看,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从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通过对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的阐述,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机制主要是个人默会知识、个人显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和组织默会知识4种知识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而言,人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具有流动性,它们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融合与分化,由此,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知识。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思维的加工,转化成一定的默会知识后才能与大脑中的其他默会知识融合起来,经过思维能力的助推作用,它们的融合就能产生新的默会知识,然后,人们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才能使这些新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当我们在做某事时,靠的是默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自由流动、自由融合,而其输出过程是以行动或活动为形式的。
参考文献
[1]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12):162-171.
[2]王本刚,马海群.知识管理视域的组织学习理论评价[J].新世纪图书馆,2008,(1):14-17.
[3]Ikujiro Nonaka,Vesa Peltokorpi.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A Review of 20 Top Article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6,(2):73-82.
[4]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53.
[5]Alice Lam.Tacit Knowledg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ocietal Institutions:An Integrated Framework[J].Organization Studies,2000,(3):487-513.
[6]Ikujiro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14-37.
[7]王本刚.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基于过程的视角[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26-28.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endprint
上文从宏观角度描述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而言,人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具有流动性,它们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融合与分化,由此,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知识。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思维的加工,转化成一定的默会知识后才能与大脑中的其他默会知识融合起来,经过思维能力的助推作用,它们的融合就能产生新的默会知识,然后,人们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才能使这些新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大脑的运思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的力的推动作用,即思维能力、意向能力和默会能力。思维能力指显意识层面的运思能力,默会能力是潜意识层面的运思能力,而意向能力是把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调入显意识层面的能力。我们头脑中的知识都是默会知识,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经验性的默会知识;其二是观念或概念性的默会知识。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的时候,意向能力把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调入显意识层面,然后与我们刚内化为默会知识的那一部分显性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产生新的默会知识;而当我们在做某事时,靠的是默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自由流动、自由融合,而其输出过程是以行动或活动为形式的,如图4所示。
图4默会知识在大脑中的转移和转化示意图
4结论
通过对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知识观的阐述,笔者认为,知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要解释知识的运作机制和运作规律,需要把知识放到实践过程中来考虑,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并随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默会知识可以自发起作用,而明述知识却必须嵌入到默会知识当中,与默会知识一起才能发挥作用;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和嵌入性,即“社会化的嵌入性”。
通过对波兰尼的理论模型和野中郁次郎的理论模型的阐述,笔者认为,从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角度看,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从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通过对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的阐述,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机制主要是个人默会知识、个人显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和组织默会知识4种知识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而言,人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具有流动性,它们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融合与分化,由此,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知识。任何显性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大脑思维的加工,转化成一定的默会知识后才能与大脑中的其他默会知识融合起来,经过思维能力的助推作用,它们的融合就能产生新的默会知识,然后,人们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才能使这些新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当我们在做某事时,靠的是默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潜意识层面的默会知识自由流动、自由融合,而其输出过程是以行动或活动为形式的。
参考文献
[1]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12):162-171.
[2]王本刚,马海群.知识管理视域的组织学习理论评价[J].新世纪图书馆,2008,(1):14-17.
[3]Ikujiro Nonaka,Vesa Peltokorpi.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A Review of 20 Top Article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6,(2):73-82.
[4]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53.
[5]Alice Lam.Tacit Knowledg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ocietal Institutions:An Integrated Framework[J].Organization Studies,2000,(3):487-513.
[6]Ikujiro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14-37.
[7]王本刚.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基于过程的视角[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26-28.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endprint